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舞弊案的风波在皇帝的权衡下逐渐平息,殿试亦在推迟数日后重新举行。
此番殿试,气氛与以往截然不同,经历了袁弘案的冲击,无论是皇帝、考官还是参考的贡士,心中都绷着一根弦。
策问环节,皇帝亲自出题,所问皆是经世致用、吏治民生之要务,显然意在选拔真正能做实事的栋梁之才。
张子谦身着崭新的贡士服,立于紫宸殿中,心境却与初次殿试时大不相同。
少了那份初入金殿的惶恐与对世家权势的隐隐畏惧,多了几分历经风波后的沉静与坚定。
他回想起自己寒窗苦读的岁月,想起母亲灯下织布的辛劳,想起凌无双那日铿锵有力的鼓励与庇护,更想起自己险些在威逼利诱下迷失本心的后怕。
他将所有的思绪与感悟,凝聚于笔端,结合自身对民间疾苦的体察,对朝局吏治的思考,写下了一篇质朴却切中时弊、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策论。
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泛的议论,字里行间洋溢着一名寒门学子对家国天下的真挚关切与务实见解。
阅卷之日,司徒岸与几位重臣共同审阅策论。
当看到张子谦的试卷时,司徒岸的目光停留了许久。
这篇文章,虽在文采上或许不及某些世家子弟精心雕琢的华章,但其间蕴含的真知灼见与那股扑面而来的踏实气韵,却令人印象深刻。
“此子,乃璞玉也。”一位阅卷老臣抚须叹道。
最终,经皇帝御笔钦点,金榜公布。
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张子谦竟高中一甲第二名——榜眼!
消息传出,京城震动。
一个毫无背景的寒门学子,竟能在经历科举风波后,力压众多世家子弟,夺得榜眼之位,这无疑给无数埋头苦读的寒门士子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按惯例,一甲进士及第者,多半会留在京城,进入翰林院担任清贵的修撰、编修等职,被视为未来的宰相苗子,前途无量。
这是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捷径。
琼林宴上,新科进士们觥筹交错,意气风发。
不少世家官员也纷纷向张子谦示好,抛出橄榄枝,暗示可为其在京中铺路。
就连之前威胁过他的孙家,也因袁弘倒台、自身受挫而暂时偃旗息鼓,甚至有族人隐晦地表达了化解“误会”之意。
然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荣耀与纷至沓来的诱惑,张子谦却显得异常平静。
他端着酒杯,站在喧闹的人群边缘,目光清澈而坚定。
数日后,吏部开始铨选新科进士官职。
当张子谦的名字被念到,询问其任职意向时,他出列,向着端坐于上的吏部官员及在场的司徒岸,深深一揖,声音清朗而坚定地开口道:
“学生张子谦,叩谢陛下隆恩,朝廷栽培。
学生恳请……外放为官。”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外放?
一个新鲜出炉的榜眼,竟然主动要求离开权力中心的京城,前往地方任职?
这在旁人看来,简直是自毁前程!
吏部官员也愣住了,确认道:“张榜眼,你可想清楚了?
依例,一甲进士可留京入翰林……”
“学生想清楚了。”
张子谦抬起头,目光没有丝毫动摇,“学生出身寒微,深知民间疾苦,亦知地方吏治于百姓生计之重要。
翰林院清贵,乃储才之所,然学生才疏学浅,恐难当此大任。
学生愿从地方亲民官做起,脚踏实地,了解民情,历练实务,以期他日若得机遇,能真正为陛下、为朝廷、为天下黎民百姓,做些许实事,造福一方!”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没有半分虚假与矫饰,只有一片赤诚与担当。
端坐于上的司徒岸,看着殿下那个身形并不魁梧,却脊梁挺得笔直的年轻榜眼,眼中掠过一丝极淡的赞赏。
他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分量:“张榜眼有此志向,深入地方,体察民情,历练实务,实乃朝廷之幸,百姓之福。
吏部,当酌情考量。”
有了司徒岸的这句话,吏部官员自然不敢怠慢。
最终,张子谦被任命为陇西某下州的州同知,虽非肥缺,却也是实实在在的亲民官职,掌刑名、钱谷之事,正可施展其抱负。
离京那日,天高云淡。
张子谦没有多少行囊,只有几箱书籍和母亲为他准备的一些简单衣物。
凌无双特意前来相送。
“凌大人知遇之恩,学生没齿难忘。”张子谦对着凌无双,再次深深一揖。
凌无双虚扶一下,看着他清亮的眼眸,淡然道:“路是你自己选的,也是你自己走的。
望你不忘初心,牢记今日之志,做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
“学生定当谨记大人教诲!”张子谦郑重承诺。
他没有选择留在京城攀附权贵,追求那看似辉煌却可能迷失自我的捷径,而是选择了另一条更为艰难,却更贴近他初心与本心的道路。
他知道,京城的波谲云诡未必适合他,而地方上的民生百态,才是他真正想了解和改变的。
马车缓缓启动,驶离了繁华的京城。
张子谦回头,望了一眼那巍峨的城门,目光坚定,毫无留恋。
他的前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在需要他的百姓之中。
凌无双望着马车远去的方向,唇角微微扬起。
这个她曾随手相助的寒门学子,终究没有让她失望。
大梁的未来,或许正需要这样一批不慕虚荣、脚踏实地的官员。
而张子谦的抉择,也如同一股清流,在这纷繁复杂的朝局中,留下了独特而醒目的印记。
(第115章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