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五月总裹着层鲜活的绿,小院里的紫藤花刚谢,架下就冒出了新的嫩叶,蝉鸣声从院外的梧桐树上飘进来,混着厨房飘出的沙枣粥香,把寻常的清晨衬得格外热闹。苏晓棠正蹲在陶缸旁,把江亦辰科研队改良后的沙枣胶倒进瓷碗——胶液呈浅琥珀色,比之前的更透亮,凑近闻能闻到淡淡的驼奶香,是昨天他们加了三勺敦煌驼奶调整的新配方。
“晓棠,我把改良后的银杏木纤维样本带来了,你试试用它编挂绳,看看韧性怎么样。”江亦辰拎着个帆布包走进院,里面装着几束浅棕色的纤维,“科研队昨天测了,韧性比之前提升了20%,还不容易受潮,编手作挂绳正好。”
苏晓棠接过纤维,指尖捏了捏——比普通的银杏木纤维更柔软,却不失韧劲,不像之前的容易断。她拿出编织针,试着编了几针:“手感真好!比我之前用的老纤维好编多了,编出来的挂绳也更紧实,用来挂沙枣木牌肯定不容易断。”
正说着,院门被推开,念念背着报社的帆布包跑进来,手里举着一叠信封:“妈!爸!编画部的样书反馈回来了!阿哲说好多读者写信来,说想参加五月的手作材料展,还有老门东的张阿姨,说要带新绣的‘四季手作’苏绣过来当展品!”
“是吗?快给我们看看!”苏晓棠擦了擦手,接过信封。最上面的一封是敦煌老木匠爷爷寄来的,信纸是用沙枣木浆做的,带着淡淡的木香,上面写着:“晓棠、亦辰,听说五月要办材料展,我让小石头带了二十块沙枣木坯过去,都是冬天晒透的硬木,适合用你们改良的沙枣胶黏合。我这边手作展的准备也差不多了,等材料展结束,就带敦煌的手艺人去南京看看。”
“老木匠爷爷太有心了!”江亦辰笑着说,“我们改良的沙枣胶正好缺硬木坯试用,这些木坯来得太及时了。”念念又递过一张明信片,是苏州的张阿姨寄的,上面印着苏绣“银杏雪梅图”,背面写着:“晓棠,我新绣了幅‘科研手作融’苏绣,绣的是亦辰在实验室测样本,你在旁边编纤维,等材料展的时候挂在主展区,让大家看看科研和手作怎么在一起的。”
“张阿姨这想法太好了!”苏晓棠眼里亮起来,“我们的材料展本来就想突出‘科研服务手作,手作启发科研’,这幅苏绣正好能当主题展品。”
接下来的半个月,小院里天天热闹非凡。编画部的同事们一有空就来帮忙:阿哲带着颜料和画本,在展厅的墙上画“材料演变图”——从原始的沙枣胶、银杏木,到改良后的新材料,每一步都画得生动;小夏则忙着排版展签,把每种材料的特性、用法都印在上面,还特意用腊梅染的布做了展签挂绳;陈姐负责校对材料说明,确保“沙枣胶黏度450mpa·s”“银杏木纤维韧性提升20%”这些数据准确无误。
五月初,小石头带着敦煌的沙枣木坯和老木匠爷爷的手作工具,坐火车到了南京。刚下火车,他就抱着木坯冲进小院:“恋棠姐!苏阿姨!江叔叔!你们看这些木坯,爷爷说每块都晒了六个月,比夏天的硬三倍,用改良的沙枣胶黏合,能管十年不裂!”
苏晓棠接过木坯,指尖抚过光滑的表面:“真不错!你爷爷的手艺还是这么好,木坯打磨得一点毛刺都没有。我们今天就试试用改良的沙枣胶黏合,做个‘敦煌南京双城’木牌,挂在展会上当样品。”
江亦辰拿出实验室的小检测仪,先测了沙枣胶的黏度:“452mpa·s,比标准值还高一点,黏合木坯正好。”小石头看着检测仪上的数字,好奇地问:“江叔叔,这个机器能测沙枣胶的黏度?比爷爷用筷子挑胶的方法准多了!”
