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天,张辰更加憔悴了,眼窝深陷,胡子拉碴,原本合身的西装此刻显得空荡荡的。他看到陈默,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刻将关于林薇模仿笔迹的回忆以及自己的种种猜测和盘托出。
“……陈警官,我知道案子已经结了,赵坤也认罪了。但我没办法说服自己……那本日记,真的百分之百是真的吗?每一个字都是林薇写的?有没有可能……是伪造的?”张辰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如果日记是假的,那薇薇她……她是不是也可能……也是受害者?”
陈默静静地听着,没有立刻回答。他端起桌上的茶杯,抿了一口微凉的茶水。张辰的疑虑,其实也是他心底那根鱼刺的来源。
笔迹鉴定技术并非万能。高明的模仿者,尤其是在模仿自己熟悉的人笔迹时,确实有可能骗过常规的鉴定。而且,鉴定结论通常表述为“高度可能为同一人所写”,而非绝对的“是”或“否”。虞倩和专家当时的结论,是基于样本比对得出的概率性判断。
如果存在一个比林薇更擅长模仿,或者对林薇笔迹极其熟悉,并且能精准把握她语言习惯的伪造者……那么,伪造一本日记,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赵坤?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他一个健身教练,似乎不具备这种能力和细腻的心思。
“张先生,”陈默放下茶杯,目光平静地看着他,“你的疑虑我明白了。案件虽然主要环节已经清晰,但一些细节确实值得推敲。关于日记的真伪,我们会进行更深入的核查。”
他没有做出任何保证,但态度让张辰稍微安定了一些。
“另外,”陈默话锋一转,“关于你妻子林薇,在她去世前一段时间,你有没有发现她有什么特别的变化?比如情绪、行为、社交圈,或者……经济状况?”
张辰努力地回忆着:“情绪……她是有段时间不太对劲,好像心事重重,我们吵架也变多了……但我以为是因为我工作忙,忽略了她……社交圈,她朋友不多,除了画画,就是偶尔去健身房……经济……”他忽然顿住了,像是想起了什么,“大概半年前,她好像突然变得阔绰了一些,买了不少名牌包和首饰,我问她,她说是她接的几个插画项目报酬很高……我当时也没太在意……”
异常的消费?陈默记下了这一点。林薇作为一个自由插画师,收入并不稳定,突然的大额消费来源值得调查。
“她有没有特别提到过什么人?或者,你有没有发现她有什么秘密的联系方式?”
张辰茫然地摇了摇头:“没有……她手机密码我都知道,偶尔也会看,没发现什么异常……” 他脸上露出痛苦的神色,“现在想想,我可能……真的太不关心她了。”
陈默没有安慰他。婚姻中的疏离,往往是悲剧滋生的温床。
离开茶室后,陈默直接回到了局里,找到了老李和虞倩。
“老李,申请对赵坤的经济状况、通讯记录进行深度挖掘,特别是案发前半年。重点查他是否有不明来源的大额资金流入,以及他除了已知号码外,是否还有其他联系方式。”
“虞倩,那本日记,我需要你做一次更精细的鉴定。不仅仅是笔迹形态,还包括书写习惯、用词频率、笔墨成分分析,甚至纸张的生产批次和流通渠道。另外,找心理专家分析一下日记内容的心理轨迹,看看是否符合林薇已知的性格和行为模式。”
老李有些不解:“默哥,赵坤都撂了,还有必要这么大动干戈?”
陈默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目光锐利:“赵坤是撂了,但他撂得太干脆了,把所有主导责任都推给了林薇。一个能设计出如此精密嫁祸计划的人,会这么轻易地全盘托出,并且主动承担杀人重罪?这不合逻辑。我怀疑,他可能还在隐瞒什么,或者,他本身也只是一枚棋子。”
虞倩推了推眼镜,冷静地说:“明白了,我会尽快安排更详细的检验。”
新的调查方向很快带来了突破。
首先是在赵坤的通讯记录上。技术队发现,在案发前三个月,赵坤频繁使用一个未实名登记的“黑号”与另一个同样未实名的号码联系。这个号码在案发后彻底沉寂。通话记录显示,联系时间多在深夜,且每次通话时间不长。
更重要的是,经侦的同事在梳理赵坤的银行流水时,发现从去年年底开始,陆续有几笔来自海外的、单笔金额不大但累计起来相当可观的资金,通过复杂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汇入赵坤一个他很少使用的秘密账户。这些资金的最终来源难以追查,但流入时间与他和林薇关系密切的时间段高度吻合。
另一边,虞倩那边的精细鉴定也有了初步结果。
“笔迹的形态模仿度极高,几乎可以乱真。”虞倩指着放大对比的样本,“但是,在一些极其细微的连笔习惯、起笔收笔的力道变化上,还是能看出些许差异。这种差异非常微小,在常规鉴定中很容易被忽略。”
“另外,我们对日记本的笔墨进行了成分分析,发现其墨水成分与林薇平时惯用的、放在锦澜苑家中的那支钢笔的墨水,存在微小的批次差异。虽然属于同一品牌,但生产时间可能相差半年以上。”
“最重要的是,”虞倩调出了一份语言分析报告,“我们请了犯罪心理和语言学专家对日记内容进行了分析。结论是,日记前半部分(三个月前)的语言风格、用词习惯与已知的林薇其他文字资料(如她的社交网络随笔、给朋友的邮件)高度一致。但后半部分,尤其是涉及‘计划’的核心内容,虽然笔迹相似,但用词更书面化、逻辑更严密,出现了一些林薇其他文字中极少使用的词汇和句式结构。这不符合一般人日记随性、私密的书写习惯,更像是……有人在模仿她的笔迹,但无法完全复制其内在的语言‘神韵’。”
陈默的眼神亮了起来。这些细微的差异,串联起来,指向了一个可能性——日记的后半部分,尤其是那些关键的计划内容,是伪造的!
伪造者极其高明,模仿了林薇的笔迹,甚至可能提前很久就开始练习,但在更深层的语言习惯和笔墨细节上,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
那么,伪造者是谁?是赵坤?还是那个与赵坤秘密联系的、隐藏在更深处的“x”?
审讯室的灯再次亮起,照在赵坤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