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映翠》以二十五万高价私洽成交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在陈默和林卿身边的小圈子里漾开层层涟漪。赞叹与祝贺之余,一个全新的、以往觉得遥不可及的世界,也因此向他们悄然敞开了一丝门缝。
几天后,陈默接到一个意外的电话,来自那位曾想购买《山河映翠》未果的资深藏家王先生。
“陈小友,恭喜啊!《山河映翠》找到了好归宿,吴老是真正懂行的大家。”王先生寒暄几句,话锋一转,“不知道小友对拍卖行有没有兴趣?”
“拍卖行?”陈默微微一怔。在他的认知里,那是顶尖艺术品与古董流转的殿堂,充斥着天价成交额和神秘的大藏家,与他这样埋头工作室的创作者似乎隔着千山万水。
“对,‘嘉艺国际’,下周末有一场‘当代工艺与文人清玩’专场拍卖。”王先生语气热忱,“我看过你网店那些‘刀笔相映’系列的小精品,水准很高,很有灵气,完全有资格上拍。尤其是那几件融合了石刻、木嵌和微雕的文房小件,韵味独特。有没有兴趣送一两件去试试水?”
送拍?陈默的心跳莫名快了半拍。这不同于网店明码标价的销售,也不同于私下的藏家交易。拍卖行是一个公开的竞技场,作品的价值将由众多匿名买家在瞬息之间用价格来投票,充满了不确定性,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王先生,感谢您的提携。只是……我对拍卖的流程和规则一无所知。”陈默如实相告。
“这个简单,我可以引荐你认识嘉艺当代工艺部的经理。流程他们都会详细指导。重要的是你的作品要过硬。”王先生笑道,“我觉得你那件‘秋山问道’黄杨木笔搁和那方‘云水禅心’歙砚适配的紫光檀砚盒就非常合适。一件清雅,一件拙朴,能代表你的不同面向。”
结束通话,陈默心绪难平。他立刻与林卿商量。林卿先是惊讶,随即眼中也闪烁起兴奋的光芒。
“拍卖行……听起来像是一场考试。”她沉吟道,“但王先生说得对,这是一个让更多人看到我们作品的好机会,也是一个检验我们作品市场接受度的试金石。”
“风险呢?”陈默考虑得更周全,“如果流拍,或者成交价太低,会不会……”
“会不会打击信心?”林卿接过话,摇摇头,“默,我们创作是因为热爱,不是因为市场。即便结果不理想,也只是说明我们还需要时间沉淀,或者那件作品不适合那个场合。但不去尝试,就永远不知道外面的天地有多大。”
林卿的支持打消了陈默最后的顾虑。他联系了王先生介绍的嘉艺拍卖当代工艺部经理,一位姓李的干练女士。沟通很顺利,李经理在看了作品的高清图片和详细资料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邀请他们携带实物前去公司进行鉴定评估。
约定的日子,陈默和林卿带着精心包装好的两件作品,第一次踏入了位于cbd核心区的嘉艺拍卖大厦。光可鉴人的大理石地面,挑高数层的中庭,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氛和一种无形的、属于资本与精英的气息,与陈默工作室里木屑和松墨的味道截然不同。他们穿着简单的学生装束,走在步履匆匆、西装革履的人群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李经理在会客室接待了他们。她四十岁上下,妆容精致,举止得体,言语间既有职业性的热情,也保持着专业的审慎。她小心地打开包装,戴上白手套,拿起高倍放大镜,仔细审视着每一件作品。
“‘秋山问道’笔搁,黄杨木随形巧雕,刀法洗练,意境空灵,留白恰到好处,有明人小品的韵味。”李经理边看边点评,语气客观,“材质普通,但胜在意境和手艺。”
接着,她拿起那方“云水禅心”砚盒。紫光檀木质坚密,色泽沉穆,盒盖上利用木材本身的天然纹理,以极浅的浮雕手法勾勒出云水缭绕的意象,边缘处镶嵌了一小块打磨光滑的青田石,作为“点睛之笔”,与下方的歙砚相映成趣。
