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棠把江亦辰说的细节补进文稿时,窗外的梧桐叶已长得浓绿,风穿过枝叶的声音伴着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成了书房里最温柔的背景音。她看着屏幕上“石凳上的矿泉水瓶”这段文字,忽然想起大一暑假在老家偶遇江亦辰的场景——那时她刚从图书馆回来,在巷口看到他背着地质锤,手里攥着瓶没开封的矿泉水,见了她就慌忙把水塞过来,说“路过便利店买的,你渴了吧”,现在想来,他哪里是路过,分明是特意等在那里。
“这段可以再加点画面感,比如矿泉水瓶上的水珠,还有他攥着瓶子的手指泛白的样子。”江亦辰端着切好的水果走进书房,凑到屏幕前看了一眼,“你那时候接过水就说了声谢谢,没注意到我手在抖吧?我那时候怕你看出来我是故意等你,紧张得手心全是汗。”
苏晓棠笑着把这段补充进去,又翻到之前写“夫子庙表白”的章节:“你还记得那天你手里的兔子灯吗?灯穗上挂着个小铃铛,走路的时候叮当响,你怕吵到我,还特意用手捏着铃铛。”江亦辰点头,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桌角:“当然记得,那兔子灯是我前一天特意去工艺品店挑的,挑了好久才选了个最可爱的,就想着你肯定会喜欢。”
书稿写得很顺利,五月初的时候,苏晓棠已经完成了一半。出版社的编辑打电话来问进度,听到她写的是“错题本藏情书”的故事,兴奋地说:“这个题材太戳人了!现在很多读者就喜欢这种真实又温暖的青春故事,等你写完,我们一定重点宣传。”
挂了电话,苏晓棠把编辑的话告诉江亦辰,他正帮她整理旧照片,闻言笑着把一张泛黄的合影递过来:“你看这张,是高三毕业照,我站在你后面第三排,特意往你这边挪了挪,就想跟你靠得近一点。”苏晓棠接过照片,果然看到江亦辰站在人群里,目光却朝着她的方向,嘴角还带着浅浅的笑。
“这张照片我得扫描下来,等书出版的时候当插页。”苏晓棠小心地把照片夹进错题本,“还有你当年的地质笔记,里面画的矿石图特别认真,也可以放几张进去,让读者看看你年轻时的样子。”江亦辰从书柜里翻出那本地质笔记,封面已经有些磨损,里面的矿石手绘图却依旧清晰:“这本笔记还是我高考后买的,想着以后学地质能用,没想到现在还能派上这用场。”
六月初,南京的栀子花开了,苏晓棠带着书稿去出版社和编辑讨论细节。编辑翻到“火车上的背影”那章,眼眶有些发红:“苏老师,这段写得太动人了,我想起我大学时喜欢的男生,也曾经偷偷跟在我后面送我回家,现在看这段,就像看到了当年的我们。”
苏晓棠笑着说:“其实很多人的青春里都有这样的小事,看似不起眼,却是最珍贵的回忆。我写这本书,就是想把这些小事记下来,让大家想起自己青春里的那个人。”编辑点头,又建议道:“我们可以在书的最后加个‘读者互动’板块,让大家分享自己青春里的‘错题本故事’,肯定能引起很多共鸣。”
从出版社回来的路上,苏晓棠特意绕到南京的老街区,买了两串刚出锅的糖炒栗子——是江亦辰高中时最喜欢吃的零食。回到家时,江亦辰正在院子里给梧桐浇水,看到她手里的糖炒栗子,眼睛一下子亮了:“好久没吃这个了,还是当年的味道吗?”
