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深夜,万籁俱寂,唯有情报一处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陈默站在窗前,指尖夹着支未点燃的烟,望着窗外沉沉的夜空——墨蓝色的天幕上,几颗疏星微弱地闪烁,像极了长征路上红军战士手中的火把,虽渺小,却坚定地照亮着前路。
寒风顺着窗缝钻进来,带着冬日的凛冽,却吹不散他心头的暖意。
他闭上眼,近期情报传递的一幕幕,如电影般在脑海中缓缓浮现:
----那是江西前线的暴雨夜,他冒着被游击队发现的风险,趴在草丛里,用手电筒微弱的光,一笔一划抄录敌军堡垒部署图。
雨水打湿了他的衣服,冰冷刺骨,可他的手却稳如磐石——他知道,这份图能帮红军避开多少陷阱,能挽救多少战士的生命。
----那是柳媚监视最紧的日子,他假装在办公室加班,实则在怀表暗格中快速誊写追剿情报。
柳媚坐在不远处整理文件,钢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像悬在他头顶的利剑,可他的心跳却异常平稳——他清楚,每多写一个字,红军就多一分突破围堵的希望。
----那是暴雨中的钟表铺,他与老吴用一分钟完成交接。雨水砸在屋檐上,发出噼啪的声响,掩盖了他们的对话,也掩盖了他内心的急切。
当老吴接过藏着情报的齿轮盒时,他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坚定,那是同为革命者的默契,无需多言,却心照不宣。
----还有收到苏区反馈的那一刻,纸条上“情报及时准确,特予表扬”的字迹,虽简单,却比任何嘉奖都更让他振奋。
他仿佛看到红军指挥部里,将领们围在地图前,根据他传递的情报调整路线,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仿佛看到战士们避开敌军封锁线,迈着坚定的步伐,向遵义方向前进,眼神里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
----最让他难忘的,是从复兴社战报上看到“红军成功突破黔北三道封锁线,伤亡不足千人”的那一刻。
他捏着战报的手微微颤抖,眼眶不自觉地发热——他知道,这份“伤亡不足千人”的背后,有他的心血,有他的坚持,有他冒着生命危险传递的每一份情报。
湘江战役的惨烈还历历在目,鲜血染红的江水仿佛就在眼前,而现在,因为他的努力,更多的战士得以活下来,继续踏上长征路。
“潜伏这条路,果然没选错。”他轻声自语,语气里满是欣慰。
是啊,这条路孤独。他不能向任何人诉说自己的真实身份,不能向任何人表露自己的真实立场,只能在复兴社的龙潭虎穴里,戴着“反共骨干”的面具,小心翼翼地行走。
他的喜悦无人分享,他的恐惧无人分担,所有的情绪,都只能藏在心底,藏在怀表内侧那枚刻着“晴”字的铜扣里。
这条路危险。戴笠的猜忌如影随形,柳媚的监视无处不在,临时路检的特务、加密文件的密码、传递情报的渠道,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让他暴露身份,都可能让他付出生命的代价。
可他从未退缩,从未动摇——因为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身后,是苏晴的等待,是组织的信任,是无数红军战士的期盼。
他睁开眼,望向遵义的方向,虽然隔着千山万水,却仿佛能看到那里即将召开的重要会议,能看到红军将领们坚定的眼神,能看到革命的火种在那里重新燃起。
他摸了摸胸前的怀表,表盖内侧的“晴”字温热,那是苏晴亲手刻的,也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小晴,等着我,等着红军胜利的那一天。”他对着夜空轻声说,像是在对苏晴承诺,也像是在对自己承诺。
窗外的星星愈发明亮,仿佛在回应他的心声。
他知道,潜伏之路还很长,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危险,更多的考验。
戴笠的猜忌不会消失,柳媚的监视不会停止,国军的追剿不会放松,可他的信念却愈发坚定。
因为他清楚,自己做的不是普通的工作,而是在为革命胜利铺路,在为无数百姓争取安稳的生活,在为未出世的孩子创造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的世界。
这份意义,足以让他抵御所有的孤独与危险,足以让他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他掐灭手中的烟,转身回到桌前,打开加密笔记本,在最新一页写下:“虽孤,虽险,然心有所向,行有所往。为红军,为革命,为家国,虽九死其犹未悔。”
写完后,他合上笔记本,眼神坚定地看向窗外。
夜空依旧深沉,可他的心中却充满了光明。只要信念不灭,只要情报传递的通道畅通,红军就一定会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