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火砖的成功,如同搬走了压在鲁垚心头最大的一块巨石。看着那座用自己和徒弟们心血垒砌起来的、在阳光下泛着暗沉光泽的坚炉炉体,老工匠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多日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如释重负的疲惫笑容。然而,轻松只是短暂的。林凡的话犹在耳边:“鲁师傅,炉体是骨,这鼓风便是魂。魂不附体,骨架子再结实,也是死物。”
新的重任接踵而至——制作巨型皮橐(大风箱)和耐热陶管。这同样是关乎成败的硬骨头。
皮橐的难点在于“大”和“密封”。要驱动如此巨大的坚炉,寻常打铁用的皮橐如同杯水车薪。鲁垚带着几个擅长皮革处理的工匠,选用了林谷能找到的最厚实、最具韧性的几张大牛皮,开始了艰难的尝试。将牛皮裁剪、缝合,做成一个巨大的气囊,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处处是坑。形状如何保证拉伸压缩时不扭曲?接缝处如何用鱼胶和麻线密封得天衣无缝,才能承受巨大的风压而不漏气?内部还需要用木架支撑,防止塌陷,木架的结构又需精巧,不能过于笨重影响动作。鲁垚的工作棚里,终日弥漫着皮革和鱼胶的气味,地上铺满了失败的半成品。每一次加压测试,那令人沮丧的“嘶嘶”漏气声,都像针一样扎在老工匠的心上。
与此同时,陶管的烧制也同样不顺利。要求中空的管状物在高温下不变形、不开裂,对陶土配方、塑形技术和烧制火候都是极致考验。公输桐带着人反复试验,不是烧弯了,就是裂了纹,进展缓慢。
就在鲁垚对着又一个漏气的皮橐半成品唉叹气时,墨恒的身影出现在了工棚门口。年轻人脸上带着风尘仆仆的痕迹,眼神却异常明亮。
“鲁师傅,”墨恒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水轮的基础和位置我和林师已经最终勘定好了,就在上游那道小瀑布下方,水势最急处。这是水轮和连杆的最终图样。”他递上一张画得密密麻麻的兽皮。
鲁垚接过图样,他虽然对复杂的水力传动机构理解不深,但上面清晰标注的尺寸、特别是与水轮主轴连接、用于驱动皮橐的那个古怪的“偏心圆盘”(凸轮)的尺寸,让他明白了墨恒的来意——皮橐最终需要和这个机构精确配合。
“墨家小子,你这图画得精细。”鲁垚指着那偏心轮和与之连接的连杆机构,“按这个意思,是这圆盘转一圈,就拉着皮橐的拉杆,完成一次抽拉?”
“正是!”墨恒蹲下身,用手比划着,“水流转个不停,水轮就不停,这拉杆就能来回不停地动。关键是,拉动的距离和力道,要刚好能让皮橐吃上劲,又不能拉过头把它扯坏了。鲁师傅,您这皮橐,最终能做成多大的行程(拉伸幅度)?拉杆的着力点设在何处最省力、最耐用?”
这是关键的接口问题。鲁垚浑浊的眼睛亮了起来,他丢下那个失败的皮橐,拉着墨恒走到一旁,拿起炭笔在木板上画起了皮橐的受力分析简图。一老一少,一个凭借几十年手感经验,一个凭借林凡传授的杠杆力学原理,开始就皮橐的尺寸、拉杆长度、支点位置进行激烈的讨论。鲁垚坚持皮橐底部要加厚,以防磨破;墨恒则建议在拉杆与皮橐连接处使用林凡提到的“轴承”雏形——一个打磨光滑的石环,以减少摩擦。思想的碰撞,让解决方案渐渐清晰。鲁垚发现,这个年轻人不是空谈,他的许多想法竟能与自己的经验奇妙地契合,甚至弥补了自己未曾想到的细节。
接下来的日子,坚炉旁的另一侧空地上,同步展开了两项紧密关联的工程。
墨恒指挥着以石头为首的力量型队伍,按照图纸,开始建造水轮。选取粗壮耐腐的硬木作为主轴和轮辐,精心凿制榫卯结构,确保水轮转动时的稳固。巨大的轮盘被一点点组装起来,然后小心翼翼地安置在已经砌好的水坝基座上。清澈的溪水被暂时引流,水轮的叶片精准地没入即将重新奔腾的水道中。每一个环节,墨恒都亲自检查,对榫卯的松紧、轮轴的平衡要求近乎苛刻。他深知,任何一个微小的偏差,在高速水流冲击下都可能被放大,导致整个系统崩溃。
