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阳光把老巷晒得暖洋洋的,院子里还留着昨天打包的痕迹,碎纸壳和胶带卷被整齐地收在角落,只有墙上新贴的“五千个收纳盒生产计划表”格外显眼。孙晓刚把咖啡倒进搪瓷杯,陈婷就抱着笔记本电脑匆匆跑进来,额头上沾着细汗。
“孙姐,不好了!”陈婷把电脑往桌上一放,调出聊天记录,“我早上联系竹场的张老板,他说最近订单太多,三个月内只能给咱们供一千斤竹篾,远不够五千个收纳盒的用量。”
孙晓手里的咖啡杯顿了一下,热气在杯口绕了个圈:“怎么会这么紧张?上次订的时候不是还说货源充足吗?”
“张老板说周边几个竹编厂都在扩产,还有家具厂抢着订竹料,他们的竹林采伐量又有限,根本供不上。”陈婷指着聊天记录,“他还说要是咱们愿意等,四个月后能多给点,但咱们的订单三个月后就要交货,肯定等不了。”
刘建军正好扛着一捆昨天剩下的竹篾走进来,听到这话皱起眉头:“一千斤?那才够编一千多个收纳盒,差得也太多了!要不我再去周边的竹场问问?说不定别的地方有货。”
“我已经问过三家了,情况都差不多。”陈婷叹了口气,“有的竹场甚至要加价三成,还不保证按时交货。”
王爷爷坐在竹椅上打磨竹刀,听到大家的话放下工具:“别急,竹料的事我想想办法。以前我跟邻县的李竹匠合作过,他家里有片老竹林,每年都会留些好竹料自己用,说不定能匀给咱们一些。”他说着掏出老年机,手指在按键上慢慢按,拨通了电话。
院子里顿时安静下来,大家都盯着王爷爷的手机。过了一会儿,王爷爷脸上露出笑容:“太好了!李竹匠说他家今年收了两千斤楠竹,愿意以正常价格卖给咱们,还能帮咱们初加工成粗篾,省得咱们再费功夫。”
“真的?”孙晓一下子站起来,“那太好了!咱们什么时候能去拉货?”
“他说这两天就能砍竹加工,让咱们周五过去拉。”王爷爷挂了电话,“不过他也说了,楠竹的竹性偏硬,打磨的时候得用细砂纸多磨两遍,不然容易有毛刺。”
吴宇恒凑过来:“楠竹我编过,韧性比普通竹料好,编出来的收纳盒更结实。就是处理起来费点劲,不过咱们多加点人手,肯定能赶得及。”
小敏拿着扫帚扫着地,突然抬起头:“王爷爷,楠竹的颜色跟咱们之前用的竹料一样吗?会不会影响染色效果啊?”
“问得好!”王爷爷点点头,“楠竹的颜色偏浅,染原木色正好,还能透出点竹纹的质感。不过染色时间得比普通竹料多十分钟,不然颜色不均匀。”
孙晓松了口气,拿起笔在生产计划表上修改:“那咱们就订李竹匠的两千斤楠竹,再加上张老板的一千斤,一共三千斤,应该够编五千个收纳盒了。陈婷,你再跟皮革厂联系一下,订五千个牛皮提手,顺便问问能不能做几种不同颜色的,比如棕色、黑色,给客户多些选择。”
“好,我现在就联系。”陈婷立刻拿起手机。
正说着,周婶提着一篮新鲜的橘子走进来:“大家歇会儿,吃个橘子!我早上在巷口买的,可甜了。”她把橘子分给大家,又对孙晓说,“晓啊,昨天我孙子说,他们学校要办手工展,想跟咱们订二十个小竹编挂件,用来当奖品,你看行不行?”
