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点淅淅沥沥地敲打着窗玻璃,在会议室窗外织成一道灰蒙蒙的帘幕。林浩正在主持城投集团的月度安全生产会议,各部门负责人的汇报声在雨声衬托下显得格外沉闷。
古巷p-7区固化工程已完成第三阶段监测,各项指标稳定......
新建项目工地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
就在这时,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推开,陈杰快步走到林浩身边,俯身低语:林董,医院来电话,李工情况不太好,医生让家属和单位领导......做好准备。
林浩手中的笔顿了顿,在文件上留下一个小小的墨点。他面色不变地对与会人员说:会议暂停十分钟。
走廊尽头的窗前,雨水顺着玻璃蜿蜒流下。林浩望着窗外模糊的城市轮廓,想起第一次见到李宏时的情景——那个躺在病床上虚弱却目光执着的工程师,用尽力气告诉他古巷地下的秘密。
他转身对陈杰说,去医院。
病房里弥漫着消毒水的气息。李宏躺在病床上,整个人瘦得脱了形,嶙峋的骨架在白色床单下清晰可见。氧气面罩覆盖着他大半张脸,每一次呼吸都显得艰难。
他的妻子和女儿守在床边,眼睛红肿。见到林浩进来,她们默默让开位置。
李工。林浩在床边坐下,轻声唤道。
李宏缓缓睁开眼,那双曾经闪烁着执着光芒的眼睛如今显得浑浊,但在看到林浩的瞬间,突然迸发出最后的光亮。他颤巍巍地抬起枯瘦的手,指了指枕头下方。
他的女儿会意,从枕头下取出一个用牛皮纸仔细包着的笔记本。笔记本很厚,边角已经磨损,看得出经常被翻动。
李宏示意把笔记本交给林浩。
林浩双手接过。笔记本很沉,不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一种精神的重量。他翻开扉页,上面是李宏工整有力的字迹: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八个字,墨迹深深,仿佛刻进了纸张的肌理。
这......是我几十年......记下来的......李宏的声音从氧气面罩下传来,微弱得几乎听不见,工程笔记......心得......有些......可能过时了......
他剧烈地咳嗽起来,护士连忙上前调整氧气。缓过气后,他死死盯着林浩,眼中是最后的执着:但里面......有些道理......不过时......
林浩紧紧握着笔记本,感觉它像一块烙铁般滚烫。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这八个字不正是李宏一生的写照吗?探究工程技术的真理,并将这些知识坚定不移地付诸实践,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交给您......我放心......李宏长长地舒出一口气,眼神开始涣散,那只枯瘦的手无力地垂落在床单上。
监护仪发出刺耳的长音。
病房里响起压抑的哭声。林浩站在原地,手中的笔记本重若千钧。他俯下身,在李宏耳边郑重地说:李工,您放心。您坚守的,不会消失。
窗外的雨下得更大了。
三天后,城投集团召开了李宏的追思会。没有华丽的辞藻,林浩只是平静地讲述了李宏的故事——一个普通工程师如何用生命守护真相和良知。
会后,林浩召集了董事会。
我提议,林浩将李宏的笔记本放在会议桌中央,李宏技术创新实验室,专注于工程建设领域的技术研发与难题攻关。
有董事提出质疑:林董,成立实验室需要不少投入,现在集团资金紧张......
正是因为资金紧张,我们才更需要技术创新。林浩打断他,李工用生命告诉我们,技术不仅是效益,更是责任和底线。
他翻开笔记本的某一页,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工程数据和心得:这里面记载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个工程师的良心。我们要传承的,就是这种精神。
提议最终获得通过。
实验室揭牌那天,林浩亲自将李宏的笔记本影印本放入实验室的展示柜。原件则被妥善保存,作为集团的宝贵精神财富。
科技是冰冷的,林浩对首批入驻实验室的年轻工程师们说,但使用科技的人必须有温度。李工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他对专业的敬畏、对真相的执着、对责任的担当。这就是我们的。
年轻工程师们肃然站立,展示柜里那本泛黄的笔记本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
一个月后,古巷p-7区固化工程遇到技术难题。现有的监测数据显示,某个区域的固化体出现微小变化,专家们意见分歧。
可能是仪器误差。
也可能是地质活动引起的正常变化。
争论不下时,林浩让人取来了李宏的笔记本。在关于岩土工程的一章中,他们找到了类似的案例记录。李宏详细记载了如何通过多点监测和数据交叉验证来区分仪器误差和真实变化。
实验室的工程师按照笔记上的方法重新布点监测,很快得出了准确结论——只是仪器误差。
问题解决的那天傍晚,林浩独自来到实验室。展示柜里的笔记本在灯光下泛着温和的光泽。
他想起李宏临终前的眼神,那是对专业的执着,对真理的追求,更是对知行合一的坚守。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这种坚守显得如此珍贵。
窗外,云城的灯火次第亮起。每一盏灯下,都有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守着某种——或许是职业道德,或许是专业操守,或许只是做人的底线。
李宏走了,但他守护的正在更多的人心中生根发芽。那本笔记不仅记录着工程技术,更镌刻着一个时代匠人的风骨与精魂。
林浩轻轻抚过展示柜的玻璃,仿佛在和一个老友对话。
李工,您看,他轻声说,您守住的,我们接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