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建设指挥部 · 深圳前海
周远站在巨大的工程沙盘前,目光锁定在伶仃洋海域的模型上。深中通道——这座连接深圳与中山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由西桥东隧组成,集超长海底沉管隧道、超大跨径悬索桥、人工岛及水下互通于一体,堪称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最复杂的工程之一。
周总,这是最新的海底地质扫描结果。陈明递过一沓资料,眉头紧锁,航道中央的淤泥层比预想的更厚,最深处超过60米,而且流动性极强。
周远接过文件,快速浏览着数据。深中通道的沉管隧道段需要穿越珠江口主航道,而这片海域的海床条件比港珠澳大桥时遇到的还要恶劣。传统的沉管基础处理方法在这里几乎失效。
如果采用桩基加固,工期至少要延长一年。陈明补充道。
周远没有立即回答。他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繁忙的珠江口海域——万吨货轮穿梭不息,海浪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银光。这片水域不仅是全球最繁忙的航道之一,还位于台风频发区,施工窗口期极其有限。
常规方法行不通,那就创造新方法。周远转身,语气坚定,联系上海交大和同济的岩土工程团队,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深软基沉管沉降控制技术’。
---
两周后 · 深圳海洋试验基地
巨大的水池中,1:50比例的沉管隧道模型正在接受模拟海流冲击测试。周远、陈明和几位顶尖地质专家围在监测屏前,紧盯着数据变化。
周工,您看这个!一位年轻工程师突然指向屏幕,当我们在沉管底部铺设这种‘高强复合垫层’后,沉降量减少了65%!
周远凑近屏幕,眼中闪过一丝兴奋。这项创新技术借鉴了高铁无砟轨道的调整理念,在沉管与海床之间设置可调节的柔性垫层,既能适应软基变形,又能确保隧道结构稳定。
立即组织实尺度试验。周远拍板,如果成功,这将是世界沉管隧道技术的一次革命。
---
与此同时 · 珠海横琴
苏颖的新办公室正对澳门塔,落地窗外是碧蓝的伶仃洋。她刚结束与瑞士总部的视频会议,揉了揉太阳穴。自从将亚太总部迁至珠海,她不仅要管理跨国业务,还要协调深中通道的智能监测系统研发。
手机震动,周远发来消息:垫层方案初步成功,但还需海上验证。今晚回珠海,陪乔乔吃饭。
苏颖微笑,回复:乔乔今天在幼儿园用积木搭了座‘爸爸的桥’,等你回来炫耀呢。
她望向窗外,远处海面上隐约可见几艘工程船——那是深中通道的前期施工队伍。这个工程不仅考验着中国工程师的技术极限,也考验着她和周远如何在事业与家庭间找到平衡。
---
次日清晨 · 伶仃洋海域
晨曦微露,深基1号工程船已开始作业。周远站在甲板上,强劲的海风掀起他的衣角。今天,他们将进行世界首次深软基沉管垫层实海况测试。
周工,所有设备就位!对讲机里传来陈明的声音。
开始下放!
巨大的钢制模拟沉管缓缓沉入海中,底部铺设着新型复合垫层。监测屏幕上,数据流如瀑布般滚动——压力、沉降、海流影响……每一项指标都关乎未来实际沉管的成败。
突然,警报声响起!
垫层局部变形超标!工程师大喊。
周远立即调出实时画面——强劲的暗流正在撕扯垫层边缘。
启动应急加固方案!他果断下令。
抢险小组迅速行动,通过水下机器人补强垫层薄弱处。一小时后,数据终于恢复稳定。
成功了!陈明兴奋地挥拳,沉降量控制在设计范围内!
周远长舒一口气,但目光依然凝重。今天的测试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33节巨型沉管,每节重达8万吨,要在复杂的海况下精准安装,容不得半点差错。
他望向远方的海平线,那里,深中通道的宏伟蓝图正等待变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