“当然准啦!”江亦辰笑着把检测仪递给小石头,“这是科研队专门用来测材料黏度的,以后你在敦煌熬沙枣胶,也能用上这个方法,保证每次熬的胶都一样好。”小石头兴奋地接过检测仪,抱着木坯就去木工房,说要亲手黏合第一块木牌。
张阿姨也在开展前三天到了南京,带来了那幅“科研手作融”苏绣。展开时,所有人都忍不住惊叹——苏绣上,江亦辰穿着白大褂,手里拿着检测仪,屏幕上亮着“450mpa·s”的数值;苏晓棠坐在旁边,手里编着银杏木纤维,旁边的陶缸里装着改良的沙枣胶;背景是敦煌的沙枣林和南京的银杏林,用金线绣的“科艺相融”四个字,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
“张阿姨,您这绣得也太像了!”念念凑过去,指着苏绣上的检测仪,“连屏幕上的数字都绣得清清楚楚,比照片还生动!”张阿姨笑着说:“我特意让亦辰给我发了检测仪的照片,绣了三天才绣好这个屏幕。你们科研队的这些设备,看着复杂,绣出来倒挺好看的,像件艺术品。”
开展前一天,所有人都在展厅里忙碌。展厅设在秦淮河畔的旧仓库,改造后宽敞明亮,主展区挂着张阿姨的“科研手作融”苏绣,旁边摆着江亦辰科研队的材料样本——改良沙枣胶装在透明的玻璃瓶里,旁边放着检测仪;改良银杏木纤维扎成小束,旁边摆着编好的挂绳;还有用新材料做的手作样品:沙枣木牌、腊梅染手帕、苏绣绷,每样都贴着详细的说明卡。
阿哲在展厅入口画了幅巨大的“手作材料地图”,标注着敦煌的沙枣林、南京的银杏林、苏州的苏绣坊、西安的皮影戏班,每个地点旁边都写着当地的特色材料和改良成果。“这样读者一进来,就能清楚看到我们的材料来自哪里,怎么改良的,”阿哲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我还在地图上画了小石头和老木匠爷爷的头像,标注着‘敦煌手作支援’,特别醒目。”
小夏和陈姐则在给展品贴展签。小夏把腊梅染的挂绳系在展签上,陈姐仔细核对每个数据:“这个沙枣胶的保存温度要写‘20-25c’,湿度‘50-60%’,之前的样签写的是‘常温’,不够准确,得改过来。”苏晓棠在旁边帮忙,把用改良材料做的沙枣木牌摆在展柜里:“每个木牌下面都要放个小卡片,写着‘黏合材料:改良沙枣胶,保存时间:10年以上’,让大家知道新材料的好处。”
江亦辰则带着科研队的队员小吴,给手艺人讲解新材料的用法。小吴拿着改良的银杏木纤维,给老门东的木刻艺人王师傅演示:“王师傅,您试试用这个纤维编木牌的挂绳,韧性比您之前用的好,还不容易受潮,就算放在潮湿的地方,也不会发霉。”王师傅接过纤维,编了几针,惊讶地说:“真的!比我之前用的软多了,编起来不费劲儿,还结实,以后我刻木牌就用这个纤维!”