“这件更有意思。”李经理看得更久,“木石结合,构思巧妙。刀工内敛,不张扬,但细节经得起推敲。尤其是这种对材料天然美的尊重和引导,很有想法。”
评估完毕,李经理摘下眼镜,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陈先生,林小姐,这两件作品我们嘉艺愿意接收,安排在下周的专场拍卖。起拍价我们会根据市场情况和作品本身定为:笔搁两万元,砚盒(不含砚台本身)三万元。这是委托合同,你们可以看一下细节。”
陈默和林卿仔细阅读了合同条款,包括佣金比例、保险、流拍处理等,条款清晰规范,他们确认无误后,郑重地签下了名字。
接下来的几天,等待变得有些煎熬。他们将作品上拍的消息没有大肆宣扬,只在极小的圈子里告知。
陈默依旧上课、教拳、雕刻,但心思总是不自觉地飘向那个即将举行的拍卖会。他想象着拍卖师洪亮的声音,竞买人举牌的瞬间,落槌的定音……那是一个他完全陌生的世界运行的规则。
拍卖日终于到来。陈默和林卿都没有去现场,他们选择待在工作室,通过嘉艺拍卖提供的网络直播链接观看。屏幕上,拍卖厅灯火通明,座无虚席,穿着考究的藏家、顾问、艺术爱好者们低声交谈,气氛庄重而略显紧张。
他们的两件作品被安排在专场中段。当“当代 黄杨木‘秋山问道’笔搁”的图片出现在大屏幕上时,陈默不自觉地握紧了林卿的手。
拍卖师用清晰快速的语调介绍着作品,台下有人举起号牌。
“两万!”
“两万二!”
“两万五!”
“三万!”
竞价声此起彼伏,虽然不像书画古董专场那样动辄百万千万,但每一次加价都让陈默的心跳加速。最终,那件清雅的笔搁以四万八千元的价格落槌!加上佣金,超过了五万五千元!
紧接着是“当代 紫光檀嵌石‘云水禅心’砚盒”。
“三万!”
“三万五!”
“四万!”
“五万!”
竞争似乎更为激烈一些,或许是其独特的木石设计和实用性吸引了更多藏家。价格一路攀升,最终定格在七万两千元!落槌价!加上佣金,超过八万元!
网络直播的画面切换到下一件拍品,陈默和林卿却还沉浸在方才的激动中。两件总价不过几百元材料成本的小品,在拍卖行的槌声中,竟然拍出了总计近十四万元的价格(含佣金)!
巨大的喜悦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恍惚感笼罩了他们。这不仅仅是金钱的数字,更是一种来自专业领域和高端市场的、掷地有声的认可。
“我们……成功了?”林卿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嗯,成功了。”陈默长舒一口气,将林卿拥入怀中,感受着彼此激烈的心跳。他意识到,拍卖行并非遥不可及,它只是艺术价值实现的另一个渠道,一个更为残酷也更为公正的放大镜。它能将创作者的才华与心血,清晰地折射成市场价格。
几天后,扣除佣金及相关费用后的款项打入了陈默的账户。看着手机上银行发来的入账短信,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这笔通过公开拍卖获得的收入,与之前《山河映翠》的私洽款意义不同,它更像一份沉甸甸的“市场成绩单”。
当晚,两人再次坐在工作台前,规划这笔新入账的资金。
“这笔钱,我们不动。”陈默看着林卿,眼神明亮而坚定,“全部作为‘墨韵堂’的启动资金。拍卖行的经历告诉我们,好的作品,是有能力自己说话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沉下心来,创造出更多能‘说话’的作品。”
林卿重重点头,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初涉拍卖行的成功,像一剂强心针,不仅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无比的信心和清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