“你尝尝就知道了。”苏晓棠把栗子递给他,看着他剥开栗子壳,小心翼翼地把果肉递到她嘴边,忽然想起高中时的运动会,他也是这样,把自己的栗子分给她,说“这个甜,你吃”。时光好像绕了个圈,当年的少年成了身边的丈夫,却还是像以前一样,把最好的都留给她。
七月初,苏晓棠终于完成了《错题本里的情书》的初稿。她把书稿打印出来,和江亦辰坐在客厅里,逐字逐句地修改。读到“银杏叶夹错题本”那段时,江亦辰忽然说:“其实我后来又去捡了很多银杏叶,都夹在我的地质笔记里,想着等我们结婚的时候拿给你看,结果后来搬家的时候弄丢了几片,现在只剩最后一片了。”
他从书房里翻出那片银杏叶,叶子已经有些脆了,却被精心地压在塑封里:“这片是我结婚那天夹进去的,想着以后跟你一起回忆的时候,能有个念想。”苏晓棠接过塑封的银杏叶,眼眶有些发热——这个不善言辞的男人,总是用这样的方式,把爱意藏在时光的细节里。
修改完书稿,苏晓棠把它发给编辑。八月中旬,出版社传来消息,书稿通过审核,预计十月初就能出版。编辑还发来设计好的封面,蓝色的背景上印着一个旧错题本,封面上用铅笔写的“晓棠”两个字隐约可见,旁边还画了片小小的银杏叶。
“这个封面设计得真好,跟我们的故事特别配。”苏晓棠把封面给江亦辰看,他盯着封面上的错题本,轻声说:“好像又回到了高中的时候,那时候总想着,要是能跟你一起看这个错题本就好了,没想到现在,我们还能一起看到它变成书。”
九月初,念念开学前特意回家住了几天。看到苏晓棠书稿的样章,她兴奋地说:“妈,你写得也太好了吧!我都看哭了,特别是‘火车上的背影’那段,感觉就像在看电影一样。”她还提议:“等书出版了,我们可以搞个小型的分享会,请爸爸也去讲讲当年的故事,肯定特别有意思。”
苏晓棠觉得这个提议很好,跟江亦辰商量时,他却有些紧张:“我从来没在这么多人面前讲过话,要是讲不好怎么办?”苏晓棠笑着鼓励他:“你就把当年的事跟大家说说,不用紧张,就像跟我聊天一样。再说了,有我在旁边陪着你呢。”
十月一日,《错题本里的情书》正式出版。出版社在南京的一家书店举办了分享会,苏晓棠和江亦辰一起坐在台上,跟读者分享他们的故事。当苏晓棠讲到“错题本里的铅笔字”时,台下有个女孩举手说:“苏老师,我高中的时候也有个错题本,里面藏着我对同桌的喜欢,后来他看到了,现在我们已经在一起五年了。”
江亦辰听到这话,笑着说:“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怕被拒绝,所以把心事藏在不起眼的地方,可正是这些藏起来的心事,成了青春里最珍贵的回忆。我当年要是没把错题本给晓棠,可能就错过了她,所以有时候,勇敢一点,就能留住想要的幸福。”
分享会结束后,很多读者围过来签名,还有人拿着自己的旧错题本,说要像江亦辰一样,把心事写在里面。苏晓棠看着眼前的场景,忽然觉得特别满足——她不仅写下了自己的故事,还唤醒了很多人青春里的回忆,这大概就是写作的意义吧。
回家的路上,江亦辰握着苏晓棠的手,轻声说:“今天谢谢你,要是没有你鼓励我,我肯定不敢上台。”苏晓棠笑着说:“我们是夫妻,互相鼓励是应该的。你今天讲得特别好,很多读者都被你感动了。”
十一月初,《错题本里的情书》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出版社邀请苏晓棠去北京、上海等地做签售,江亦辰特意跟单位请了假,陪着她一起去。每到一个城市,他都会提前去书店踩点,帮她准备好热水和润喉糖,在签售的时候帮她递书、递笔,偶尔还会跟读者聊几句当年的事。
在北京签售的时候,有个老奶奶拿着书过来,笑着说:“我年轻的时候,我老伴也跟江先生一样,把心事藏在日记本里,现在看你们的故事,就像看到了当年的我们。”江亦辰接过书,认真地签上自己的名字:“谢谢您的支持,希望您和老伴能一直幸福。”
签售结束后,两人在北京的胡同里散步。夕阳把胡同里的砖墙染成暖黄色,远处传来卖糖葫芦的吆喝声。江亦辰买了两串糖葫芦,递给苏晓棠一串:“尝尝,还是当年的味道吗?”苏晓棠咬了一口,酸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忽然想起大一那年,他也是这样,在北京的胡同里给她买糖葫芦,说“以后每年都带你来吃”。
