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病,对于顶尖运动员而言,是比任何对手都更冷酷无情的敌人。
腘绳肌二级拉伤的诊断书,像一道冰冷的枷锁,将苏昌河(林风)牢牢禁锢在了病床和康复室里。
原本充斥着力量爆发与速度轰鸣的世界,骤然被消毒水气味、仪器滴答声和物理治疗师枯燥的指令所取代。
最初的几天是最难熬的。不仅仅是左腿后侧那持续不断的、如同被灼热铁丝勒紧的钝痛,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凌迟。
他看着队友们在跑道上挥汗如雨,听着训练馆里传来的熟悉声响,自己却只能依靠拐杖移动,连最基本的慢走都成为一种奢望。
那种无力感和被剥离感,几乎要将他吞噬。
国家队为他组建了最顶级的医疗康复团队。
详细的康复计划精确到了每一天,甚至每一个小时。
冰敷、电疗、超声波、轻柔的按摩拉伸……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但医学有其客观规律,肌肉纤维的修复需要时间,急不得,也快不了。
“林风,你的肌肉质量和恢复基础比一般人好很多,这是优势。”主治医生看着最新的核磁共振影像,语气谨慎地带着一丝希望,“但二级拉伤不是小事。
我们必须严格按照计划来,任何急于求成的行为都可能导致伤势反复,甚至留下永久性损伤,那才是真正的灾难。”
苏昌河(林风)沉默地听着。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具身体的状况。
他能“内视”到那处撕裂的创口正在缓慢地、以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速度愈合。
太慢了!按照这个速度,即使一切顺利,他也将错过大部分奥运前的系统训练和热身赛,状态必然大打折扣。
他不能接受。
在绝对服从医疗团队安排的表象下,他再次动用了那游走于规则边缘的“武器”——源自超凡经验的“意境”与掌控力。
他无法调用龙气直接疗伤,但他可以将意识高度集中,如同最精密的探针,引导着自身的生物能量和血液流向伤处,用意念去“温养”那些受损的肌纤维,去“催促”它们加速再生。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且效果微乎其微,远不如一次有效的物理治疗。
但他日复一日,在无人察觉的深夜,在康复治疗的间隙,固执地进行着这种看似徒劳的努力。
就像在沙漠中挖掘一口深井,明知希望渺茫,却不肯放弃任何一捧湿润的沙土。
与此同时,他将所有无法宣泄到跑道上的精力,全部投入到了“静态”的提升中。他如饥似渴地研读更前沿的运动康复文献、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报告,甚至开始自学运动心理学,试图从另一个维度理解并突破自身的极限。他的病房和后来的宿舍,几乎变成了一个小型图书馆。
陈光教练看着他将康复过程变成了一场另类的“修行”,既心疼又欣慰。他调整了策略,不再催促,而是尽可能为他提供一切所需的学术支持和精神鼓励。
外界的舆论从未停歇。
从最初的震惊、惋惜,到后来的质疑、甚至唱衰。
“林风奥运梦碎”、“伤病或是天才陨落的开始”……各种声音甚嚣尘上。团队为他屏蔽了大部分负面信息,但总有一些会不可避免地传入他耳中。
他没有回应,也没有被影响。
那些嘈杂的声音,反而像投入熔炉的燃料,让他内心的火焰燃烧得更加沉默而炽烈。
李素华和林建国几乎每周都会打来视频电话。
他们绝口不提奥运会,只是反复叮嘱他好好养伤,吃好睡好。
李素华甚至会拿着手机,让滚滚在院子里撒欢给他看,试图用这种笨拙的方式转移他的注意力,逗他开心。
“风娃子,你看乖乖(滚滚)胖得,都快成球了!你莫担心屋里,妈把你爸和乖乖都照顾得好好的!”屏幕那头,李素华努力笑着,眼角的皱纹却泄露了她的焦虑。
苏昌河(林风)看着母亲强颜欢笑的脸,看着镜头里父亲沉默却关切的眼神,看着滚滚没心没肺打滚的样子,心中那根名为“责任”的弦,绷得更紧了。
时间在煎熬与坚持中缓慢流逝。四周后,经过严苛的评估,医疗团队谨慎地允许他进行一些无负重的 pool running(水中跑)和上肢力量训练。
当他的身体再次接触到水的浮力,模拟出奔跑的姿态时,一种近乎颤栗的激动席卷了他。
虽然是在水中,虽然速度慢得像蜗牛,但那熟悉的运动模式,那肌肉协同发力的感觉,让他仿佛重新触摸到了那条通往跑道的路。
他练得更加疯狂,也更加聪明。
每一个动作都严格遵循康复师的指导,绝不越雷池半步,但在意念的层面,他却在无数次模拟着巅峰状态的奔跑,将那种对速度的渴望和对胜利的执着,深深刻入骨髓。
距离里约奥运会开幕,还有 60 天。
他的左腿基本恢复了正常行走功能,但爆发力和高速下的稳定性远未达到受伤前水平。
队内进行了一次低强度的体能测试,他的各项数据均有明显下滑。
悲观的情绪再次弥漫。
但苏昌河(林风)看着测试报告,眼中却燃起了久违的、如同发现猎物般的锐利光芒。
下滑,在他的预料之中。
但下滑的幅度,比他基于纯粹医学模型推演出的结果,要小!
他那看似徒劳的“意境”温养和极致的静态提升,并非毫无作用!它们像一层无形的缓冲垫,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因绝对静养带来的机能退化!
这意味着,他为自己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教练,”他找到陈光,眼神灼灼,“我认为,可以适当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和复杂度了。
我的身体,准备好了。”
陈光看着他那双仿佛能洞穿虚实的眼睛,看着那份虽然下滑却依旧远超常人的测试数据,沉吟良久,重重点头:“好!但我们一步一步来,绝不能冒进!”
新一轮的、更加艰苦的康复冲刺开始了。
每一次增加负荷,每一次尝试更高难度的平衡训练,都伴随着剧烈的疼痛和失败的风险。
苏昌河(林风)如同在悬崖边行走,小心翼翼地平衡着恢复与风险,将意志力磨砺到了极致。
距离里约奥运会开幕,还有 30 天。
他已经可以进行慢跑和低强度的专项技术训练。
起跑器发出的轰鸣再次响起,虽然步伐还有些谨慎,速度远未恢复,但那道红色的身影重新出现在跑道上的那一刻,所有关心他的人都长长舒了一口气。
希望,如同风雨过后石缝中挣扎出的嫩芽,虽然脆弱,却顽强地指向天空。
涅盘之火,已然点燃。
奥运的倒计时,滴答作响,催促着他,奔赴那场命中注定的、南美大陆的终极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