初夏的江东,空气中已经开始弥漫起一丝暑气。省委大楼九楼,林枫的办公室窗户敞开着,微风拂动窗帘,带来楼下花园里新修剪过的草叶清香。他刚刚结束一个关于要素平台数据安全升级的视频会议,却没有丝毫放松,目光凝在办公桌上摊开的几份内参和报告上。
重生的记忆如同一个精密的数据信,不断在他脑海中与现实的讯息交叉验证。2018年,表面看是江东改革高歌猛进、成果丰硕的一年,但他深知,在这平静的海面之下,潜藏着影响未来十年国运的暗流与机遇。叶家那种层面的政治博弈,固然凶险,但真正决定一个民族命运的,是对时代转折点的洞察与布局。他不能仅仅满足于在现有的棋局中获胜,更要为下一个,甚至下下个棋局,提前落子。
他的手指在一份来自某顶尖智库的《全球数字经济趋势与治理挑战》报告上轻轻敲击。报告中,“政务数据共享壁垒”和“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被用红笔圈出。这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结合他前世的记忆,此刻正是数据从“资源”向“生产要素”转化的关键节点,而AI也不再是实验室的炫技,即将真正渗透进产业的每一个毛孔。
“建业,”林枫按下内部通话键,“请建国同志和王健同志半小时后到我办公室。另外,让政策研究室的李主任把最近三个月所有关于‘数字政府’和‘智能产业’的国内外动态整理一份摘要送过来。”
杨建业的回应很快传来:“好的,省长。赵主任和王厅长正在省委开一个小范围协调会,我立刻通知他们。李主任的摘要十分钟内送到。”
放下通话器,林枫走到那面巨大的电子显示屏前。屏幕上,江东要素平台的实时数据流如同一条条璀璨的光带,纵横交错,显示着经济脉络的勃勃生机。但他的思绪已经飞越了眼前这幅具象的图景,投向了更抽象、却也更根本的未来——一个由数据和算法驱动的新治理时代和产业时代。
赵建国和王健准时赶到,额头上还带着细微的汗珠,显然是匆匆从会场赶来。
“坐。”林枫指了指沙发,自己则拉过一把椅子坐在他们对面,开门见山,“要素平台的阶段性成果有目共睹,但我们不能停步。今天找你们来,是要谈两件关乎未来竞争力的事情。”
两人立刻挺直了腰板,拿出笔记本。
“第一,是政务数据大脑的升级。”林枫语气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我们现在平台整合的多是经济要素数据,但真正沉睡的巨量财富,是各级政府掌握的公共数据。这些数据躺在各个部门的服务器里,形成了无数个‘数据孤岛’。我们要在三个月内,以省大数据局为核心,打通所有省直部门、地市的核心政务数据壁垒,构建全省统一的‘一网统管’平台。不仅仅是连通,更要探索建立‘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定价和交易机制’试点。”
赵建国微微吸了口气:“省长,难度不小。各部门都有自己的业务系统和数据标准,协调起来……”
“我知道有难度。”林枫打断他,目光锐利,“但未来区域竞争的核心,就是数据驱动下的治理效能和资源配置效率。谁能让公共数据‘活’起来、‘用’得好,谁就能在治理现代化和数字经济竞争中抢占制高点。这件事,建国你亲自牵头,成立工作专班,遇到阻力,直接向我汇报。我要看到时间表,看到路线图,更要看到阶段性成果。”
“明白!”赵建国重重写下几笔,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第二,”林枫转向王健,“是关于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国务院已经释放了‘人工智能+’行动的强烈信号,我们不能等。工信厅要立刻行动起来,在我们省有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筛选一批骨干企业,与李悦实验室深度合作,打造几条高水平的‘AI+工业互联网’示范线。重点聚焦 predictive maintenance——也就是预测性维护,以及柔性生产、质量在线检测等痛点环节。”
他顿了顿,强调道:“技术突破是关键,但落脚点必须是产业的降本增效和竞争力提升。我们要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起、用得好。王健,这件事你负责,要政策给政策,要资源协调资源,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提升我们全省全要素生产率的战略支点。”
王健眼中闪烁着技术官员特有的兴奋光芒:“省长,我们前期已经有一些技术储备和企业对接基础,我回去立刻组织力量,细化方案,尽快启动!”
