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笑着解释:“没事,主要是想更安全些,就按这个规格来。”
张爱国在一旁帮腔:“虎子,王小姐不差这点钱,图的就是个安心,对吧王小姐?”
“张叔叔说的正是我的意思。”
王玲点头,心里又补充道,“要是后期条件允许,我还想在上面装防盗电网呢——就是不知道现在有没有这东西。眼下先把围墙和防盗刺做好就行。
王玲随即看向张爱国,语气郑重起来:“张叔叔,昨天回家后我琢磨了个事儿,想跟您提个提议,您听听看行不行。”
她顿了顿,接着说:“您现在手底下有十几个人,接些小活没问题,但像建厂房这种大工程,人手就不够了,还得临时外招。我想着,您有没有考虑过成立一家建筑公司?多招些固定人手,等有了资质,不光能接厂房的活,以后建高楼、建小区这些大项目,您也能去承包,比现在零散接活强多了。”
张爱国一听这话,当即琢磨起来。
他不是没动过这心思,可一来没背景——他一个小包工头,没权没势,就算真成立了公司,也未必能接到大活;二来没底气,手里就十几号人,零散接活还行,撑不起正经公司的架子。
但他脑子活,能从普通工人混到现在,靠的就是会琢磨。
转念一想,王小姐既然敢提这话,肯定有底气,她要是愿意搭把手,自己说不定真能往上走一步。
想明白后,他才开口:“王小姐,您这提议我以前也想过,可您也知道,我就是个平民百姓,一来没那么多钱养人,二来没门路接大活。您这厂房,已经是我这辈子接的最大的活了。”
王玲听出他话里的松动,直接把想法说透:“既然张叔您有这心思,不如咱们合作。公司我来成立,手续、资质这些您不用管,钱也由我出。您只需要负责招人,把下面的团队管好就行。我这边出钱建公司,然后聘请您加入,再给您分股份——您看怎么样?”
张爱国一听,心里瞬间亮堂了——这分明是让他跟着王玲干,以后不光不用愁没活做,连养人的成本都不用他担,王玲作为老板,肯定不会让公司的人闲着。
他按捺住激动,赶紧追问:“那咱们具体怎么合作?”
两人随即聊起了合作的细节。
王玲提出,由自己出资100万成立“蓝天建筑公司”,她自己担任董事长;同时聘请张爱国担任公司总经理,负责团队管理、项目执行这些具体事务。
王玲接着说:“我给您分20%的股份,另外每月开1000元工资。等公司盈利了,年底您还能拿20%的股份分红。”
随后又明确了具体分工和制度:
张爱国主要负责两件事:一是管理现有团队、招聘新工人;二是抓好项目执行。
工人工资按市场价定,每月满勤干满30天发600元;就算没活干,也能领300元保底工资;遇上加班或赶进度,额外算加班费。
但公司得有管理制度,所有人必须按点打卡上下班,不能像以前接私活那样随意——想晚到、想歇工都不行,得守规矩。
王玲又补充道:“另外,要是以后公司盈利好了,还会给员工加福利——比如年底发年终奖、节假日有分红。像那些干得久的老员工,或者带小组的工头,要是公司效益好,年底表现突出的,说不定还能奖励房子这类实物。”
这话一出口,不光张爱国眼睛亮了,连旁边的张军和李虎都忍不住直点头——有保底工资、有加班费,干得好还能拿福利、赢奖励,这样的公司,谁不想跟着干?
张爱国、张军和李虎三人眼睛都亮了,直勾勾望着王玲,心里只剩一个念头:这提议太靠谱了!三人当即拍板,决定以后跟着王玲干。
他们心里门儿清——能拿下几十亩地、一出手就是上千万的人,肯定不缺实力,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后来无数个夜晚,三人都在庆幸:当年就在那家小餐馆里,他们选对了路。
谁也没想到,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张爱国后来成了全国数一数二的建筑公司总经理,带着手底下的兄弟从云县走到云市,再走向全国各地。
“蓝天建筑公司”的名号传出去,无人不知这是业内有名的大企业——这样的光景,张爱国以前连做梦都不敢想。
于是王玲当场交代张爱国:“你先带人手把围墙筑起来,能招多少工人就招多少,顺便问问他们愿不愿意加入蓝天建筑公司,等把人召集齐了,把员工名单报给我。”
聊到成立公司的事,王玲又补充:“现在得先找个临时办公地点。不过我已经有计划了,等后面腾出精力,就在这六十亩地里先修一栋大楼,以后咱们公司还有我手下其他产业,都能用它当办公楼。”
张爱国一听王玲对未来的规划,心里瞬间充满了憧憬——他实在没法想象,跟着眼前这位“小老板”,以后能走到多高的位置。
下午,张爱国陪着王玲四处找临时办公地点,最后看中了一栋供销社闲置的两层小楼,加起来有200多平方。
王玲觉得够用了:工人们大多要外出干活,办公区不用太大,后续再招个前台、财务这类文职人员就行。
第二天,王玲拨通了云县县长李明德的私人电话——这号码还是上次拍地时对方给的。
电话接通后,她先简单寒暄了几句。
李明德起初以为是陆家老爷子有指示,等王玲说明来意,只是询问围空地、建厂房和办公楼需要哪些手续时,他当即应下:“这点小事您放心,下午我就让秘书刘秘书跟您联系,手续办好后他会直接找您。”
王玲在电话里道谢后挂了线,心里不禁感慨:果然有人脉就是方便,一个电话就能解决不少麻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