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典的辉煌与喧嚣渐渐沉淀,帝国的巨轮在日常政务的推动下,平稳前行。紫宸殿(萧玦定下的日常理政之所)的东暖阁内,新的朝政模式已然开启。
每日清晨,萧玦与凌薇会一同在此批阅奏章,接见重臣。凌薇的位置设在萧玦御案的侧前方,一张略小些的紫檀木书案,上面同样堆满了文书。这并非象征性的摆设,而是实实在在的权力参与。
最初的几日,一些老臣在奏对时,目光仍会下意识地只看向萧玦,言语间也多以“陛下”为主语。萧玦并不急于纠正,而是往往在听完臣子陈述后,转向凌薇,温声询问:“皇后以为如何?”
凌薇也不推辞,她阅读奏章极其认真,常常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她的思路与传统的文官有所不同,更侧重于实际效果、数据支撑和民生影响。
例如,在讨论如何安抚北境战乱后的流民时,有大臣提出依照旧例,减免税赋,发放少许粮食赈济。
凌薇仔细查看了户部呈上的流民数量及地方仓储报告后,提出:“减免税赋固然能解一时之急,但并非长久之计。北境地广人稀,战后多有荒地。臣妾以为,可效仿当年青竹村之法,由朝廷提供种子、农具,组织流民开垦荒地,头三年所产粮食,除留足口粮外,余者与官府分成。同时,鼓励他们种植耐寒的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并派遣熟知北地农事的‘农师’(她已开始规划建立的体系)前去指导。如此,流民得以安身立命,朝廷亦能增加田赋,恢复北境生机,一举数得。”
她一番话,条理清晰,考虑周全,既解决了眼前困境,又着眼于长远发展,让在场提出旧议的大臣哑口无言,连声称善。萧玦当即准奏,命户部与工部协同办理。
又比如,在处理一桩地方官吏贪墨河工款银的案件时,凌薇不仅赞同依法严惩,更提出:“河工款项关系民生安危,贪墨之罪,甚于寻常。除却惩处罪犯,更需从制度上防范。可否建立专门的款项审核与监察机制,由朝廷直派御史与精通工程的官员,定期巡查重大项目,款项拨付、使用明细需逐级审核,并向地方士绅公示,接受监督,杜绝暗箱操作?”
她的建议,引入了审计与监督的理念,让负责刑名与监察的官员都感到耳目一新,深受启发。
除了提出具体建议,凌薇还利用自己精通医术和熟知民情的优势,格外关注医卫和民生政策的制定。她开始着手梳理大靖的医疗资源,筹划建立更系统的“官医体系”和疫情应急机制。她也时常提醒萧玦和众臣,任何政策的出台,都要充分考虑对最底层百姓的影响。
“陛下,诸位大人,政策如同医病,需对症下药,更要考虑病人(百姓)的体质能否承受。药性过猛,或药不对症,非但不能治病,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她以浅显的比喻,阐述着深刻的治国道理,令人信服。
萧玦对凌薇的意见极为重视,常常与她深入讨论,最终形成的决策,往往融合了帝后二人的智慧。他负责把握大局和最终决断,她则补充细节和民生视角,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
朝臣们最初的不适应,在凌薇一次次展现出卓越的见识和能力后,逐渐转化为由衷的敬佩。他们看到,这位皇后并非依靠帝王宠爱干预朝政,而是真正具备参与治国理政的才能。她的存在,非但没有引起朝局混乱,反而使得决策更加周全,效率更高。
“帝后携手,君臣同心”,不再是一句空话。紫宸殿东暖阁内,常常可以看到帝后二人并肩处理政务,大臣们恭敬奏对,共同商议国是的和谐景象。一种崭新的、充满活力的政治氛围,正在逐渐形成。所有人都清晰地感受到,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充满希望的盛世,正在这对非凡帝后的带领下,缓缓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