“当然行!”孙晓笑着说,“正好咱们要做竹编挂件的样品,就先给孩子们做二十个,算咱们赞助的。宇恒,你设计几个简单又好看的花纹,比如小太阳、小花朵,孩子们肯定喜欢。”
吴宇恒立刻拿出纸笔,几笔就画了个太阳花纹:“这个怎么样?编起来简单,还好看。我今天就能做样品,明天开始批量编。”
下午的时候,陈婷拿着手机跑过来:“孙姐,皮革厂回复了,五千个提手没问题,还能做三种颜色:棕色、黑色和米色。不过他们要加收百分之五的黑用,因为要换色生产。”
“没问题,只要能按时交货,加这点费用没关系。”孙晓说,“你跟他们确认一下交货时间,最好能在一个月内送到,咱们好提前组装。”
刘建军突然说:“对了孙姐,咱们不是要新买自动烫印机吗?我昨天去五金市场问了,有款半自动的,价格适中,还能调温度和压力,适合咱们用。老板说要是咱们今天订,下周就能送货上门,还能派人来教咱们怎么用。”
“太好了!”孙晓眼睛一亮,“那你今天就去订,顺便问问能不能开发票,咱们走公账报销。”
“好嘞!”刘建军拿起外套就往外走。
吴宇恒和小敏则开始做竹编挂件的样品。吴宇恒拿起一根细竹篾,手指灵活地编织着,很快就编出一个小太阳的轮廓。小敏在一旁看着,也拿起一根竹篾跟着学:“宇恒哥,这个交叉的地方怎么编啊?我总是编错。”
“你看,这样把竹篾压下去,再从下面穿上来,记住‘压一挑一’的规律。”吴宇恒放慢动作,一步一步教她,“别急,慢慢来,多练几遍就会了。”
小敏跟着学了几遍,终于编出一个歪歪扭扭的小太阳,脸上露出笑容:“我编出来了!虽然不好看,但以后肯定能编得更好。”
王爷爷看着他们,笑着说:“学手艺就是这样,不怕错,就怕不练。我当年学编竹篮,编坏了十几个才编出第一个合格的。”
傍晚的时候,刘建军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张订货单:“机器订好了!老板说下周三送货,还送咱们一卷烫印纸。我跟他约好了,送货的时候让师傅顺便教咱们怎么调试温度,怎么换模板。”
孙晓接过订货单,看了一眼:“太好了!有了自动烫印机,咱们烫logo的效率能提高一倍,以后再遇到大订单也不怕了。”
大家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时,孙晓突然想起一件事:“对了,咱们周五去拉竹料,需要两辆三轮车,建军你一辆,宇恒你再找朋友借一辆。咱们早点出发,争取中午前把竹料拉回来,下午就能开始处理。”
“没问题,我明天就去借车。”吴宇恒说。
第二天一早,院子里就热闹起来。吴宇恒和小敏负责编竹编挂件的样品,陈婷则在电脑上设计新的工艺卡片,王爷爷和刘建军则开始整理染色区,为新竹料的到来做准备。
孙晓拿着手机,跟林哲视频通话:“林经理,跟您说个好消息,咱们新订单的竹料和提手都已经订好了,还能提供三种颜色的提手,您看要不要加进合同里?”
视频里的林哲笑着说:“太好了!三种颜色正好,我们可以推荐给不同地区的客户。对了,竹编挂件的样品什么时候能做出来?我们想先看看效果。”
“明天就能做出样品,我拍照片发给您。”孙晓说,“另外,我们新买了自动烫印机,下周就能投入使用,以后logo的烫印效果会更好,效率也更高。”
“那太好了!”林哲点点头,“我很期待你们的样品,要是没问题,咱们下周就能签正式合同。”
挂了视频,孙晓心里充满了干劲。她看着院子里忙碌的大家,觉得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力气。虽然新订单的筹备过程中遇到了原料短缺的问题,但在大家的努力下,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她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按时完成订单,让老巷竹编的名声越来越响。
周三的时候,自动烫印机送来了。师傅当场教大家怎么调试温度、怎么安装模板、怎么操作机器。刘建军学得最快,很快就能熟练操作:“这机器就是好用!以前手工烫一个logo要三秒,现在一秒就能烫一个,还不会有焦痕。”
吴宇恒也试了试:“以后咱们烫花纹也能用这个机器,只要换个模板就行,太方便了。”
周四的时候,竹编挂件的样品做好了。二十个小挂件,有太阳花纹、花朵花纹、竹叶花纹,每个挂件下面还挂着一个小铃铛,摇起来叮当作响。孙晓拍了照片发给林哲,没过多久就收到回复:“样品非常好!孩子们肯定喜欢,咱们下周就签合同。”
周五一大早,刘建军和吴宇恒就骑着三轮车去邻县拉竹料。中午的时候,他们拉着满满两车竹料回来,院子里一下子堆起了小山。大家立刻围上来,看着新鲜的楠竹,都露出笑容。
“这竹料真好!”王爷爷拿起一根竹篾,放在手里掂量,“纹理清晰,韧性也好,编出来的收纳盒肯定受欢迎。”
孙晓看着堆成小山的竹料,心里满是欣慰:“好了,原料都齐了,咱们从下周开始正式生产。大家都辛苦了,今天晚上我请大家吃火锅!”
“好耶!”院子里响起了欢快的欢呼声。
傍晚的时候,大家坐在院子里,吃着周婶煮的绿豆汤,聊着未来的计划。吴宇恒说想设计一款竹编书包,陈婷说想把老巷竹编的故事做成短视频,发到网上宣传。小敏则说,想跟着王爷爷学编更复杂的花纹,以后成为一名竹编师傅。
孙晓看着大家,心里充满了希望。她知道,老巷竹编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大家团结一心,用心做手艺,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让中国的传统竹编手艺在国际市场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