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京城,萧玦和凌薇并未有太多时间沉醉于万民的欢呼。新朝初立,百废待兴,而最为紧迫的,便是即将举行的登基大典与封后大典。这不仅是权力交接的正式仪式,更是稳定人心、昭示新时代开端的关键。
潜邸(原摄政王府)的书房,如今灯火常常彻夜不明。萧玦处理着如同雪片般飞来的政务奏章,而凌薇则与他一同,投入到登基及封后大典的各项筹备事宜中。萧玦力排众议,坚持登基与封后同时进行,且明确表示后宫仅设皇后一人,这使得大典的筹备工作更加复杂且意义非凡。
礼部的官员们几乎是每日抱着厚厚的典章制度前来请示。从祭天祭祖的流程,到百官朝拜的序列;从帝后礼服制式,到宫廷乐舞的选择;从大赦天下的范围,到万民宴的规模……每一项都需斟酌再三,既要符合礼制,体现皇家威仪,又要避免过于奢靡,体现新朝新风。
这夜,书房内,巨大的书案上铺满了图纸和文书。萧玦与凌薇并肩而坐,正在审阅礼部呈上的大典流程草案。
“祭天之礼设在圜丘,时辰定在辰时三刻,吉时倒是无错。”萧玦指着流程图,微微蹙眉,“但后续銮驾回宫,接受百官朝贺,中间间隔太短,仪仗转换恐显仓促。告知礼部,将回宫时辰后延半个时辰,务必从容。”
“是。”旁边侍立的书记官连忙记录。
凌薇则拿起一份关于帝后礼服的设计图样。她的礼服是祎衣,深青色,绘翚翟纹,配十二龙九凤冠,极尽华丽庄重。她仔细看着凤冠上珠翠的分布,开口道:“凤冠上的东珠数量,是否可按制减三分之一?如今国库虽因战事胜利有所充盈,但北境重建、各地水利兴修在在需银,内宫用度,当以身作则,以示节俭。”
礼部侍郎在一旁闻言,面露难色:“娘娘,此乃祖制,象征皇后尊位,若削减,恐惹非议……”
萧玦却直接打断:“皇后所言极是。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祖制亦是人定,若不合时宜,改之何妨?便按皇后的意思办,将削减的用度,记录在册,公示朝堂,充入民生款项。”
礼部侍郎心中一凛,连忙躬身应下:“臣遵旨。”他偷偷抬眼看了看正低头与陛下商议其他细节的凌薇,心中暗叹,这位未来皇后,不仅声望极高,于政事上竟也颇有见地,且深得陛下信重,将来这后宫……不,是这朝堂内外,恐怕都要深受其影响。
两人又就大赦天下的名单进行了商讨。凌薇建议,除十恶不赦之罪,可将一些因贫苦或蒙冤获轻罪的囚徒释放,给予他们重新开始的机会,同时也建议将一些年迈体衰、已无威胁的前朝(指皇帝在位时)犯官赦免还乡,以示新皇仁德。
“此举可安民心,亦显气度。”凌薇分析道,“战乱初平,人心思定,宽仁比严刑更能凝聚人心。”
萧玦颔首:“可。此事交由刑部与大理寺复核,尽快拟定名单。”
除了这些宏观事项,一些细节也体现了萧玦对凌薇的尊重与爱护。例如,他特意吩咐,封后诏书中不仅要写明凌薇的功绩(防疫、增产、助战等),更要明确写入“帝后同心,共治天下”的理念。在安排凌薇入主的中宫——坤宁宫的修缮布置上,他也多次询问凌薇的意见,甚至允许她按照自己的喜好,开辟一小块药圃和书房。
“这里,我想设一个小的诊疗室,”凌薇指着坤宁宫的偏殿图纸说,“不必太大,但器械要齐全。有时宫中女官、内侍或有急症,也方便及时处理,总不能事事召太医入内宫。”
萧玦看着她认真的侧脸,眼中柔光闪动:“好。都依你。”他知道,她的医术和仁心,早已融入骨血,即便身处高位,亦不会改变。
紧张的筹备工作中,两人配合默契,一个果决明断,一个心思缜密,常常能互补长短。萧玦负责把握大方向和应对朝臣,凌薇则更注重细节和民生导向。他们时常讨论至深夜,烛光将两人并肩的身影投在窗棂上,如同一幅和谐的画卷。
在这紧锣密鼓的筹备中,新的王朝秩序悄然构建,而帝后共商国是、同心同德的模式,也从这潜邸的书房中,初见端倪。所有人都明白,这不仅仅是一场仪式,更是一个强大而和谐的权力核心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