小石头则在木工房里,跟着老木匠爷爷寄来的视频,用改良沙枣胶黏合木坯。他先在木坯上涂了薄薄一层胶,然后对齐接口,用夹子固定:“爷爷说涂胶要薄,太厚会溢出来,影响美观。之前用老沙枣胶,要等两个小时才能固定,江叔叔说改良的胶一个小时就能好,我得记着时间。”
苏晓棠走过去,帮他调整夹子的位置:“对,夹子要对准接口的中线,不然木坯会歪。你看,这样固定好,等会儿干了,木牌就是正的,不会斜。”小石头点点头,拿出手机设好闹钟:“一个小时后我们就拆夹子,看看黏合得怎么样。”
傍晚,展厅里的灯亮了,暖黄色的灯光照在展品上,照在大家忙碌的身影上,格外温馨。江亦辰走到苏晓棠身边,看着展厅里的一切——张阿姨的苏绣、阿哲的地图、小夏的展签、陈姐的说明卡,还有大家用新材料做的手作样品,心里满是感慨:“晓棠,你看,我们真的把科研和手作融在一起了。以前总觉得科研是实验室里的事,离手作很远,现在才发现,它们能这么近,能一起让手作变得更好。”
苏晓棠点头,看着远处念念和小石头一起贴手作样品的标签,笑着说:“其实科研和手作本来就不分家,都是用心做事——你们在实验室里测数据,是用心让材料更好;我们在小院里做手作,是用心让生活更甜。这两种用心放在一起,就能做出有温度的事。”
第二天一早,五月手作材料展正式开展。天刚亮,展厅外就排起了长队,有手艺人,有读者,还有带着孩子来的家长,大家都想看看改良后的手作材料,体验用新材料做手作的乐趣。
开展仪式上,江亦辰先介绍了科研队的改良成果:“我们的改良沙枣胶,黏度稳定在450mpa·s,保存时间从原来的3年延长到10年;改良银杏木纤维,韧性提升20%,防潮性也更好。这些材料都是天然的,不会污染环境,适合手艺人长期使用。”
然后苏晓棠上台,手里拿着用新材料做的沙枣木牌:“这些材料不仅好用,还藏着很多手作的故事——沙枣胶里加的驼奶,是敦煌林阿婆寄来的;银杏木纤维,是南京银杏林里采的;沙枣木坯,是老木匠爷爷和小石头晒的。这些材料,连接着敦煌和南京,连接着科研和手作,更连接着我们每个人对生活的热爱。”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不少手艺人都举手提问,想了解新材料的用法。老门东的王师傅站起来:“苏老师,江老师,我想问问,改良的沙枣胶能不能黏合红木?我平时刻红木牌,总觉得普通胶黏不牢。”
江亦辰笑着回答:“王师傅,我们测试过,改良沙枣胶能黏合红木,而且黏合强度比普通胶高15%。等会儿您可以去材料试用区试试,我们准备了红木小料,您可以现场黏合看看。”
开展仪式结束后,大家都涌向各个展区。材料试用区最热闹,手艺人围着桌子,试用改良的沙枣胶和银杏木纤维;手作体验区,小石头教孩子们刻沙枣木坯,阿哲教大家画沙枣林插画;苏绣展区,张阿姨教游客绣简单的腊梅纹样,用的就是改良银杏木纤维做的绣线。
念念和编画部的同事们在“样书互动区”,给读者签名送样书,还收集大家对新材料的反馈。一位老奶奶拿着样书,找到念念:“小姑娘,我看你们书里写的改良沙枣胶,能不能帮我黏合一下我老伴生前刻的木牌?那木牌裂了,我一直没敢用普通胶黏,怕弄坏了。”
念念立刻找来苏晓棠和江亦辰。苏晓棠小心翼翼地接过木牌——是块银杏木刻的“福寿”牌,边缘裂了道细缝。江亦辰用检测仪测了木牌的湿度:“湿度正好,适合用改良沙枣胶黏合。”苏晓棠用小刷子在裂缝处涂了薄薄一层胶,然后用夹子固定:“阿姨,您等一个小时后来取,黏合后不会留下痕迹,木牌还能像原来一样结实。”
老奶奶感动得眼眶发红:“谢谢你们!这木牌是我老伴生前给我刻的,裂了之后我一直放在抽屉里,现在终于能修好它了。你们做的这些材料,不仅好用,还帮我留住了念想。”
中午,展厅里的人依旧很多。江亦辰和苏晓棠在材料展区,给游客讲解新材料的研发过程:“我们一开始只想着提升沙枣胶的黏度,后来晓棠说,手艺人用胶不仅要黏得牢,还要环保,我们才加入了天然的驼奶,既提升了黏度,又不会污染环境。”
一位年轻的手作博主拿着相机,认真地记录着:“江老师,苏老师,你们的故事太感人了!科研不是冷冰冰的,手作也不是老掉牙的,你们把它们结合起来,让更多人看到了手作的未来,也看到了科研的温度。我要把你们的故事拍下来,分享给更多喜欢手作的人。”
下午,敦煌的老木匠爷爷还通过视频连线,给大家展示敦煌手作展的准备情况:“南京的材料展这么热闹,我们敦煌的手艺人都很羡慕!等你们的展结束,我们就带着敦煌的沙枣胶、驼毛毡过来,跟你们的新材料做个对比,再一起研发更好的手作材料!”
