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校学生,能操盘一部成本 上百万的电影,这份履历在京影的校园里,早已不是“知名”二字能概括的。
说是传奇都不为过。
哪怕最后拍出来的是部被群嘲的烂片。
就像那部被群嘲到出圈的《逐梦演艺圈》,即便被骂成“烂片标杆”,被无数观众拿出来当笑料。
可你不得不承认,它的导演至少有一部能被全国人民讨论的“代表作”。
这世上多的是在影视圈摸爬滚打十几年的人,别说拍长片,连个能叫上名字的短片都拿不出;
多的是表演系毕业十年的演员,简历上最显眼的角色还是“路人甲”“背景板”。
他们或许比《逐梦演艺圈》的创作者更懂镜头语言,更会设计台词,可偏偏缺了那份“把想法落地”的勇气和机会。
行业里的残酷就在于此:很多人穷尽一生,连被骂“烂片”的资格都没有。
能站到聚光灯下被讨论,哪怕是负面的声音,都已经赢过了那些永远藏在片场阴影里的人。
陈家乐手里的这部电影,不管最终口碑如何,单是“完成”这两个字,就已经让太多还在学校学习的人望尘莫及了。
外界对京影总有些想当然的滤镜:
好像表演系的学生一毕业就能成大明星,导演系的出来就能扛摄像机当大导。
可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知道,现实远比想象骨感。
表演系的毕业生,挤破头争取的可能只是影视剧里一句台词的“特约”,更多人拿着简历在各大剧组辗转,从群演、跟组演员做起,每天在片场等十几个小时,就为了镜头扫过的一个背影;
导演系的学生更不必说,毕业后能进组当助理导演都算幸运,多数人得从场记、灯光助理、道具组杂役干起,搬设备、记场记单、给导演递水,在片场里一点点熬资历。
至于独立执导长片?
那是得把“熬”字刻进骨子里的事,多少人耗到中年,还在为一个短片项目的几万块预算发愁,更别说千万级的投资了。
就像第六代导演里的宁浩,明明是公认的实力派,早年也得靠拍 mV攒钱。
他自己掏腰包拍《香火》《绿草地》,片子虽在业内攒了点名气,却没掀起太大水花。
直到后来刘福荣的“亚洲新星导”计划递来橄榄枝,给了三百万投资,才有了那部以小博大的《疯狂的石头》。
谁都知道,那三百万是他从无数个拍 mV的夜晚里熬出来的机会,若是缺了那次“被看见”的运气,或许他至今还在某个录音棚里琢磨下一句歌词的镜头怎么应该拍。
这么一比,陈家乐在校期间就完成一部电影,早已甩开了行业里 99%还在底层挣扎的人。
......
大年三十,春节档这场“刺刀见红”的厮杀正式拉开序幕。
各大院线的排片表一放出,就透着股硝烟味。
秦人娱乐的《1940》排片率是23%。
华宜的《无极一生》排片率是34%。
《人在囧途》跟其他五部片平分那剩下的43%的排片,也就是8%左右。
初期的院线排片就是这样子的,院线负责人会根据其市场预期、前期宣传热度、影厅大小、影片时长以及观众的观影喜好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排片多少。
《无极一生》能占走三分之一的排片,确实有实力。
三个亿的投资堆出的星光熠熠,从影帝到流量咖的阵容单往那儿一摆,再加上宣发搞得铺天盖地。
地铁大屏、综艺刷屏、朋友圈广告无孔不入,怎么看都是奔着“卖座”去的,给高排片合情合理。
至于《1940》给高排片就是看在是大导演的份上了。
大导演一般在初始排片上都是有优待的,毕竟大导演的名头也是能卖座的。
可这排片表从来不是铁打的。
别看现在《无极一生》《1940》占着高位,一旦上映后上座率不佳,影院的调整比翻书还快。
管你是几亿大制作,还是拿过多少奖杯的名导,只要片子赚不来票房,排片率立马给你砍下去。
没错,院线方就是这么功利,这么有底气。
相比之下,《人在囧途》8%的排片,倒也属于正常情况。
没有大导背书,没有豪华的演员阵容,能在春节档分到这一杯羹,已是市场基于现有信息给出的“正常打分”。
剩下的,就得靠电影质量了。
......
名为“齐齐粉丝应援群”的聊天框里,消息稀稀拉拉地跳着。
“齐哥儿新电影今天上映啦!有没有姐妹约着一起去看?”网名叫“可爱的熊仔”的用户连发了三个星星眼表情,字里行间透着股想点燃气氛的急切。
底下半天冒出条回复:
“算了吧,他都快一年没动静了,还不如守着春晚看我家哥哥唱歌呢。”
再往下,就是长长的沉默。
熊仔又发了几张电影海报截图,试图安利剧情亮点,可回应她的只有空荡荡的聊天框。
这个曾经五千人满员、消息 99 +不断的群,如今只剩两千个灰色头像挂着,大半都沉在水底,连冒泡都懒得。
偶像这行当就是如此,像在湍急的河里行船,得不断划桨才能不被冲走。
一旦断了作品,没了曝光,原本围在你周围的粉丝会一点一点的掉光。
别高估粉丝的忠诚度,他们的目光永远追着最光鲜的那个人,谁的名气大就粉谁。
反观另一边,那个名叫“打篮球学习交流群”,实则是陈家齐黑粉的聚集地,此刻正聊得热火朝天,消息刷得像放鞭炮。
“齐坤那新电影今天上了,你们知道不?”有人起了个头,故意用了黑粉间才懂的昵称。
“瞅过宣传片了,居然是喜剧?看着有点傻逼,但挺有意思的。”
“听说是他弟当导演,这是要搞家族企业啊?”
“没劲透了,前阵子跟他粉丝对喷都没人接茬。”
有人发了个叹气的表情包,“真怀念一年前,咱们跟那帮‘齐吹’斗得昏天黑地,多带劲。”
“可不是嘛,这几年并肩作战,好不容易把她们熬散了,心里反倒空落落的。”
“要不……再冲一波?”突然有人甩了个握拳的表情。
“附议!”
“附议!”
“附议+ !”
“票我已经买了,就等散场开喷!我的键盘早已饥渴难耐。”
“来了来了!那股并肩作战的感觉又回来了!我先去刷个影评预热下,兄弟们我先上了!”
群里瞬间炸开了锅。
你一句我一句,聊得热火朝天。
就像一群沉寂已久的战士,突然听到了冲锋的号角,一般亢奋的情绪在聊天室里蔓延着。
巅峰产生虚伪的拥护,黄昏见证虔诚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