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大雷音寺。
定光佛于长安城外身死的消息,如来佛祖也知道了。
同样的,他也知道了陈布子女入长安,甚至就连他们俩想要做什么,也猜了个七七八八。
如今佛门与陈布之间,虽未挑破,但也彼此都心知肚明了。
总有一天要大战一场。
不过大战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
大家都在克制,都在等。
佛门等大兴之机,陈布在等己方实力增强到一定程度。
大罗金仙算什么?
在陈布的预想中,起码要大家都突破准圣,才有的打。
母亲曾说不突破大罗不让他随便往西方去。
陈布还是太谨慎了,不突破准圣不去!
简单一句话:就是在己方最强,而不是敌方最强的时候打!
用现代的话来解释一下:就如同一个平面上,两条相互不平行的上升曲线,总会在上升区间的某一点相交。
这相交的一点,可能不是各自能达到的最高点,但一定是当时彼此能达到的最高点。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是要不断的给对方使绊子,让对方上升速度慢一些、让自己相对而言上升速度快一些,好在最终交战之时,己方相较而言高于对方。
目前来看,一直是陈布在赢。
佛门损失了马元尊王佛、定光欢喜佛两个大罗金仙,还有乌巢禅师一个准圣。
但如来佛祖丝毫不慌,因为马元、定光佛两个,不仅不能为佛门增加气运,反倒更像是败坏气运的猪队友。
死就死了。
乌巢稍微可惜一下,但他是个二五仔,心里只想着自己,顺便还想着他的妖族。
通过这三个试探一番,也差不多能探出陈布的底牌了。
接下来,才是真正的较量!
“降龙、伏虎,十八罗汉!”
如来佛祖端坐莲台,声如洪钟,响彻大雄宝殿。
“世尊!”
十八罗汉应声出列,合十行礼。
“尔等即刻前往南瞻部洲,镇守各大佛寺,护持我佛门香火。若遇来犯之敌,可战则战;若不敌,自有后援。”
如来法旨既下,十八罗汉领命而去。
随后,文殊、普贤、观世音等诸位大菩萨,也一一受命,各有部署,以防陈布亲自出手。
在如来看来,陈布既然派出儿女以凡间力量灭佛,当不会随意出手。
现在属于战略相持阶段,只要各菩萨、罗汉守住佛门在南瞻部洲的几处根基之地,其余佛寺即便是灭了,终有香火恢复的一天。
......
接下来,一切进展得出奇平静而顺利。
第一个月,陈晏清偶然结识独孤贞,互相“对眼”了,独孤贞爱他高大英武、气宇不凡,陈晏清则怜她温柔如水、眉眼含情……
相识不足两月,一字并肩王陈晏清纳妾。
大婚当日,镇界显圣真君陈布“显圣”而至,将陈晏清唤入翠光两仪灯中“教训”了一番——实则是借机查验他太乙金仙的境界是否稳固。
随后,他又从随身空间中取出几件昔日从东海龙族顺手拿的、最为寻常的宝物,赐予独孤家为礼。
自此,独孤信彻底倒向陈家。
又过半年,陈晏宁逐渐执掌西魏朝政。
她身负龙女血脉,施政之下,关中一带风调雨顺、粮仓丰盈。加之陈晏清四处巡行、肃清奸恶,百姓对这位并肩王与国师敬爱有加,民心渐聚。
如今的西魏疆域,北至河套地区、与柔然相接,西至河西走廊东端,东至黄河、占据河东、与北齐对峙,南至汉中地区,与蜀地接壤。
这大半年以来,宇文泰及其手下极为配合,所有陈晏宁经手的政事无不传达至最底层,可谓是政通人和。
只是军事方面,由于西魏地狭人稀、兵源不足,再加上武川豪强、关陇集团、汉人世家各怀鬼胎,宇文泰为首的八柱国关陇集团,在西魏推行府兵制。
简单来讲,就是“兵农合一、寓兵于农”。
设立“军府”,将世兵制与均田制结合,自备武器粮饷,战时为兵,平时为农,这样的好处是可以用极低的成本维持强大的军队,又能防止地方将领拥兵自重。
可有一点不太好,大半年没打过一次仗,陈晏清这位“一字并肩王”,一直没有用武之地,不知军心如何。
直到两界村中青壮自发组织,来到长安城,陈晏清这才有了三千亲卫。
紧接着一则消息传来,因南梁内乱、蜀地空虚,于是陈晏清亲率大军,攻占成都,夺取了整个四川盆地。此举使西魏国力大增,获得了巨大的战略纵深和财富来源。
趁陈晏清伐蜀,镇守穰城的骠骑大将军杨忠自荐,趁南梁内乱之际,奇袭江陵,或可一举拿下荆州。
杨忠现任都督十五州诸军事,提出的理由又很合理,再加上他与独孤信还是姻亲,于是国师陈晏宁准奏。
陈晏清入蜀消息传来的同一天,南方也传来了杨忠入江陵、灭南梁的消息。
另一边,北齐也没闲着,同样趁着南梁内乱,攻陷淮南地区。
陈晏清班师回朝后,与陈晏宁仔细商议,认为南方既已平定,不足为虑。
遂休整半年,整军北伐,剑指北齐。
至于各大佛门寺院,除了当初参与围攻他们兄妹的,被他们事后随手灭掉、财产充公之外,长安城以外的佛寺他们一个没动。
凡事讲究个先易后难,那些凡人王朝好打,有佛门支持的佛寺难灭。
兄妹俩准备先将南瞻部洲统一,再借大一统之势,对全国各地的佛寺动手。
如此又过了五年,陈晏清一边打,后方的陈晏宁一边治理,终于将整个北齐扫灭。
南方,杨忠自夺取荆州后,与陈晏清北伐大军齐头并进,数年间连克江州、湘州、扬州、交州,南方诸地相继归附。
南瞻部洲中原之地历经多年战乱,终于在陈氏兄妹降临长安的第六年,重归一统。
西魏小皇帝元钦闻讯大喜,不料乐极生悲,在御花园嬉戏时失足落水,竟就此驾鹤西去。
以独孤信为首的文武大臣三度劝进,恳请一字并肩王顺应天命,继承大统。
陈晏清几番推辞不得,终接下这“天下重担”,登基为帝。
当初定封号时,陈晏清忆起幼时父亲曾言,他那“猴伯伯”的化身仍压于五行山下,需待一位唐朝而来的僧人救其脱困。
于是他要了“唐”字为号,因此他这一字并肩王,亦被称作“唐王”。
登基之后,独孤信建言,天子既然已经改姓,宜改国号以应新朝。
陈晏清遂挥手下诏,定国号为“唐”,仍都长安。
(这段本来想详细写写,后来觉得如果写的太多就成了历史文了,又不能不交代,于是简单罗列了一下,大家知道陈晏清建立唐朝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