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骏的决定在望舒基地内部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亲自前往偏远且实力较弱的“尘微境”,在局势尚未完全稳定的当下,无疑伴随着风险。但陈骏态度坚决,那块黑色石板可能关联太初之门,甚至“门外”的秘密,其价值不容有失,他必须亲自确认。
最终,一支由陈骏亲自带领,包含三名顶尖规则符号学家、两名高能物理专家以及一队精锐护卫的小队,搭乘高速科研舰“探迹者号”,悄然驶向尘微境。
尘微境如其名,是一个资源相对贫瘠、在弦镜同盟中并不起眼的小型镜域。其文明擅长从古老遗迹和星际尘埃中提炼资源、复原技术,对历史考据和材料分析有独到之处。
“探迹者号”抵达时,受到了尘微境执政官的热情但难掩疲惫的接待。连续经历归墟危机和虚空噬界的威胁,这个小型镜域已是元气大伤。
那块黑色石板被安置在一座由古老星舰残骸改造而成的、戒备森严的研究室内。石板约一人高,表面光滑冰冷,触手并非金属或岩石的质感,更像是一种……凝固的规则?其上刻画的符号并非平面雕刻,而是以一种三维立体的方式嵌入石板内部,结构精妙繁复,远超当前任何已知文明的文字体系。
“我们尝试了所有已知的能量频谱进行激发,只有一次,在特定频率的灵能(一种源于灵魂本源的微弱能量)共振下,它产生了反应。”尘微境的首席研究员,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学者介绍道,语气中带着敬畏与困惑。
陈骏没有急于动手,他先让随行的符号学家对石板表面进行超高精度的三维扫描和结构分析,自己则开启万象镜瞳,仔细感知石板周围的规则环境。
在万象镜瞳的视野中,石板本身如同一块规则的“绝缘体”,几乎不与环境产生任何交互。但其内部那些立体符号,却隐隐构成了一种极其稳定、甚至可以说是“顽固”的规则结构。这种结构……与他记忆中太初之门内部那幅“存在星图”边缘的装饰纹路,确实存在某种神似之处,都带着一种超越时代、冰冷而精确的美感。
“准备灵能共振激发,使用他们记录下的频率和波形。”陈骏下令,同时让所有人员退至安全距离,启动实验室的多重防护力场。
一名擅长精神力量的护卫队员走上前,双手虚按,引导着精纯的灵能,按照既定参数,缓缓注入石板。
起初,石板毫无反应。
就在众人以为失败时,石板内部那些立体的符号,骤然由内而外亮起!并非能量光芒,而是一种更加本质的、仿佛由规则本身构成的“信息辉光”!一股清晰可辨的、带着强烈“构筑”、“定义”、“框架”意味的规则波动,如同苏醒的巨人呼吸般,瞬间充盈了整个实验室!
实验室内的灯光剧烈闪烁,防护力场发出嗡鸣。所有人都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仿佛周围的时空结构都在被这股波动重新审视和定义。
陈骏的万象镜瞳全力运转,死死锁定那些被点亮的符号。他发现,这些符号并非随意排列,它们彼此勾连,构成了一幅……微缩的、极其复杂的规则架构图!这架构图描绘的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是某种……信息载体或者逻辑系统的底层框架!
波动持续了大约三秒,然后如同潮水般迅速退去,符号再次黯淡,石板恢复死寂。
“记录下所有数据!符号点亮顺序、规则波动频谱、架构图细节!”陈骏急促下令,自己则陷入沉思。
这绝非武器,也不是通讯装置。它更像是一个……蓝图?一个关于如何“构筑”某种特定规则体系的说明书?
“构筑者……”一个名词自然而然地浮现在陈骏脑海。留下这块石板的,会是一个被称为“构筑者”的古老文明吗?他们构筑的是什么?是太初之门?还是……别的什么东西?
“陈博士,”一位符号学家兴奋地报告,“我们对比了符号结构与已知的、从太初信息流中解析出的部分基础规则单元,相似度达到百分之三十七!虽然无法直接解读,但可以确定,它们属于同一种……或者说,同一层级的规则语言体系!”
另一个发现更令人震惊:“我们在架构图的一个隐蔽角落,发现了一个极小的、不断自我迭代的标记性符号组合,其运行逻辑……与之前导致‘归零程序’崩溃的逻辑悖论,有百分之十二的 structural similarity(结构相似性)!”
陈骏心中巨震。
这意味着什么?
“构筑者”文明留下的蓝图,其底层逻辑,竟然与收藏家那旨在抹杀一切的“归零程序”有相似之处?是“归零程序”模仿了“构筑者”的技术?还是说,“构筑者”本身追求的,就是某种极致的、冰冷的秩序,而“归零程序”只是其理念的一个扭曲变体?
“立刻将初步分析结果,尤其是关于逻辑相似性的发现,加密传回顾临渊和基地核心层。”陈骏感觉抓住了什么关键,“我们需要重新评估收藏家力量的来源,以及……‘门外’可能存在的秩序形态。”
他看向那块恢复平静的石板,目光深邃。这不仅仅是一块古老的遗物,它可能是一把钥匙,一把可能打开通往更宏大、也可能更恐怖真相的钥匙。
---
信息传回,在昆仑山和望舒基地核心层引发了新一轮的震动与思考。
顾临渊结合龙脉的古老记忆进行印证。守墓人传承中,确实有一些关于“世界之初,有巨匠持规矩丈量虚空,奠定法则经纬”的模糊传说,以往只以为是先民对自然规律的人格化想象,如今看来,或许指向了某个真实存在的、能够定义和构筑规则的古老文明。
望舒基地内,针对“构筑者”和“归零程序”逻辑关联的研究立刻被提升到最高优先级。陈骏团队开始尝试利用石板提供的“架构图”片段,反向推导其代表的规则体系,并与太初信息流、归零程序残骸数据进行交叉比对。
研究越深入,疑惑越多。
“构筑者”的技术,似乎走到了秩序与定义的极致,甚至触碰到了“存在”的边界。这与太初之门代表的“混沌可能性”形成了鲜明对比,却又似乎存在着某种深层的、尚未被理解的互补关系。
而“虚空噬界”那吞噬存在的古老饥饿,与这两种力量又是什么关系?林溪提示的“门外”,究竟是“构筑者”的领域,还是“饥饿”的巢穴,抑或是……两者皆是?
线索交织,谜团更深。
陈骏决定留在尘微境,带领团队对石板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他感觉,答案或许就藏在这些冰冷的符号之中。
在发给顾临渊的加密通讯末尾,他写道:“临渊,龙脉乃现实之基,或许能感应到与‘构筑者’规则框架的共鸣。若有所得,速告之。我感觉……我们正在接近某个巨大的真相,关于这个世界是如何被‘搭建’起来的,以及……它可能面临的,来自‘搭建者’或其对立面的……终极考验。”
星火微茫,照见前路艰险。探索者们手握古老的碎片,在余烬中,试图拼凑出宇宙最初的蓝图与最终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