送走赵建国和王健,林枫回到办公桌前,李主任送来的摘要已经放在桌上。他快速翻阅着,目光在其中几行关于国际科技动态的字句上停留。美国整合联邦算力启动“创世纪计划”,欧盟加大量子科研投入,日本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路线图……这些信息像一根根细针,刺探着他记忆的深处。大国竞争的焦点,越来越清晰地指向科技制高点和能源命脉。
下午,他与陈启明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闭门交流。
“启明书记,这是近期的一些国内外动态和分析,”林枫将几份精心准备的材料递给陈启明,“我感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窗口期正在收窄,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江东,不能只满足于眼下的改革成果,必须在一些关乎长远、关乎国运的领域,提前布局。”
陈启明仔细地看着材料,烟雾在指尖缭绕,神色凝重。良久,他抬起头:“你的担忧是对的。居安思危,方能长治久安。你有什么具体想法?”
林枫倾身,条分缕析:“我认为有几个方向必须立即加强。第一,能源安全。我们的核电、光伏产业有基础,但不能停留在制造环节。我建议,联合相关央企,筹建‘新型能源系统实验室’,重点攻关大规模储能技术和智能电网调峰能力。能源的自主可控,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我们必须有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前瞻眼光。”
“第二,量子科技。虽然国内整体还在追赶,但这是决定未来密码学、新材料、药物设计等领域话语权的颠覆性技术。我们应该省科技厅设立‘量子信息科研专项’,主动与中科大、清华等顶尖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哪怕先期投入大、见效慢,这个种子也必须埋下。”
“第三,产业链韧性。面对国际上某些国家在半导体、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加速投入和潜在围堵,我们要有底线思维。我建议推动与西部资源大省合作,建立‘关键战略材料储备与替代机制’,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一次彻底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评估’专项行动,找出薄弱环节,提前谋划。”
陈启明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偶尔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最终,他合上笔记本,斩钉截铁地说:“思路清晰,眼光长远。这几件事,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计。省委支持你!你牵头拿出具体方案,需要协调中央部委或者需要我出面站台的,随时说!”
有了陈启明的鼎力支持,林枫心中大定。然而,他的思考并未停止。在一次轻车简从的下基层调研中,他刻意走访了几个不同类型的社区和家庭。在城郊结合部的一个老旧小区,他看到步履蹒跚的独居老人为了一日三餐发愁;在新建的青年公寓,他听到双职工夫妇为找不到合适的托育机构而焦虑。人口结构的变化,银发浪潮与生育率下降的压力,已经不再是纸面上的数据,而是真切切的社会现实。
返回省城后,他立刻召集了民政、卫健、教育、财政等相关部门负责人。
“我们常说以人民为中心,但我们的政策供给,是否真正跟上了人民群众需求结构的变化?”林枫开门见山,抛出了问题,“‘一老一小’的问题,是最大的民生,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财政部报告中已经明确了‘普惠育幼’和‘养老服务’的政策导向,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
他提出了两项试点构想:“第一,在省城新区,规划建设一个‘一老一小’综合服务体示范项目。整合社区养老驿站和普惠性托育中心,引入专业社会机构运营,探索‘医、养、教、护’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政府负责规划引导、标准制定和监管,具体运营通过购买服务、政策扶持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第二,启动‘人力资源升级计划’。一方面,我们的制造业面临‘招工难’、‘技工荒’;另一方面,青年群体面临就业压力。这中间存在技能错配。人社厅要扩大‘数字技能培训基金’的覆盖面和力度,与职业院校、龙头企业合作,紧急开设一批像AI运维、工业机器人操作、工业数据分析这样的新兴专业和短期培训班。人口红利在减弱,但我们可以创造‘人才红利’,这必须从现在就开始狠抓!”
