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转瞬便到了七日正会之时。玄奘又上表,请唐王前来拈香。此时,善声已传遍天下。
李世民随即排驾,率领文武百官、后妃国戚,早早赶赴寺里。这一城之人,无论大小尊卑,皆前往寺中听讲。
彼时,菩萨与木吒商议道:“今日乃是水陆正会,以一七继七七,也算是圆满了。我与你混入众人之中,一来看看这法会究竟如何,二来瞧瞧金蝉子是否有福缘穿上我的宝贝,三来也听听他讲的是哪一门经法。”
二人随即混入寺中。正所谓有缘得遇旧相识,般若还归本道场。
进入寺中观看,果见这大唐不愧是天朝大国,比那娑婆世界更为殊胜;赛过只园舍卫,也不逊色于上刹招提。
那一派仙音响彻,佛号喧哗热闹。菩萨径直来到多宝台边,见台上之人果然是明智的金蝉子之相。
那法师在台上,时而念诵一会《受生度亡经》,时而谈论一会《安邦天宝篆》,又时而宣讲一会《劝修功卷》。
此时,观世音菩萨走上前,拍着宝台,厉声高喊道:“那和尚,你只会谈论小乘教法,可会谈论大乘教法么?”
玄奘听闻,心中大喜,翻身跳下台来,向菩萨拱手作揖道:“老师父,弟子有失远瞻,多有得罪。眼前这些僧人,所讲的皆是小乘教法,却不知大乘教法又是怎样的?”
观世音菩萨道:“你这小乘教法,无法超度亡者往生,只能在尘世中随波逐流罢了;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度亡者升天,能解救苦难之人脱离苦海,能修得无量寿身,能达到无来无去的境界。”
正讲之时,司香巡堂官急忙向唐王奏道:“法师正在讲谈妙法,却被两个疥癞游僧扯下来,乱说胡话。”
李世民下令将二人擒来,只见众人推拥着两个僧人来到后法堂。
见到李世民,这僧人手也不抬,拜也不拜,仰面问道:“陛下唤我何事?”
李世民却认得他们,说道:“你便是前日送袈裟的和尚?”
观世音菩萨道:“正是。”
李世世面露不悦,责备道:“你既来此处听讲,安安分分吃斋便好,为何要与我法师胡搅蛮缠,扰乱这庄严经堂,耽误我佛门盛事?”
观世音菩萨神色从容,不紧不慢地说道:“陛下有所不知,你这位法师讲的不过是小乘教法,根本无法超度亡者升天。而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让亡者脱离苦海,摆脱苦难,还能修得长生不坏之身。”
李世民一听,神色顿时严肃起来,眼中却又透着欣喜,赶忙问道:“你所说的大乘佛法,究竟在何处?”
观世音菩萨不慌不忙地回答:“在遥远的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那里是我佛如来的居所,此佛法能解开世间百冤之结,消除无端无妄之灾。”
李世民又问:“你可还记得这大乘佛法的内容?”
观世音菩萨自信满满:“我自然记得。”
李世民大喜过望,连忙说道:“那就劳烦法师引领,请这位高僧上台开讲。”
观世音菩萨带着木吒,身姿轻盈地飞上高台,接着脚踏祥云,径直升至九霄之上,瞬间现出救苦救难的原本法身,手中托着净瓶杨柳。
左边站着木吒惠岸,手持棍棒,精神抖擞。
看到这般景象,李世民满心欢喜,不由自主地朝天礼拜,众文武大臣也纷纷跪地,虔诚焚香。
满寺中的僧尼、道俗,以及士人、工匠、商贾等,没有一人不拜倒在地,口中念念有词:“观世音菩萨显灵了!”真可谓是瑞霭缤纷四散,祥光笼罩法身。
唐太宗李世民欣喜若狂,竟一时忘了自己身为帝王,心系江山;文武官员们也沉浸在对菩萨的敬爱之中,全然忘却了平日里的朝礼。
在场众人,皆虔诚地念诵着“南无观世音菩萨”。
李世民当即传下旨意,命宫中巧手丹青,描绘下菩萨的真容。旨意一下,众人推举出一位图神写圣、目光高远、技艺高明的画师,正是日后在凌烟阁绘制功臣画像的吴道子。
吴道子领命后,当即展开妙笔,精心绘制菩萨真形。
此时,观世音菩萨乘坐的祥云渐渐远去,刹那间,金光消散不见。
只见半空中,一张简帖滴溜溜地飘落而下,上面几句颂子写得清清楚楚:
“礼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
程途十万八千里,大乘进殷勤。
此经回上国,能超鬼出群。
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
李世民看了帖子,即刻对众僧说道:“暂且收起这法会,待我派人取得大乘经回来,再怀着赤诚之心,重修善果。”众官员无一不遵从旨意。
当下,李世民在寺中高声问道:“谁肯领朕旨意,前往西天拜佛求经?”
