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难以平息
王孙骆回到府里,把王后的遗诏烧掉了,隐去了这档事,然后把所了解到的其它情况告诉太子。并忠告太子:后宫的事再大,目前都是小事,小事得过且过,与国事相比,就是无有。
太子有了叔父的这一番言辞,心胸彻底释然了。他想:夏妃、淑妃遭此一劫,必然一蹶不振,后宫今后自然太平,父王就不必过于分心,这是做儿臣的应该分担的责任。
他祷告后宫自此平安,更感激玉阳宫对婉晴的一番真情,他明白婉晴内心里对西施的依赖之情有多深。
自从多年前,婉晴溪边偶遇西施,两人就结下了一世的友情,至于西施入宫的原因,他派人暗中查访的结果与婉晴的诉说大体是一致的,都是西施以前的切实经历。对此,太子也颇为同情这个命运不凡的女子。
同时,由于他知道了西施与范蠡的关系,对此还是心存疑虑和戒备的。
这些年,太子也特别留意后宫里的变化,西施的所作所为,并无过激之处,反而是赢得了众人的赞誉,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他的顾虑。
然而,回想后宫里前前后后发生的事情,可以说件件事都与西施有关,矛头都是指向她,这是为什么?更为奇怪的是,想陷害她的人,不仅没有伤害到她,反而都是自取其辱,是天意还是人心所向?
对此,太子增添了些许新的思考。想来想去,他故意借婉晴之口,把事件的处置过程,转告给西施。
其实到目前为止,西施一直蒙在鼓里,这件事情的全过程,她还真的不知晓。但是当婉晴说明事件的经过后,她还装着知道似的,让婉晴代为感谢太子。
婉晴走后,西施就将移光姐妹一起叫进来,问了个仔仔细细。听完后,西施双手拍了一下腿,陷入沉思。她仔细地回忆大王出征后,后宫发生的一件件事,思考事件背后的原因,揣测事件平息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造成怎样的影响。伍子胥、王孙骆、太子、宣娘娘、文娘娘,会怎样看待自己与姐妹们。西施不得不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番。
姐妹们处惊不乱、智勇超人的表现,必然引起了夫差和太子质疑,还有一个难以对付的伍子胥。又如何应对这些质疑呢?只有等待时机,再次做出让夫差感恩的事情,才能彻底取得夫差和太子的信赖。她想到,眼前急着做的事,就是竭力平息事件引起的风波,不要让矛盾激化。于是她决定亲自去探望夏妃和淑妃。
淑妃在御医的诊治下,病情有了好转,情绪趋于稳定,只是尚未恢复理智,身边依然只有“小鸟”一人侍奉,容颜却整洁的多了。
西施与淑妃并排坐在床沿上,西施拉着她的手,轻柔的安慰着,淑妃依旧是面无表情。西施临走叮嘱“小鸟”,精心照看,有什么难处,就到玉阳宫来。
西施又要去玉月宫,被移光劝止了,移光担心玉玥狗急跳墙。
移光的担心是完全必要的。玉玥得知事件败露,自知末日来临,她是整个事件的谋划者和组织者,她面临两项抉择,一是等待死亡降临,二是逃出宫去,从此销声匿迹。
但是训练有素的玉玥,却不甘心落得这样的结果,她还是想做出点成果来,再考虑自己的去留,她一心要寻机刺杀西施。等待数十日后,她决定铤而走险。
到了夜间,玉玥穿上夜行服,背插宝剑,就要跃出宫墙去,回头望见夏妃寝室的灯还亮着,一股心酸涌上心头。
玉玥自幼丧母,跟随父亲进了伍相府,父亲做了伍子胥的门人,自己就与众多女伴们一起,学些诗文女红。由于她天资聪慧,身姿灵巧,模样俊俏又加天性沉稳,性情稳重,深得伍子胥的赏识,便把她留在身边,派专人教授,培养成一个出色的女谍。
后来伍子胥将她和另一个女子一起,送进后宫,成为线人。她进了玉月宫,另一个进了玉梅宫,就是玉玫。在关键的时候,她二人成为伍子胥与王后之间联系的链条。十多年来,玉玥和玉玫时不时的,把后宫的情况传报给伍子胥,因此伍子胥对夫差寝食起居,甚至所思所梦,都掌握得很全面。
两次谋害西施未果,玉玥感到对不起伍子胥,强烈的责任感和浓重的情感,使她下决心完成最后一击。她也明白,西施身边的人物个个非同寻常,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
此刻即将离开形影相伴多年的夏妃,不管成功与否,这都是她看夏妃的最后一眼,心中充满了凄恻之情。她把泪水咽到肚子里,本以为在窗外看一眼夏妃就走,但是看到夏妃孤苦的身影,心中生出怜悯,就进门去,把自己的身世和即将分别的实情,全部告诉了夏妃。
夏妃瞪着惊恐的眼睛看着玉玥,就在玉玥转身走时,夏妃上前抱住玉玥,哭泣起来。
“玉玥,不要走,你走了,我可怎么办!”
玉玥把夏妃扶到床帐边,面露真情地说:
“今夜我若是成功了,你就把所有的罪责推到我一个人身上,若是败了,我的娘娘,听玉玥一句话:去求西施,她是个善良的人,只有她才能让你活下来。”
“不行,你不能走。淑妃那样了,我还能与谁说说话。”夏妃拉扯着玉玥,不让她走。
玉玥心一横说:
“娘娘,我不是你的知心人,反而是你的仇人。你和淑妃生育的王子,都是我按照王后的指令,在饭里面下毒致死的。”
说完,推了夏妃一把,在夏妃呆傻的目光中消失了。
玉玥翻墙出宫后,直接去了玉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