这些布局看似分散,涉及数字治理、科技创新、能源安全、民生福祉,但在林枫的脑海中,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应对未来复杂挑战、夯实发展根基的立体蓝图。他就像一个高明的棋手,在棋盘的不同角落,同时落下看似无关、实则遥相呼应的棋子。
当然,他也没有忘记潜在的风险。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多次强调“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和金融风险。他指令财政厅,必须利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搭建一个“地方政府债务动态监测平台”,对隐性债务、平台公司融资实行全生命周期、穿透式管理,确保数据真实、透明、不可篡改,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此外,气象部门送来的一份关于太平洋台风活跃期的报告,引起了他的注意。尤其是报告中提及的,此前在东南亚造成严重影响的台风“天琴”,其路径和强度的诡异多变,让他联想到了未来可能因气候变化而愈发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他立即要求省应急管理厅,基于最新的AI模拟技术,修订和完善全省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并在沿海重点城市,组织开展针对风暴潮、特大暴雨等灾害的实战化避险演练。“全球化时代,风险无国界,我们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必须把防线筑得牢之又牢。”他在批示中这样写道。
月末的省委常委会上,林枫用一个上午的时间,系统阐述了他对当前形势的判断和这一系列前瞻性布局的思考。他没有空谈概念,每一个观点都有数据支撑,每一个建议都有可操作的路径。他将政务数据大脑、AI赋能产业、能源实验室、量子专项、产业链安全、“一老一小”试点、人力资源升级、债务监控平台、气候应对能力等,有机地整合成一个名为“江东未来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的初步框架。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只有林枫沉稳有力的声音在回荡。即便是平日里一些持重保守的常委,也不得不被其宏大的视野和缜密的逻辑所折服。陈启明在总结发言中,给予了毫无保留的支持,要求全体常委统一思想,全力推进。
会后,林枫亲自操刀,将常委会讨论的精华凝聚成一份题为《关于江东省服务国家战略与提升长远竞争力的若干思考与建议》的报告。这份报告,不仅是对江东工作的规划,更试图为国家层面的决策提供来自基层实践的“江东智慧”和“江东方案”。他在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几点:建议将江东探索的“数据资产计价”试点经验纳入国家制度设计顶层考虑;推荐江东参与国家“数字赋能枫桥经验”的实践,打造基于AI和大数据的基层矛盾预防化解新范式;同时,他也提出,江东愿意牵头起草《人工智能应用伦理指南(试行)》,为未来可能出现的伦理风险和监管需求,先行探路。
报告通过绝密渠道,直接报送给了韩志山和沈副总理。
送出报告的当晚,林枫独自在办公室待到很晚。窗外的城市灯火璀璨,如同繁星落地。他知道,自己播下的这些种子,有些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更久才能发芽,有些可能中途夭折,但这是他作为重生者,必须承担的使命。
深夜,那部红色的保密电话突然响了起来。林枫立刻拿起听筒。
“是林枫同志吗?”依旧是那个沉稳而熟悉的声音,来自委员长办公室,“领导让我转告你,报送的材料他已经看过了。领导说:‘思路很好,符合大势,可大胆探索。’”
没有过多的褒奖,只有这简短的十几个字。但林枫握着话筒的手,却微微用力。这寥寥数语,胜过千言万语的肯定,意味着他再一次,精准地踩在了时代前进的鼓点上。
放下电话,他走到窗边。远处天边,隐约有雷光闪动,闷雷声滚滚而来。夏日的骤雨,似乎即将来临。林枫打开手机上的气象云图,凝视着在太平洋深处那个正在不断积蓄能量的台风雏形,它的路径尚未完全确定,但带来的风雨恐怕不会小。
“下一场风暴,或许不在天上,而在人的心中,在国与国竞争的无声处。”他轻声自语,仿佛在提醒自己。随即,他转身,按下内部通话键,语气恢复了平日里的果决:“建业,通知深化改革与安全发展领导小组所有成员,明早七点,一号会议室开会。我们要好好谈谈,如何为未来十年的中国,准备好一份扎实的‘江东答案’。”
窗外,雨点开始淅淅沥沥地敲打玻璃,很快就连成了线,模糊了城市的夜景。而林枫办公室的灯,依旧亮着,如同暗夜中一座坚定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