视频里,敦煌的手艺人都对着镜头挥手,小石头也在里面,举着刚刻好的“南京敦煌手作联盟”木牌:“恋棠姐!苏阿姨!江叔叔!我等你们来敦煌,我们一起用改良的沙枣胶,刻一块大大的‘科艺相融’木牌,挂在沙枣林里!”
展厅里的人都对着视频挥手,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苏晓棠看着视频里熟悉的面孔,又看看身边的江亦辰、念念,还有编画部的同事们,心里满是温暖——从南京的小院到敦煌的沙枣林,从实验室的样本到展厅的手作,从陌生的读者到熟悉的朋友,这些因为手作和科研聚在一起的人,像一家人一样,分享着快乐,分享着温暖,分享着对生活的热爱。
傍晚,展会快结束时,大家一起在展厅里摆了桌简单的晚饭——沙枣粥、银杏叶包饭、苏式糕点,还有用改良沙枣胶黏合的木牌当装饰。江亦辰举起杯子:“今天的材料展很成功,感谢大家的支持。未来,我们会继续把科研和手作结合起来,研发更多好用的天然材料,让手艺人的作品更耐用,让更多人爱上手作,爱上生活。”
大家都举起杯子,碰在一起,清脆的声响落在展厅里,和窗外的蝉鸣声、秦淮河的流水声混在一起,格外好听。张阿姨笑着说:“下次我们去苏州办展,把苏绣的材料也改良一下,让苏绣的线更耐用,颜色更鲜艳。”阿哲也说:“我要把今天的展会画成插画,放进下一本样书里,让更多人看到科研和手作的结合有多美好。”
离开展厅时,天已经黑了,秦淮河畔的灯光亮了,暖得像星星。念念抱着读者送的手作小礼物,走在苏晓棠和江亦辰中间,嘴里念叨着下次展会的计划:“秋天我们去西安,把皮影的材料也改良一下,让皮影的颜色更持久,关节更灵活;冬天回南京,办个‘新材料手作节’,让大家用改良的材料做圣诞礼物。”
苏晓棠笑着点头,从包里拿出错题本——这是念念实习时用的,现在成了家里记录手作和科研故事的本子。她在上面写下:“五月的手作材料展,让我们看到了科研和手作的美好相遇——改良的沙枣胶黏合了木牌,也黏合了人心;改良的银杏木纤维编起了挂绳,也编起了缘分。原来用心做事,就能把看似不相关的东西融在一起,就能把平凡的日子,过得像手作一样温暖,像科研一样充满希望。”
江亦辰接过错题本,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检测仪和一块沙枣木牌,写着:“科研的意义,不仅是追求数据的精准,更是用科技服务生活;手作的意义,不仅是做出好看的作品,更是用手艺传递温暖。当科研遇上手作,当精准遇上温暖,就能创造出无限的可能,就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秦淮河的流水缓缓流淌,带着五月的温暖,带着手作的香气,带着科研的希望,流向远方。苏晓棠握紧江亦辰和念念的手,心里满是期待——期待着秋天的西安皮影展,期待着冬天的南京手作节,期待着把科研和手作的故事,继续写下去,写进更多人的心里,写进更温暖的时光里。
晚风拂过展厅,带来阵阵材料的清香,像是在为这场科艺相融的手作之约祝福,像是在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聚。而这场关于科研、关于手作、关于热爱的故事,也会像南京的银杏、敦煌的沙枣一样,在岁月里慢慢生长,结出更多甜蜜的果实,续出更长情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