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和队长立刻带队赶往高新区。“星图智能”的办公楼极具现代感,玻璃幕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内部装修充满科技氛围,员工们穿着时尚,行色匆匆,充满了精英气息。
接待他们的是公司的一名副总裁,姓王,态度客气但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傲慢。当陈默出示搜查令,并提及赵建国以及相关技术问题时,王副总裁的脸色微微变了。
“警官,这一定是误会。我们是一家正规的科技公司,专注于用技术改善人民生活。您说的什么监控软件、致幻物质,跟我们绝对没有关系。”王副总裁矢口否认。
“我们有权怀疑,贵公司某些未经公开的研发项目,与一起死亡案件有关。”陈默的语气不容置疑,“我们需要查看你们所有的研发项目列表,特别是涉及行为数据分析和个人终端监控的测试项目。”
经过一番交涉和施压,王副总裁极不情愿地提供了一份项目清单。陈默的目光迅速扫过,最终停留在一个名为“社会适应性优化系统—雅典娜”的项目上。项目描述语焉不详,只说是“基于大数据的个体行为模式研究与干预探索”。
“这个‘雅典娜’项目,负责人是谁?”陈默问。
王副总裁犹豫了一下,说:“是……是我们首席数据科学家,张辰博士。”
张辰?陈默和队长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张辰是他们警队的特聘技术顾问之一,在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领域是顶尖高手,协助警方破获过多起高科技犯罪案件。他温文尔雅,逻辑清晰,深受警队同事的信任。
怎么会是他?
“我们需要立刻见张辰博士。”队长的声音沉了下来。
王副总裁拨通了内线电话,片刻后,他放下电话,脸色有些尴尬:“张博士他……今天请假了,没来公司。”
“请假?”陈默的心猛地一沉,“联系他!”
试图联系张辰,发现他的手机关机,家中座机无人接听。赶到他的公寓,敲门无人应答,请物业打开房门后,发现里面空无一人,个人电脑和重要物品都不见了。
张辰失踪了。
在张辰的公寓里,技术队找到了一些被碎纸机处理过、但尚未彻底销毁的文件碎片。经过艰难的拼接还原,部分内容显示与“雅典娜”项目有关,其中提到了“实验体筛选标准”、“行为偏差阈值”以及“矫正方案A\/b测试”等令人不寒而栗的字眼。还有一张碎片上,隐约能看到“赵……国”两个字。
“立刻封锁张辰的所有电子设备访问权限,追踪他的出行记录!”陈默下令,感觉一股怒火在胸中燃烧。他信任的顾问,一个看似致力于用技术维护正义的人,竟然可能在进行着如此黑暗的人体实验?
通过对张辰社交关系和资金往来的排查,一个名叫“方雪”的女人进入了警方的视线。她是市图书馆的管理员,也是张辰的大学同学,据说是他多年的暗恋对象。有同事反映,最近张辰和方雪似乎走得比较近,而方雪的性格……有些特别。
陈默和队长立刻赶到市图书馆。方雪是一个看起来三十多岁的女人,穿着素雅的连衣裙,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气质沉静,甚至有些刻板。她的办公桌收拾得一丝不苟,书籍分类严格遵循着杜威十进制法,没有任何误差。
当陈默出示证件,询问她关于张辰和“雅典娜”项目时,方雪抬起头,推了推眼镜,眼神里没有任何波澜,只有一种近乎天真的冷静。
“张辰是在做好事。”她的声音平稳而清晰,“他在帮助那些迷失在混乱生活中的人,找到秩序和方向。社会需要规则,个体需要规范,无序是痛苦的根源。赵建国……他只是一个需要被矫正的样本。”
陈默盯着她:“所以,你们就通过监控他的生活,用所谓的‘分数’给他施加压力,甚至使用药物来放大他的恐惧,最终导致他死亡?这就是你所谓的‘帮助’和‘矫正’?”
方雪微微歪了歪头,似乎对“死亡”这个词没有任何情绪反应:“死亡是他的生理系统无法适应优化过程的意外结果。我们的本意是好的。他的生活原本就充满了低效和偏差,我们只是在引导他走向更规范、更‘正确’的轨道。他的水电使用习惯、作息时间、娱乐偏好……都存在优化空间。可惜,他没能通过压力测试。”
她的语气,就像在评价一个出了故障的机器,而不是一条逝去的生命。那种纯粹的、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的“理性”,让见多识广的队长都感到一阵毛骨悚然。
“张辰在哪里?”陈默压下心头的寒意,厉声问道。
“我不知道。”方雪平静地说,“但他留下了一些东西,说如果警方找到我,就把这个交给你们。”
她从一个上了锁的抽屉里,拿出一个普通的U盘。
“他说,这里面有‘雅典娜’的真相,以及……下一个需要被‘关注’的目标。”
回到警局,技术队立刻对U盘进行了彻底的病毒扫描和安全检测,确认无误后,打开了里面的内容。
里面只有一个文件,是一个命名为“雅典娜的织机”的数据库访问入口和一组临时密钥。
登录进去,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
这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数据库界面。左侧是一个列表,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数百个编号和化名,每个名字后面都跟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数据指标:作息规律性、消费自律度、社交活跃值、工作效率评分、娱乐健康指数……甚至还有更细微的,如“步速稳定性”、“用餐时长偏差”、“网络发言情绪倾向”等等。
赵建国的编号赫然在列,他的大部分指标在死亡前都呈现出剧烈波动,最终变成一片刺眼的红色警告。
而右侧,则是一个类似控制面板的区域,可以对选中的“样本”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从最初级的“发送规范性提示短信”、“调整其智能家居环境参数(如莫名提高空调温度、在深夜自动开启灯光)”,到中级的“制造生活小麻烦(如使其快递投递错误、信用卡偶尔失效)”、“推送特定内容引发焦虑”,再到高级的……“启动化学辅助矫正(即使用那种未知致幻物质)”和“实施沉浸式恐惧体验(通过操控其电子设备,制造被监视、被追踪的幻觉)”。
这根本就是一个基于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远程操控他人生活的超级实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