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的孩子》上映初期,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泾渭分明的两种反响。专业影评圈和部分资深影迷的声音,构成了批评的主旋律。
权威影评人周默在颇具影响力的《银幕视角》专栏中写道:
“《星星的孩子》题材暖心,制作诚恳,一众配角演技在线。但影片最大的败笔,在于选择了习菱紫。她的表演苍白无力,台词如同念经,表情管理彻底失控。当她试图表达关切时,我只看到茫然;当她应该展现悲伤时,我却捕捉到走神。她的存在,严重撕裂了影片苦心营造的真实氛围,让动人的故事时不时滑向尴尬的闹剧。投资方选择流量而非演技,是对艺术的亵渎。”
知名影视公众号“深度解码”分析:
“习菱紫的团队试图通过公益电影提升格调,意图明显。但演技这东西,无法一蹴而就。她的‘真性情’在综艺里是萌点,放在大银幕上就是硬伤。这部电影证明了,没有扎实的功底,仅靠‘人设’和‘好感度’是无法支撑起一个银幕角色的。这对其他急于转型的流量艺人也是一个警示。”
这些批评尖锐而专业,迅速被各大媒体转载,“习菱紫 演技尴尬”、“票房毒药”等词条一度冲上热搜。等着看笑话的对家粉和黑子们欢欣鼓舞,仿佛已经预见了电影票房惨淡、习菱紫口碑崩塌的结局。
然而,与影评人的口诛笔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普通观众自发形成的、汹涌的维护浪潮。
电影院线反馈和购票平台评论区成了另一个世界:
“我带着孩子看的,孩子看哭了,我也看哭了。习菱紫演得是不熟练,但她看那些孩子的眼神,跟我女儿幼儿园老师一模一样!就是那种有点笨拙又特别真的关心!”
“那些说演技差的,你们真的看懂电影了吗?这部电影讲的本来就是‘真诚’比‘技巧’更重要!习菱紫不就是那个角色本身吗?”
“我姥姥看完就说,这闺女心眼实诚,不像有些演员油嘴滑舌。老百姓看电影,图的不就是个真吗?”
“影评人高高在上,根本不懂我们普通人被什么打动!我就喜欢习菱紫这种不装的样子!”
社交媒体上,粉丝和自发安利的观众发起了#用真心换真心#、#谢谢习菱紫的星星#等活动:
他们剪辑了电影中习菱紫与孩子们互动的动人片段,强调那份无法表演的纯粹;
他们分享自己身边类似特教老师的故事,认为习菱紫恰恰演出了那种“非专业但充满爱”的感觉;
甚至有一些自闭症患儿的家长发声,感谢电影带来的关注,并表示习菱紫的表演让他们感受到了难得的“被理解”。
这场关于“演技”与“真诚”的拉锯战,迅速超越了电影本身,演变为一场精英审美与大众情感、技术标准与心灵共鸣的碰撞。
结果出乎许多“专业人士”的预料。在争议声中,《星星的孩子》票房非但没有崩盘,反而凭借强大的口碑效应(来自普通观众)实现了逆势增长!上座率持续走高,排片量不降反升。许多人是抱着“看看她到底演得多差”的好奇心走进影院,却被故事和那份笨拙的真挚打动,哭着走出来,成为自来水。
最终,这部电影以超出投资方预期的票房成绩圆满收官,虽然与商业大片无法相比,但在公益题材领域已是巨大成功。更重要的是,习菱紫的公众形象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她的“真诚”标签不仅没有褪色,反而更加深入人心。许多原本对她无感的路人,因为这场风波反而对她产生了好感和好奇。
玉珏冷静地观察着这一切。他早已预料到专业领域的批评,但他更相信大众的选择。他并没有动用大量水军去刷好评,只是适时引导舆论,将讨论的重点从“演技好坏”转向“情感价值”和“社会意义”。事实证明,他赌对了。
习菱紫再一次用她最本质的特质,打破了常规的评判体系。在绝对的真挚面前,所谓的技术瑕疵,似乎也变得可以原谅,甚至成了某种独特的注脚。
电影庆功宴上,导演握着习菱紫的手,感慨地说:“菱紫啊,下次拍戏咱们还得磨炼下台词。但是,你那份心,千金不换。”
习菱紫似懂非懂,但听到夸奖还是很开心,眼睛弯弯的:“谢谢导演!下次我会努力记住更多词的!”
而玉珏,则在无人注意的角落,看着被众人围住的、笑容灿烂的习菱紫,嘴角微扬。
票房毒药?
不,她是他的福星。
一次又一次地,用她那种匪夷所思的方式,证明着他的判断,也……搅动着他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