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赌协议胜利的庆功宴仿佛还在昨日,张明已经带着新的提案再次造访。这次,他身后跟着一个银发梳得一丝不苟的老者,西装袖口露出精致的袖扣,气场沉稳。
这位是金鼎证券的徐总,负责Ipo业务的董事总经理。张明介绍时语气中带着少有的敬意。
徐总微微颔首,开门见山:强胜五金已经具备了上市的基本条件。如果启动上市程序,预计估值可以达到30亿。
30亿这个数字在会议室里回荡,所有人都愣住了。老赵手中的笔掉在桌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上市?强子重复着这个词,感觉既熟悉又陌生。他想起十年前,他们还在为几十万的订单欢欣鼓舞。
徐总打开投影仪,屏幕上显示出详细的上市路线图:创业板要求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5000万,强胜已经超额完成。现在需要启动股改,引入战略投资者,然后进入辅导期...
听着那些专业术语,强子感觉自己仿佛在听天书。但他敏锐地捕捉到一个关键信息:上市后,我们还能像现在这样经营吗?
徐总笑了:上市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你们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平台,但同时也要接受更严格的监管和更透明的运作。
当晚,强子召集核心团队开会。出乎意料,这次反对的声音比接受风投时还要强烈。
上市意味着我们每分钱都要对外公布,每个决策都要接受质疑!老赵激动地说,我们做实业的不适合这么折腾。
晓琳也顾虑重重:为了达到上市标准,我们是不是又要开始新一轮的业绩冲刺?工人们刚刚从对赌的压力中缓过来。
只有阿梅相对冷静:从企业发展的角度,上市确实是必经之路。但我们需要想清楚,上市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个问题让强子陷入了深思。第二天,他独自去了老厂区。那里现在已经改成了仓库,但墙上还留着当年工人们手写的生产标语。抚摸着那些已经斑驳的字迹,强子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光着膀子在车间里挥汗如雨的年轻人。
是为了让强胜走得更远。他对自己说。
上市筹备工作很快启动。金鼎证券派来了庞大的团队,财务、法律、业务等各条线的专员入驻强胜,开始了漫长的尽职调查。
第一次见到上市工作底稿时,强子被那厚厚的文件震惊了。这只是第一部分,徐总轻描淡写地说,全部完成大概需要准备五千页材料。
尽职调查的过程就像一次全身ct扫描,强胜五金的每个角落都被仔细检查。财务部为了整理过去三年的凭证,连续加班一个月;技术部需要为每项专利提供完整的申请记录;甚至连员工的劳动合同都要逐一核对。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潜在问题浮出水面。
部分供应商没有开具正规发票,这些采购成本不能确认。
三年前的一笔政府补贴文件不齐全,可能被认定为违规。
三个核心技术人员没有签署竞业禁止协议,存在风险。
每个问题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解决。强子第一次感受到,上市就像一场严格的考试,任何细小的疏忽都可能前功尽弃。
最艰难的转变是管理规范化。从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意味着强子要放弃很多习惯的权力。
第一次召开规范的董事会时,强子按照往常的习惯直接做出决策,被证券公司的专员当场制止:强总,这需要经过董事会表决程序。
财务审批权限也被严格限制,超过一定金额的支出必须经过层层审批。这太没效率了,强子抱怨,买个设备还要等一个星期。
徐总耐心解释:规范化确实会损失一些效率,但能避免更大的风险。上市公司每一个决策都关系到千万股民的利益。
与此同时,上市带来的变化也开始显现。
消息传出后,供应商的态度明显转变,给出的账期更长,价格更优惠。银行主动提高授信额度,贷款利率也下调了。甚至连招聘都变得容易了,很多名校毕业生主动投来简历。
上市公司的光环效应已经开始发挥作用。阿梅在管理会议上说。
但压力也与日俱增。为了达到上市要求的业绩增长,公司不得不放弃一些需要长期投入的研发项目,转向能够快速贡献利润的产品。老杨为此和强子大吵一架:那些短线产品就是在透支强胜的未来!
更大的挑战来自资本的期待。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开始关注强胜,每一家都在问同样的问题:上市后能保持多高的增长率?
强子开始失眠。深夜,他常常在新建的智能工厂里漫步。自动化的生产线在夜色中静静运转,机械臂精准地执行着指令,这一切都和他创业时的景象天差地别。
我们到底要成为一家什么样的上市公司?这个问题困扰着他。
转机出现在一次投资者交流会上。当被问及强胜的核心竞争力时,强子没有按照准备好的稿子回答,而是讲起了老杨坚持返工的故事,讲起了晓琳带队攻克技术难关的经历,讲起了工人们通宵达旦完成订单的夜晚。
强胜最宝贵的不是设备,不是技术,而是这些人,是这份认真做事的匠心。他说。
出乎意料,这个回答赢得了在场投资者热烈的掌声。会后,一个资深投资人对他说:现在缺的不是会赚钱的企业,缺的是有灵魂的企业。
这句话点醒了强子。在随后的上市筹备中,他坚持要把工匠精神写进招股说明书,要把强胜的故事讲给每一个投资者听。
上市辅导期进入第六个月时,徐总带来了好消息:证监会已经受理我们的申请,接下来就是排队等待上会。
这个消息让全公司欢欣鼓舞,但强子却格外平静。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那天晚上,他在工作日志上写道:上市不是目的,而是新的责任。从对员工负责,到对股东负责;从做好产品,到创造价值。变的是规模,不变的应该是初心。
强胜五金的上市之路还在继续,而这条路上最大的挑战,不是复杂的程序,不是严格的审核,而是在资本的浪潮中,如何守住那颗做实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