十二月初,两人从上海签售回来,发现庭院里的梧桐叶已经落满了一地。江亦辰拿起扫帚,慢慢扫着落叶,苏晓棠坐在藤椅上,翻着读者寄来的信件。有个读者在信里说,看了《错题本里的情书》后,终于鼓起勇气,跟暗恋了三年的男生表白,现在两人已经在一起了;还有个读者说,她把书送给了结婚二十年的丈夫,两人一起翻着书,回忆起当年的往事,感情比以前更好了。
苏晓棠把信读给江亦辰听,他放下扫帚,坐在她身边,轻声说:“没想到我们的故事能帮到这么多人,以前总觉得我的工作是研究矿物质,你的工作是写故事,现在才知道,我们的工作都是在传递温暖。”
“是啊,你的矿物质能净化水,我的故事能净化心灵,都是有意义的事。”苏晓棠靠在他肩上,看着庭院里的落叶,忽然说:“明年春天,我们再去一次高中的学校吧?看看那些银杏树,还有当年的教室,说不定还能遇到我们的班主任。”
江亦辰点头:“好啊,我也想回去看看,看看我们当年坐过的位置,还有你背单词的银杏树下,是不是还像以前一样。”
春节临近,念念回家过年的时候,带了个好消息——她写的短文在全国大学生作文比赛中得了一等奖,文章的题目是《我的父母和他们的错题本》。她把文章读给苏晓棠和江亦辰听,里面写着:“我的父母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却把爱意藏在错题本的纸页里,藏在每天的柴米油盐里,藏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他们的爱情告诉我们,最珍贵的幸福,往往就在身边最不起眼的细节里。”
苏晓棠听着女儿的文章,眼眶有些发热。江亦辰握住她的手,轻声说:“你看,我们的故事不仅影响了别人,还教会了念念什么是爱,这就是最珍贵的收获。”
大年初一那天,一家三口一起去给高中的班主任拜年。班主任已经退休了,看到他们来,高兴地拉着他们的手,说:“当年就觉得你们俩合适,没想到现在过得这么幸福,还写了书,真是太好了。”
从班主任家出来,三人走在高中的校园里。操场上有学生在打球,教学楼前的银杏树又抽出了新的枝芽,当年的教室窗户敞开着,隐约能看到里面的课桌椅。苏晓棠指着靠窗的位置,笑着说:“那就是我当年坐的位置,你当时就坐在我后面,总爱踢我的椅子。”
江亦辰不好意思地笑了:“那时候想跟你说话,又不知道怎么开口,只能用这种方式引起你的注意。”念念在旁边笑着说:“爸,你当年也太可爱了吧!要是换成现在,我肯定会觉得你是故意捣乱。”
三人在校园里走了很久,直到夕阳西下才离开。回家的路上,念念说:“爸妈,以后我也要把你们的故事写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平凡的日子里也能有这么多温暖的小事。”
苏晓棠和江亦辰相视一笑,他们知道,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的日子里,或许还会有很多平凡的小事——春天一起看银杏抽芽,夏天一起在庭院里乘凉,秋天一起捡梧桐叶,冬天一起吃糖炒栗子。但正是这些小事,编织成了他们最珍贵的岁月,藏着他们最深厚的爱意,会一直陪伴着他们,直到岁月的尽头。
年后,苏晓棠开始筹备新书,这一次,她想写一本关于“家庭记忆”的书,把一家三口的故事都写进去。江亦辰依旧是她的“素材库”,帮她回忆每一个细节;念念则成了她的“第一读者”,帮她提意见,偶尔还会写几段自己的经历。
某个周末的午后,苏晓棠坐在书桌前写稿,江亦辰在旁边帮她整理旧照片,念念在院子里给梧桐浇水。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书稿上,落在照片上,落在三人的笑脸上。苏晓棠看着眼前的场景,忽然觉得,这就是她能想到的最幸福的日子——有爱人在身边,有女儿在身旁,有自己热爱的事业,还有写不尽的温暖故事。
她低头看着屏幕上的文字,轻轻敲下一行:“最好的岁月,不是轰轰烈烈的瞬间,而是和你一起,把平凡的日子过成诗;最好的爱情,不是海誓山盟的誓言,而是藏在错题本里的心事,藏在岁月里的陪伴,藏在每一个‘我们在一起’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