话刚问完,旁边闪过玄奘法师,他走到太宗面前,恭敬施礼道:“贫僧虽才疏学浅,但愿效犬马之劳,为陛下求取真经,祈愿保佑我王江山永固。”
李世民大喜过望,赶忙上前,用御手将玄奘扶起,说道:“法师若真能如此尽忠贤德,不畏路途遥远,不惧山川险阻,朕情愿与你结拜为兄弟。”
玄奘赶忙跪地叩头,谢主隆恩。
李世民果真是贤德之君,当即在寺里佛像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中亲切称呼玄奘为“御弟圣僧”。
玄奘感动不已,说道:“陛下,贫僧何德何能,竟蒙陛下如此厚爱?我此去必定拼上性命,全力以赴,定要抵达西天。若到不了西天,取不到真经,我至死也不敢回国,甘愿永堕沉沦地狱。”说罢,便在佛前虔诚拈香,立下如此重誓。
李世民十分欣慰,随即下令起驾回宫,等待挑选良辰吉日,发放通关文牒,让玄奘出行。说罢,众人各自散去。
玄奘回到洪福寺,寺里众多僧人以及他的几个徒弟,早已听闻取经之事,纷纷前来相见。
他们好奇地问道:“师父,您真的发誓要上西天取经吗?”
玄奘坚定地回答:“千真万确。”
他的徒弟们忧心忡忡地劝道:“师父啊,常听人说,西天路途遥远,途中又多虎豹妖魔,只怕您这一去有去无回,性命难保啊。”
玄奘神情坚毅,说道:“我已立下弘大誓愿,若取不到真经,便永堕沉沦地狱。况且深受陛下恩宠,我不得不尽忠报国。此去之路,渺渺茫茫,吉凶难测。”
接着又叮嘱徒弟们:“徒弟们,我走之后,或许三二年,或许五七年,只要看到山门里松树的枝头向东,我便回来了。否则,我定不会回来。”众徒弟将这番话牢牢记住。
次日清晨,李世民临朝,召集文武百官,写好取经文牒,并盖上通行宝印。
此时,钦天监上奏:“陛下,今日乃是人专吉星高照,适宜出行远路。”
李世民听了,满心欢喜。
这时,黄门官又奏道:“御弟法师在朝门外等候陛下旨意。”
李世民随即宣玄奘上殿,说道:“御弟,今日是出行的吉日。这是通关文牒,朕还准备了一个紫金钵盂,供你途中化斋使用。另外,挑选了两个随行的侍从,还有一匹白马,作为你远行的脚力。你便可就此踏上行程。”
玄奘心中大喜,赶忙谢恩,领了这些物件,没有丝毫停留之意。
李世民亲自排驾,与众多官员一同送玄奘至关外,只见洪福寺的僧人和徒弟们,早已将玄奘的冬夏衣服送到关外。
李世民见状,先让人收拾好行囊、马匹,然后吩咐官人执壶酌酒。太宗举起酒杯,又问道:“御弟,你可有什么雅号?”
玄奘谦逊地答道:“贫僧身为出家人,不敢妄称雅号。”
李世民思索片刻,说道:“当时菩萨说,西天有经三藏。御弟可依据这三藏真经取个号,称作‘三藏’如何?”
玄奘再次谢恩,接过御酒,说道:“陛下,酒乃是僧家的第一戒,贫僧自出家以来,从未饮过酒。”
李世民劝道:“今日这出行,与其他事不同。这是素酒,你只需饮下这一杯,也算尽了朕为你饯行的心意。”
唐三藏不敢推辞,接过酒正准备喝,只见太宗低下头,用御指拾起一撮尘土,弹入酒中。
唐三藏心中疑惑,不解其意。
李世民微笑着解释道:“御弟啊,这一去西天,不知何时才能归来?”
唐三藏答道:“只需三年,贫僧定当返回大唐。”
李世民语重心长地说:“路途遥远,时日漫长,御弟喝下这杯酒,记住: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唐三藏这才领悟太宗捻土的深意,再次谢恩后,一饮而尽,而后辞别众人,出关而去。
李世民随后起驾回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