而鲁垚这边,在吸收了与墨恒讨论的成果后,皮橐的制作终于取得了突破。他改进了缝合工艺,在关键受力部位采用了三层牛皮复合,内部支撑木架也设计成了更合理的弧形结构。最重要的拉杆连接处,他采纳了墨恒的建议,用一块精心打磨的青色石板中间钻孔,作为固定的支点,拉杆穿过石孔,两端用兽筋捆绑固定,果然滑动顺畅了许多。当最后一个接缝用熬煮了许久的特制鱼胶密封完成,一个高达近一人、需要两个壮汉才能合抱的巨型皮橐终于宣告完成。进行压力测试时,鲁垚紧张得手心冒汗。巨大的皮囊在充气后鼓胀起来,接缝处只有极其微弱的渗漏,完全在可接受范围内。
“成了!这个成了!”鲁垚激动得声音发颤,周围的工匠们也欢呼起来。这不仅仅是完成了一个部件,更是证明了他们的手艺能够达到林师要求的、近乎神迹的标准。
最后一步,是将水轮、连杆与皮橐这三者连接起来。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林凡、铁叔、姜宓等几乎所有林谷的核心成员都来到了溪边。巨大的水轮静静地矗立着,连杆机构已经安装到位,那个造型奇特的偏心轮格外显眼。皮橐被安置在特意为它搭建的木架旁,拉杆已经就位。
墨恒最后一次检查了所有连接点的牢固程度,尤其是连杆与皮橐拉杆的接口。他深吸一口气,看向林凡。林凡对他点了点头,目光中充满了信任。
“开闸!”墨恒高声下令。
守在简易水闸旁的石头闻声,用力扳动杠杆。堵住的溪水瞬间找到了宣泄口,咆哮着冲向下方的水轮叶片!
“嘎吱……嘎吱……”巨大的水轮先是发出沉闷的摩擦声,缓缓转动了一小格,似乎在适应这突如其来的力量。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紧接着,在水流持续不断的冲击下,水轮开始加速!轮轴转动,带动着那个偏心轮开始旋转!
“动了!连杆动了!”有人惊呼。
只见那根粗大的木制连杆,在偏心轮的驱动下,开始了一种规律而有力的往复运动!它的一端连着水轮,另一端,则通过巧妙的铰接结构,拉动了皮橐的拉杆!
“呼——哧……”
“呼——哧……”
巨大的皮橐,如同一个被赋予了生命的肺脏,开始了一张一弛的运动!压缩时,强劲的气流从出风口喷涌而出,吹得地上的尘土飞扬;张开时,又发出巨大的吸气声。
水流不息,水轮不停,皮橐的运动也就永无止境!
成功了!水力鼓风,真的实现了!
围观的人群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亲眼见证了一个奇迹:无需人力,无需畜力,仅仅依靠这山谷里日夜奔流不息的溪水,就产生了如此强大而不知疲倦的力量!
鲁垚抚摸着那在连杆带动下规律运动的皮橐,老泪纵横。他制作的这个皮囊,不再是死物,而是这宏大力量的一部分。墨恒站在水轮旁,听着规律的机械运转声,看着被水流推动的巨轮,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这不仅仅是利用自然,这是理解了它,并与之合作。
林凡走到仍在轰隆作响的水轮前,水流撞击叶片的轰鸣声和皮橐有节奏的呼吸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工业文明的第一曲乐章。他转身,对沉浸在喜悦中的众人高声说道:
“看到了吗?这就是精益求精!这就是巧思与汗水的力量!鲁师傅的皮橐,分毫不能差!墨恒的水轮,榫卯不能错!没有每个人的极致追求,就没有今天这‘自己会动’的风!”
“这风,吹向的不仅仅是那座坚炉!它吹向的,是我们林谷的未来!从今天起,我们便有了这‘水之力’!它将为我们鼓风冶铁,将来还会为我们推磨、纺纱、驱动更多的机器!”
“我们的路,还很长!但这第一步,我们踏得无比坚实!”
水力鼓风的成功,是林谷发展史上一个质的飞跃。它标志着林谷从依赖人力和简单工具的阶段,正式迈入了利用自然动力的初级工业时代。希望,如同这被引导的溪水,澎湃而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