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蟠桃凭证首发的稀缺性和其后带来的巨大财富效应,一个自发的、游离于官方监管之外的“二级交易市场”,如同雨后的菌类,迅速在仙官们的私密圈子、跨部门联络群甚至某些隐蔽的仙家洞府中形成。
最初,只是小范围的、熟人之间的试探性交易。例如,某位星君因急用功德,愿意以略高于发行价一成的价格,转让其名下十份额度给相熟的仙友。交易往往基于信任,手续简单,仙力契约一念即成。
但很快,在文渊等一批嗅觉敏锐、且渴望通过交易放大收益的“弄潮儿”推波助澜下,这种私下交易迅速变得频繁、公开化和规模化。他们甚至利用系统漏洞或权限,在几个活跃的跨部门“论道”、“联谊”群内,开辟了非正式的“凭证交易讨论区”,实时发布报价,交流“市场行情”,分析“走势”。
“急出一百份额,发行价加一成五,欲购从速!手慢无!”
“长期收购五十份额,价格可议,有的道友私聊!”
“最新消息!玄坛真君府刚以一点三倍发行价成交二十份额!市场认可度极高,上涨空间巨大!”
“据内部可靠分析,下一期凭证发行价可能上调,现在入手仍是良机!”
在这些真假难辨的消息和不断刷新的高价成交记录刺激下,凭证的场外交易价格开始如同吹泡泡一般,迅速脱离其本身所代表的“未来三千年品尝权收益”这一基础价值,向着不可理喻的高度膨胀。早期幸运抢到份额的仙官,看着自己玉符里那不断被私下询价、估值节节攀升的凭证,心态愈发膨胀,惜售情绪浓厚;而那些没能抢到、或是在早期低价便抛售后又追悔莫及的仙官,则更加焦躁不安,不惜冒着风险,四处借贷,高价追买,唯恐错过这“最后的暴富机会”。
文渊凭借其那份精心炮制的“分析报告”和早期重仓投入的“成功案例”,俨然成了这个小圈子里的“意见领袖”和“市场专家”。他不断在讨论区发布看多言论,引用(甚至曲解)凡间金融理论,论证蟠桃凭证的“稀缺性”和“永恒增值属性”,鼓励大家“长期持有,价值投资”。他甚至开始不满足于单纯持有,尝试用自己名下的一部分凭证作为抵押品,向某些背景深厚的“功德钱庄”或私下放贷的仙官,借贷更多的灵晶,试图撬动财务杠杆,进行滚动式投资,放大收益。
“富贵险中求!”他在一次小圈子的仙识交流中,意气风发地说道,“如今市场热情高涨,正是加大投入之时!凭借杠杆,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本金,博取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收益!”
陈卷通过效能司的舆情监控和数据分析模块,清晰地捕捉到了这些游离于正式监管之外的交易数据异常波动和日益狂热的讨论氛围。他看到了明显的、非理性的投机行为和泡沫积聚的迹象。他立刻责成下属,通过系统面向全体仙官再次发布了措辞更为严厉的风险提示公告:
“郑重提示:蟠桃凭证价值基于未来收益,存在不确定性。场外交易风险极高,价格波动剧烈,且缺乏官方保障。请各位仙官理性看待,谨慎参与,尤其警惕杠杆交易,避免过度投机引发不可承受之损失。”
然而,在巨大的利润诱惑、同辈压力以及“这次不一样”的侥幸心理面前,这理性的警告如同投入狂涛之中的一叶扁舟,瞬间便被贪婪的浪潮吞噬得无影无踪。市场的狂热,依旧沿着其固有的惯性,向着危险的深渊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