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直的能力杨轩很欣赏,能够进入暗卫做个高层,可就是年纪大了,而且在岁月的摧残下,现在身体也不好。
实在是太可惜了!
次日天亮后,杨轩打算回去了。
临走之前,他找汪直要来纸笔,给他留下了一幅画,当做是念想。
而就在杨轩离开后,汪直看着杨轩留下的画,痛哭流涕。
“陛下,娘娘!”
杨轩并不知道,数年之后,汪直去世的时候,怀中都还好好保存着这幅画。
回到长平侯府的杨轩日子依然平静,找机会去看了看徐俌,给他检查了一下身体,两人又聊了一会儿。
日子一天天过去,杨轩也快离开大明了。
“太爷爷,康康要率领水师出海巡航,您要离开的话,到时候和康康一起离开就行了。”胡磊看着杨轩,有些不舍的说道。
“行。”杨轩没有意见。
他到时候出海,是以国使的身份出海。
自从得知杨轩的真实身份之后,朱厚照便对康康大加重用,统领大明三分之二的水师。
大多时间都是在执行巡航任务。
大明与南诏国组建联合舰队,在南洋执行任务。
有时候还会执行一些护航任务,比如护送海外国家的国使,或大明的商队。
由两国组建的联合舰队,维护南洋的安全,南洋的环境算是稳定的。
倭寇和海盗只能算是小打小闹,用不着联合舰队出手。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那些红毛鬼或者金发碧眼的海盗阻挡在满剌加海峡之外。
印\/度洋那边海域,基本上就是交战区。
几十年来联合舰队和海盗没少打仗,不能说联合舰队一场没输,但他们的胜率是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和联合舰队打的次数多了,敌人也会进步的。
有时候也是会让落单的战船吃亏的。
正面作战敌人是打不过联合舰队的,只能使阴招。
不过在联合舰队的保护下,海外蛮夷组成的海盗,还打不进满剌加海峡。
只能老老实实做生意。
据说佛朗机曾经试图侵略大明,但是在舰队被消灭在印\/度洋之后就老实了下来。
幸存的只有大小猫两三只。
论国力,硬实力,大明现在在全世界是没有对手的。
埋藏在印\/度洋的战舰残骸就是最好的证明。
硬碰硬打不过,那便学习大明的技术、文化,总之什么好就学什么。
像是传教士啊,商人啊等等。
这几十年来到大明的外国人是越来越多了。
敌人的手段也是越来越多,防不胜防。
到底有多少好东西流传到了海外,被敌人学去,谁也不知道。
有些从大明获取不到的技术知识,或许能从南诏国学到。
毕竟,南诏国和大明同宗同源。
虽然对大明来说,南诏国的技术要落后,但是对于西方落后的国家来说,却是极为珍贵的好东西。
技术,典籍,西方各国可是从南诏国这里偷学到了不少。
加上舍得花钱,也收买了一些汉奸。
普通人不明白典籍、技术着作的珍贵,不知不觉之间就成了帮凶。
像这样的情况,怎么防得住?
何况朝廷内部也会有人将一些珍藏的典籍撕下来夹带出去卖钱。
太多太多的例子了,在古代这样的条件下,根本防不住。
一年到头下来,海关总能查出一些夹带打算将大明的文化典籍偷渡出去的例子。
更不用说还有走私集团,他们能带出去的东西更多。
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想要彻底阻止文化典籍、技术外泄是不能的,只能自己不断自强,进步。
固步自封是要不得的,吃老本也是要不得的。
所以,内斗也必须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不然光顾着内斗了,哪儿还有心思去发展,去进步,这不就给了其他国家发展追赶的宝贵时间了吗?
很快就到了杨轩出海的时间了,他留下了一封信,托人送给朱厚照,和他说一声自己要出海的事。
随后便踏上了水师战船。
不算永乐朝那一次远征倭国的话,这应该是他第一次出海了。
……
京师,朱厚照正在处理政务。
豹房还在建造之中,所耗费的钱财他也没打算让国库出,动用的是自己的内帑。
根据计算,豹房的修建,需要几十万银元。
或许是为了迷惑百官,朱厚照还下旨从去全国各地征召年轻美貌的女子,特别是高丽,让他们进贡年轻女子。
一个荒唐,荒淫无度的标签算是被打在身上了。
朱厚照并不在乎这些名声,让他生气的是,他不耽搁国事,政务也是及时处理,但就是没人说这些。
用臣子们的话说,这难道不是皇帝应该做的吗?
看完手中的折子,朱厚照提笔朱批。
“朕已知晓,宣传中华民族之概念,团结各民族乃重中之重,无论是汉人,还是蒙人、维人、番人、羌人,皆朕之子民,大明之百姓,尔等作为大明官员,当一视同仁,不可欺压。
朕听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然大人不理解,那便多开设学堂,无论是官学,亦或者是私塾,朕皆鼓励,让孩子明白中华民族之概念 ,有孩子影响,其父母也会明白。
朕会拨下专款建设学堂,若有困难,应及时上奏,民族问题定要慎重再慎重,切记切记!”
写完之后,朱厚照又检查了一遍,吹干墨迹,这才合上奏疏。
刚刚的这一本奏疏是来自西域的,中华民族概念的宣传在那边遇到了困难,当地官员上奏。
类似的奏疏,朱厚照已经见过不止一次了。
前段时间甘\/肃官员便上奏了,因为甘\/肃那里也生活着不少少数民族。
对于这些奏疏,朱厚照都进行了回复。
并叮嘱当地的官员一定要慎重,切不可挑起民族对立。
并且,他还召集李东阳、杨廷和,乃至王守仁商议,提高科举中少数民族的录取比例。
虽然也遭受到了不少汉人官员的反对,但最终还是施行了下去。
李东阳,杨廷和,王守仁都是能看懂大局的。
至于其他人,不是看不懂大局,是私心作祟。
录取的少数民族学子多了,汉人学子就少了。
究其根本,还是利益之争。
最后还是采取了折中的方法,扩大了科举录取人数,如此才让各方满意。
就这么一件事,都让朱厚照烦心不已,不管是想做什么事,反对的声音都不少。
接着朱厚照便又拿起其他奏疏看了起来。
乌斯藏都司派人朝贡,阿端卫上奏说是有羌人反叛劫掠,杀害上千无辜百姓,贼首已经抓到了,斩首百余。
江\/西盗贼杀害了数千百姓,河\/南某地年后滴雨未下,恐有旱灾,请求朝廷减免税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