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湘馥
1942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我有幸叩开了国立三中的校门。三年的校园时光,如同一幅珍贵的画卷,虽已时隔四十余载,却依然在记忆中鲜活如初,每一个细节都镌刻着青春的热血与坚韧。
彼时的国立三中,受战火影响,办学条件与如今的学校相比有着天壤之别。没有明亮宽敞的教室,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甚至连基本的照明都难以保障。然而,艰苦的环境并未磨灭同学们的求学热情。清晨,刺骨的寒风中,大家早早来到教室或校园角落早读,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霜花,手脚冻得通红,却依然捧着书本大声诵读;夜晚,自习教室里点着一盏盏桐油灯,昏黄摇曳的灯光下,同学们全神贯注地做题、复习,灯油的气味与墨香交织,映照出一张张专注的脸庞。令人感动的是,这种刻苦学习完全出于大家的高度自觉,无需老师督促,每个人都深知读书机会的来之不易,在战火中争分夺秒地汲取知识。正是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让绝大多数同学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大多顺利升入大学,不少人更是凭借出色的表现,被国内知名学府录取,成为时代的栋梁之材。
在国立三中,严明的纪律如同坚固的基石,支撑起良好的教学秩序。学校奖惩分明,对任何违纪行为都绝不姑息。以女子部为例,这里从初一到高三全是女同学,学校对人员进出管理极为严格。若有人想要会见同学,无论身份如何,都必须先在门房登记,由看守人代为传达。这样的规定,既保障了学生的安全,也维护了校园的秩序,让大家能够安心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下,同学们自觉遵守每一项制度,整个校园井井有条。
学校对学习要求严格,却并非让学生死记硬背、埋头苦读。每两周一次的课外活动,便是最好的证明。这些活动丰富多彩,涵盖清洁评比、运动会、歌唱比赛、中英文演讲、话剧表演等多个领域。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待每次活动都全力以赴,展现出极高的水平。记得在英语演讲比赛中,高中同学需要独立撰写演讲稿,比赛现场不仅有英语老师担任评委,还特别邀请了一位美国牧师前来点评。更令人惊叹的是,现场的记录工作竟由一位高中部学生承担,其流利的英语书写与沟通能力,令人赞叹不已。事实上,从高一开始,老师与同学之间日常交流便基本使用英语,这种沉浸式的学习环境,极大地提升了大家的语言能力。
还有一次别开生面的象棋比赛,至今仍令我记忆犹新。为了让更多同学能够观赛,学校将巨大的棋盘绘制在操场上,用箩筐盖子当作棋子。比赛时,我和另一位小同学负责根据室内选手的走法,在操场上挪动这些“巨型棋子”。随着棋子的移动,围观的同学们时而屏息凝神,时而欢呼鼓掌,现场气氛热烈非凡。这场充满创意的比赛,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更让大家在欢乐中增进了友谊,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国立三中的三年,是在战火中坚守求知的三年,是在艰苦中磨砺成长的三年。那些与同学们并肩奋斗的日子,那些在活动中绽放的青春光彩,早已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永远闪耀着温暖而明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