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九点。
海州市郊,一家挂着“青云招待所”牌子的普通小楼里。
这里位置偏僻,毫不起眼,隶属于市总工会名下,平时主要用于接待一些来市里培训的基层员工。
但今天,招待所三楼东侧的几个相邻房间,却被悄然整体征用了。
其中最大的一间会议室,成了“利剑”专案组的临时办公室。
房间里所有的娱乐设施都已经被搬走。
取而代之的,是几张刚刚搬进来的崭新办公桌。
以及一块立在墙边的巨大白板。
空气中还残留着淡淡的消毒水味道。
林风是第一个到的。
他站在窗边,看着楼下那片有些萧瑟的院子。
他深吸了一口气,胸口有些发烫。
这里,就是他的新战场。
很快,门口传来了脚步声。
张成推门走了进来。
他看到林风,嘿嘿一笑,露出一口白牙:“林组长,你来得可真早啊。”
他的称呼很自然地从以前的“小林”变成了“林组长”。
这不仅仅是一句玩笑。
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可,和对组织纪律的绝对服从。
林风转过身,也笑了:“张哥,你就别拿我开涮了,以后咱们还是各论各的。”
张成摆了摆手,表情却很认真:“那可不行。公是公,私是私,在专案组里,你就是组长,我就是组员。这个规矩不能乱。”
他看了一眼窗明几净的办公室,点了点头:“这地方不错,够清净,也够隐蔽。看来,秦书记他们是下了大功夫了。”
话音刚落,门外又走进来两个人。
一男一女,都很年轻,看起来不过二十七八岁的样子。
男的身材微胖,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显得有些憨厚。
女的身材高挑,面容清秀,眼神沉稳干练。
两人看到林风和张成,立刻站直了身体,表情都有些拘谨。
“林组长,张哥。”
带队的是市政府办公厅的一名副主任。
他将两人送到门口,笑着对林风介绍道:“林组长,人我给你带来了。”
他指了指那个戴眼镜的年轻干部:“这位是李正,咱们纪委四室的业务骨干,别看他年轻,可是个电脑高手,尤其擅长追踪资金流向,是个难得的人才。”
然后,他又指向那名女干部:“这位是周敏,咱们纪委办公室的笔杆子,心思缜密,做事沉稳,负责过好几个大案的材料整理工作,经验很丰富。”
“以后,他们两个就正式划归你们第一核查小组了。”
林风伸出手,和那位副主任握了握:“好,辛苦主任了。”
送走副主任后,林风的目光投向面前的三位组员。
张成经验丰富,是小组的“压舱石”。
李正技术过硬,是小组的“侦察兵”。
周敏心思缜密,是小组的“大管家”。
一个五脏俱全的战斗小组,就此正式成型了。
李正和周敏站在原地,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他们都听说了,眼前这个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年轻人,创下的惊人战绩。
现在,林风是他们的直接领导。
以后的工作好不好干,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这位年轻组长的行事风格。
林风看出了他们的拘谨。
他没有立刻坐到主位上去摆领导的架子。
而是亲自给他们一人倒了一杯热茶。
这个简单的动作,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都别站着了,快坐吧。”林风的声音很温和,“以后,大家就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了,不用这么客气。”
等所有人都坐下后,林风清了清嗓子,召开了小组的第一次内部会议。
他没有长篇大论地去讲什么“重要意义”和“光荣使命”。
而是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了正题。
他的目光首先看向身旁的张成。
“张哥,”林风的语气非常真诚,“在座的各位里,你是老前辈,办案的经验比我丰富得多。”
“以后咱们小组的工作具体怎么开展,还需要你多给我提点,多帮我把关。”
“我这个组长只是组织上给的一个名头,真正遇到事了,你才是咱们小组的定海神针。”
这番话说得推心置腹,没有丝毫客套和虚伪。
张成是个直肠子,最看重的就是这份尊重。
听到林风这么说,他那张黝黑的脸上露出了一个实在的笑容,用力地点了点头:“林组长,你放心。只要是我老张能想到的,肯定义不容辞!”
林风这简单的几句话,不仅安抚了老同志张成。
更是说给李正和周敏这两个年轻人听的。
连资历最老的张成都对组长如此信服,他们两个新人自然不会再有任何别的想法。
团队的凝聚力在这一刻初步形成。
接着,林风的脸色微微一肃。
他环视一周,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定下了三条铁的纪律。
“各位,既然我们坐到了这里,那就是把脑袋别在了裤腰带上,有些话我必须说在前面。”
“第一条,绝对保密!”
“从现在开始,我们办理的这个案子,关于它的任何信息,任何人都不准带出这间办公室!对家人、对朋友、对其他同事,一个字都不能提!这是纪律,也是保护我们自己!”
“第二条,绝对服从!”
“我们是一个整体,小组的所有行动都必须听从统一的指挥。我不希望看到有任何擅自行动或者自作主张的情况发生。有意见可以提,但命令一旦下达,就必须无条件执行!”
“第三条,绝对安全!”
“我们的对手不是小鱼小虾,保护好自己是我们能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三条原则说得干净利落。
言语间透出一种与他年龄完全不符的老练和权威。
李正和周敏都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神情也变得无比严肃。
“都听明白了吗?”林风问道。
三人异口同声地回答:“明白了!”
气氛烘托到位了。
团队的纪律也建立起来了。
接下来,就是任务的分解。
林风站起身,走到了那块巨大的白板前。
他拿起一支黑色的记号笔,在白板最中心的位置,用力地写下了三个大字。
【杨明远!】
然后,他以这三个字为中心画出了一个圈。
接着,他又从这个圈拉出一条线,指向旁边,写下了“吴振华”的名字。
又拉出一条线,写下了“棚户区改造项目”。
林风转过身,面对着自己的组员:“各位,目前我们手里所有的线索都来自于吴振华的供述。”
他的思路无比清晰。
“他的供述为我们指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那就是常务副市长杨明远。”
“但是,光有口供是远远不够的。”
“口供是最不牢固的证据,随时都可能翻供。”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找到能够支撑这份口供的客观证据!”
他用笔重重地敲了敲“棚户区改造项目”这几个字。
“吴振华提到,杨明远在这个项目上存在问题。”
“那么,突破口就在这里。”
“我们需要查清楚当年这个项目的所有决策过程,从立项到规划,再到招投标,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放过。”
“我的想法是,第一步,我们先从最基础的文书档案开始查起!”
“把当年所有和这个项目相关的会议纪要、批示文件、合同文本,全部都找出来!”
“我们要像筛沙子一样,把这些故纸堆一遍一遍地筛,我就不信找不到杨明远留下的蛛丝马迹!”
林风的声音不大。
但他的每一句话,都像一颗钉子,清晰地钉进了在场每个人的心里。
他用最简单的语言,为整个小组规划出了一条最清晰也最可行的行动路线。
看着白板上逻辑分明的脉络图,听着林风有条不紊的分析,李正和周敏对视了一眼。
他们看向林风的眼神彻底变了。
此刻,他们终于明白,秦刚书记为何会力排众议,任命这样一个年轻人来担任组长。
这个年轻人身上,确实有种天生的领袖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