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浩的,像一把尖刀,刺破了王美琳精心维持的平静。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和愤怒,仿佛自己在档案室苦心经营多年的阵地,正在被林晓这个后来者一步步蚕食。林晓凭能力站稳了脚跟,李哲开始向林晓靠拢,现在连她寄予厚望的孙浩也对林晓表现出认可。她试图构建的排挤联盟,尚未成型便已分崩离析。
绝不能坐以待毙!王美琳心中警铃大作。如果让林晓再这样顺风顺水地发展下去,自己在科室里的地位将荡然无存。她必须拿出压箱底的手段,给予林晓致命一击。
她的底牌,就是她在单位里经营多年、盘根错节的人脉关系,以及她对各种明暗规则的深刻洞悉。她决定不再局限于科室内部的小打小闹,要将战火引到更广阔的层面,利用规则和舆论这两把看不见的刀,将林晓彻底打压下去。
她选择的突破口,正是林晓视若珍宝的数据数字化项目。
首先,她开始在单位的各个角落散播精心编织的谣言,这一次,她将矛头直接指向了项目的合规性和林晓的个人动机。
在食堂排队打饭时,在茶水间接热水时,在与她交好的其他科室同事闲聊时,她总会看似不经意地提起,语气里带着恰到好处的忧心忡忡:
唉,小林那个数据项目,最近动静越来越大了,听说下一步要采购不少专业设备和软件呢。现在单位预算这么紧张,真不知道领导是怎么考虑的,别到时候成了个花架子工程。
年轻人有干劲是好事,就是有时候有点不知天高地厚。她那个项目要把所有科室的数据都集中到她手里管理,这权力是不是也太大了点?数据安全谁来保证?万一出了什么纰漏,这个责任谁来负?
说起来我还听说啊,她私下跟好几个软件公司的销售走得挺近,经常一起吃饭。这瓜田李下的,还是要注意点影响才好,别到时候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这些话语,阴险而恶毒。它不再仅仅是针对林晓个人能力的质疑,而是上升到了项目合理性、资源浪费、权力垄断、数据安全甚至廉政风险的高度。这些话题在体制内极其敏感,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毒药,很容易引起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警惕与猜忌。
果然,一些风言风语很快就传到了办公室、财务科甚至纪检部门的耳朵里。虽然目前还只是没有实据的流言,但已经足够在一些人的心里埋下怀疑的种子。办公室负责协调工作的副科长,就在一次非正式的碰头会上,旁敲侧击地向周科长打听起数据项目的进展和预算使用情况,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与此同时,王美琳开始利用她对单位流程的熟稔,在程序上给林晓设置重重障碍。
当林晓按照计划,准备将梳理好的第一批非敏感基础数据目录,在中心内网的一个公共板块进行小范围共享试用,以收集各科室的反馈意见时,王美琳第一时间跳了出来。
在科务会上,她摆出一副义正辞严、为科室安危着想的姿态:我不同意!小林,你有没有想过这里面的风险?这些数据虽然看似基础,但一旦在内部公开共享,访问权限如何界定?数据用途如何监管?万一被不该看的人看到,或者被别有用心的人误用,这个责任谁来承担?我们档案室负得起这个责任吗?
她搬出了和这两面大旗,死死扣住程序不完备、权限不清晰的问题,企图从根源上阻止林晓的任何扩大化尝试。我建议,在没有形成中心层面正式的管理办法和审批流程之前,所有与数据相关的工作,都必须严格控制在档案室内部,绝不能有任何形式的外泄!
周科长向来怕担责任,一听涉及到如此重大的责任问题,立刻连连点头,表示赞同王美琳的意见:美琳考虑得确实周到,安全第一,稳妥为上。小林啊,共享的事情先放一放,等条件成熟了,有了明确的说法再说。
这样一来,林晓的项目就被王美琳用程序正义的外衣,死死地限定在了档案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无法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价值,彻底沦为了一个自娱自乐的盆景。王美琳成功地将项目的扩展路径堵得严严实实。
面对王美琳这套组合拳,林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流言蜚语如同附骨之疽,无法直接辩驳;程序上的障碍又如同铜墙铁壁,一时难以突破。她清楚地意识到,王美琳这是动用了其最根本的资源和力量来对付自己,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职场刁难,而是一场关乎自己在这个单位生存空间的生死挤压。
直接对抗显然是不明智的,那只会落入王美琳的圈套,显得自己冲动、不懂规矩。她需要更巧妙、更有智慧的破局之道。
林晓没有慌张,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仔细分析眼前的局势。王美琳的攻势核心在于两点:一是通过流言制造高层对项目的疑虑和不信任;二是利用程序漏洞和对责任的恐惧,拖延甚至扼杀项目的实质性进展。
针对第一点,她知道自己无法堵住所有人的嘴,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更扎实、更无可挑剔的成果来回应。她加快了数据宝藏图的构建速度,尤其注重对每一条数据的来源、密级划分、潜在应用场景和价值的清晰标注,力求让这份成果本身就成为一份极具说服力的论证材料,用事实来粉碎那些无稽的谣言。
针对第二点,她决定不再执着于立即实现主动共享,而是转向被动服务。她无法主动将数据推送给别人,但她可以响应别人的需求。她将整理好的数据目录和索引,精心制作成一份清晰美观的电子手册,主动送到了之前有过愉快合作的业务科钱强科长手中,同时也发给了在一些跨部门会议上有过接触、并表现出对数据有需求的其他科室负责人。在邮件中,她附上了一段简短的说明:钱科长您好,这是我科近期梳理的部分基础数据资源目录,您先参考。今后贵科室如有数据查询需求,我科可提供精准的定点检索服务,为您的工作提供便利。
她巧妙地将我要给你看的主动行为,转变成了你需要时我来帮你找的被动服务。这一招既绕开了王美琳设置的主动外泄的障碍,又能将数据的价值以一种更温和、更安全、更易于被接受的方式传递出去。
同时,她开始着手起草一份《信息档案科数据资源内部查询服务规范(草案)》,试图将这种被动的、点对点的服务模式规范化和流程化。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为科室积累服务经验和口碑,另一方面也为未来项目的突破积累必要的制度基础和实践案例。
这是一场无声的较量。王美琳在台面下掀风作浪,试图用阴谋和规则将林晓困死;林晓则在规则的缝隙间默默耕耘,用专业和耐心加固自己的城池,等待反击的时机。她坚信,决定这场胜负的关键,最终还是在于谁能为单位创造出更大的、无法被忽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