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的第一次实践,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望北镇激起了远超预期的涟漪。效果是显着的,困难也同样具体而尖锐。沈清澜在深夜的煤油灯下,梳理着实践报告,眉宇间凝聚着沉思。更多的独居老人表达了参与的意愿,但人手、 specialized equipment(专业设备)、可持续的资金支持,像三座大山横亘在前。
她不知道的是,在她为这些现实困境殚精竭虑的同时,另一张无形的、由资本与尖端科技编织的大网,正以“清澜生命科学基金会”的名义,悄无声息地全面铺开,精准地覆盖向她在实践中遇到的每一个痛点。
这一切的源头,依旧是那个白天在工地挥汗如雨、夜晚在简陋旅社对着加密设备处理事务的“林城”。
“人手不足,尤其是具备专业护理知识的……”沈清澜在汇报中轻描淡写的一句,通过周鸣,变成了直达陆寒霆耳中的最高优先级指令。
几天后,一个由基金会全额资助的“基层老年康护人才培训计划”在县里启动,首批二十个名额,重点向望北镇及周边村寨倾斜。教材由顶尖 geriatric(老年病学)专家团队连夜编纂,内容深入浅出,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培训师资是来自省城三甲医院的资深护师,费用全免,还提供生活补贴。
“部分失能老人缺乏基本的移动和监测设备……”沈清澜笔记上的又一行字。
不久,一批设计极简、操作傻瓜化、成本却被压缩到极致的智能设备,以“试点产品免费投放”的名义,送到了医疗站。包括可监测心率\/跌倒的智能手环、带GpS定位的防走失胸卡、以及轻便可折叠的助行器。所有数据可直连医疗站那台新捐赠的电脑,并配备了傻瓜式的报警系统。
“偏远地区紧急情况响应迟缓……”这是沈清澜最深的忧虑之一。
很快,一套小型的、基于卫星通讯的紧急呼叫系统被引入,覆盖了首批试点的几位老人家庭。同时,基金会“恰好”与省里最好的医院建立了远程医疗合作项目,望北镇医疗站成为首个试点单位,配备了高清视频会诊设备。这意味着,在遇到沈清澜无法处理的复杂病情时,她可以即时获得顶尖专家的支持。
所有的援助,都打着“基金会试点项目”、“科研合作”、“企业社会责任”等旗号,流程合规,理由充分,不留下任何指向个人的痕迹。资金如同无声的洪流,通过复杂的渠道汇入,确保每一个环节都顺畅无阻。
陆寒霆在幕后,像一个最高明的策展人,将他庞大商业帝国和基金会所能调动的一切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精心拆解、重组、包装,然后不着痕迹地,一点点注入到她正在奋力开拓的这片土壤中。
他不再仅仅是被动地观察或笨拙地参与体力劳动。他正在用他唯一熟悉且擅长的方式——掌控与调配资源——为她扫清前路上尽可能多的障碍。
他知道这很讽刺。他用她曾经最不屑的、冷冰冰的资本力量,去支持她最充满人文温度的梦想。
但他别无选择。
这是他唯一能做的,既能帮助她,又不会因暴露身份而再次惊扰她、失去这卑微的“靠近”的方式。
白天,他依旧是那个沉默的“林城”,在尘土飞扬中,为图书室钉上最后一块木板,或者为养老互助菜园加固篱笆。
夜晚,他在小旅馆昏黄的灯光下,审阅着周鸣传来的、关于最新一批适老化家具的设计图纸,或是否决掉一个过于昂贵、不符合当地实用性的智能马桶方案。
他看着她因为培训计划启动而露出的欣慰笑容,看着她试用新的智能手环时眼中闪烁的惊奇,看着她通过远程系统与专家成功会诊后,那如释重负的轻松。
每一次,他心中那巨大的空洞,仿佛都会被填上一小块。尽管他知道,这填补,虚幻而短暂。
他调动了他能调动的一切,全力支持。
不是为了赎罪,那太奢侈。
只是为了能让她肩上的担子,轻一点点。
只是为了能让她眼中的光芒,更持久一些。
只是为了证明,他这座看似冰冷的“玻璃城墙”,或许……也能以另一种方式,成为她脚下这片土地,微不足道的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