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之刃”的余韵尚未在工坊区完全散去,一枚闪烁着高优先级的金色符文便在“灵枢”的主界面上亮起,伴随着一阵低沉而富有韵律的嗡鸣。这代表着一份来自匿名渠道、但经过“灵枢”信誉评估体系认证为“极高价值且支付能力可靠”的订单。
顾临指尖轻触符文,一道光幕展开。订单内容简洁而苛刻:
“需求:区域防空系统,代号‘铁幕’。
核心指标:有效拦截半径≥5公里,针对低空高速目标(直升机、对地攻击机)拦截成功率≥90%,系统展开\/撤收时间≤15分钟,具备抗电子干扰能力。
约束:非制式装备,无源可追溯性。
交付时限:21标准日。”
订单附有一笔极其丰厚的定金,以及一个位于中立区的、用于接收特殊材料的加密仓库坐标。
“区域防空……”顾临轻声重复,目光扫过“灵枢”同步进行的初步可行性分析。“看来,我们的客户遇到的麻烦,已经从地面延伸到了天空。”
【初步分析:传统近程防空系统(如‘毒刺’)无法满足区域防空需求。中大型防空系统(如‘铠甲’)目标显着,且难以抹除制造源。技术路径建议:分布式传感器网络 + 模块化拦截单元 + ‘灵枢’核心火控。】
“分布式传感器网络是眼睛,模块化拦截单元是拳头,‘灵枢’是大脑。”顾临沉吟道,“我们需要一种能够快速部署、难以被一次性摧毁,并且能有效对抗低空突防和电子压制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他调出“万用阁”现有的技术储备库。从“摸金任务”中获取的哈夫克“哨兵”无人侦察机残骸上的广角光电探头、GtI淘汰下来但经过“灵枢”逆向工程的旧型号战术数据链模块、以及之前为某个客户定制火箭增程榴弹时积累的简易惯性导航与控制系统……
“基础元件是零散的,”“灵枢”的合成音响起,【需要进行系统性整合与升级。传感器网络需具备被动侦测与主动抗干扰模式。拦截弹需要高推重比发动机与低成本高精度导引头。】
“先从眼睛开始。”顾临走向材料合成区,“我们需要一种能够被动接收红外、紫外信号,并能在一定条件下主动发射低功率、跳频雷达波的复合传感器。利用仓库送来的那些报废‘捕食者’无人机上的热成像仪核心,结合我们自研的陶瓷波导天线……”
接下来的日子里,工坊区进入了高速运转状态。威龙带领的小组负责破解和优化传感器算法,试图在复杂的背景杂波中快速识别出直升机旋翼叶片独特的红外特征和旋翼拍打空气的微多普勒信号。骇爪则埋头于拦截弹的动力系统,试图将一种用于小型靶机的廉价火箭发动机改造得推力更大、工作更稳定,同时还要为它设计一个能够承受高过载的弹体。
最大的挑战在于导引头。传统的激光驾束或无线电指令制导容易被干扰,红外成像导引头成本高昂且技术复杂。
“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顾临站在一块写满公式和结构图的电子白板前,“不追求全程精密制导,只确保末段的高精度。”
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惯性导航 + 双向数据链修正 + 末段被动\/主动复合寻的”。拦截弹发射初期依靠惯性导航飞向预测拦截点,飞行中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地面传感器网络对目标的实时更新数据,进行中段航向修正。进入末段后,弹头部的简易被动红外\/紫外寻的器或微型主动雷达开机,完成最后的致命一击。
“这将极大依赖‘灵枢’的实时解算能力和数据链的传输稳定性与抗干扰性。”威龙指出关键。
【计算资源已就位。可分配额外35%的算力用于‘铁幕’项目实时火控解算。数据链加密与跳频协议正在优化,预计可对抗已知的大部分战场电子干扰系统。】
“灵枢”的回应一如既往的可靠。
顾临拿起一个初步成型的拦截弹模型,它长约1.8米,通体哑黑,弹体纤细,尾部有四片可动的折叠尾翼,头部则预留了复合寻的器的安装位置。“拦截弹代号‘针刺’。我们需要设计一个模块化的发射箱,能够快速装填、发射,并且便于运输和伪装。”
“发射箱可以采用轻质合金框架,外部覆盖隔热和雷达波吸收材料,伪装成标准的货运集装箱或建筑板材。”骇爪提出了构想,“每个发射箱内置四枚‘针刺’,通过数据总线与核心火控单元连接。”
“那么,核心火控单元,就是‘铁幕’的大脑了。”顾临走到主控台前,“它需要整合所有分布式传感器传来的信息,实时生成火控指令,分配拦截任务。它的体积不能太大,必须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和隐蔽性。”
【建议:采用双单元冗余设计。主单元负责核心解算与指挥,备用单元热备份。硬件平台利用上次从GtI交换来的军用级加固服务器主板,运行我们自行编写的‘铁幕’火控核心程序。】
时间一天天过去。工坊区内,传感器的原型机在暗室中进行着目标识别测试,不断调整着算法参数;“针刺”拦截弹的发动机在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地面静态点火,优化燃料配方和喷口设计;紧凑型的核心火控单元在“灵枢”模拟出的高强度电子干扰环境中,顽强地维持着与各个节点的数据链接。
第十七天,第一套“铁幕”系统原型组件开始总装。三个伪装成标准货运板条箱的发射单元,六个看起来像路边监控摄像头或气象监测设备的传感器节点,以及一个被安置在经过防震、电磁屏蔽处理的越野车车厢内的核心火控单元。
【系统联调测试准备就绪。】“灵枢”发出提示。
顾临看着工坊中央那套看似零散、实则内在紧密联系的系统,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这套系统一旦成功,将意味着“万用阁”的业务范围,真正从地面延伸到了低空,拥有了为客户撑起一把“保护伞”的能力。
“开始第一阶段闭环测试。”他下令。
无形的数据流在工坊内奔涌,模拟的威胁目标出现在虚拟的天际线上。这套被寄予厚望的“天穹铁幕”,即将迎来它诞生以来的第一次考验。而远在订单另一端的客户,或许正焦急地等待着,这片能够驱散死亡阴云的技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