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想法很好,只是希望莫斯科还能想到我们两国签署的和平条约,不要对我们动武,这样就算驻蒙军那边出了事,我们也可以调动一些军队南下。其实你我内心也都清楚,如果盟军真的继续东进,攻占张家口,就算下村定不找我们,我们也得出兵援助。无论如何,北平城不能都,否则我们就失去了和关内的联系!”
对司令官的话,笠原幸雄也是认可的,他的分析虽然有理,但自己又不真是对方指挥官肚子里的蛔虫,谁知道对方最后会怎么做。
.........................................................................
接到关东军方面发来的最后电报,北平的下村定也为笠原幸雄的分析点头,认为非常的有道理。不过包头和绥远的丢失,派遣军司令部和大本营一定会责罚自己,要是不设法夺回来的话,是不是责罚会加重?
可自己手中的兵力,仅仅是守勉强,攻,实在是无力,兵力严重不足啊!何况又有情报显示,山西西部出现敌军大部队调动的迹象,说明进入陕西的缅甸盟军,真的有可能进攻山西。
思考了一下自己手中司令部直属部队的兵力,再对照一下太原第一军所辖部队,下村定只能在内心叹气,现在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希望太原的澄田睐四郎中将(第一军司令官)能凭借手中两个师团,三个旅团的守住山西。
华北日军高层彻夜难眠,回到榆林的孙义成和陈觉民这一天晚上也差不多。
一天之内就拿下了包头和绥远两座漠南大镇,消灭一个旅团的日军,战绩确实不小。但在收到装甲五团的战报后,两人就部队的进攻方向有了不同意见,
陈觉民的意思是,既然绥远以东地区日军兵力空虚,就要一鼓作气,向东推进,占领乌兰察布草原,主动权就掌握在我军手里。
向南可进攻丰镇,威逼山西北部重镇大同;向东科攻占锡林郭勒草原,攻占张北,威逼张家口。若局势可以,则可以攻占张家口,直接从北部威胁北平城。
两个进攻方向,都非常有诱惑性,不管是进攻山西大同,还是绥远张家口,对缅甸远征军都很有利。
但对这个作战计划,孙义成却不是很同意。
他不想让部队再东进或南下,这样做对华北日军来说是致命的,很容易让日本人狗急跳墙,从关外引关东军入关作战,这与他让关东军和苏军拼命期望恰恰相反,是不能接受的。
将自己的想法说给陈觉民听后,孙义成又启发道:“觉民,我知道你想尽快将日本人从中国赶出去,可我们在名义上毕竟还只是一支外国军队,不是这片古老土地的真正主人,喧宾夺主的事情可以干一两次,但是不能经常干,否则会引起主人家的猜忌和不满!”
“司令!我就是有些咽不下那口气。以前我们装备尚可有那么一点实力,但限于各种原因不能大打。现在回来了,装备、实力更强大了,可以自由发挥了,就想着狠狠地教训一下小日本。
是我被己方强大的力量迷糊了双眼,看问题太片面了,太局限性了!还是司令你考虑的周全,那就按我们之前的计划行动吧!”
“能想开就好!记住我们这次北上可不仅仅只是消灭日本人,还要找机会从北面大胡子军队身上咬一块肉下来,我可不想看着东北的各种机器设备被他们搬空!”
“啥机器搬空?司令,你说的我怎么有些不明白?”
“不明白就对了!那个啥...”见自己说漏了嘴,孙义成赶忙转换话题。
“那个你刚才的话也提醒了我,可不能让我们那些强大的装备一点作用都不发挥,你按照我们之前的计划行事,我得去忙另外一件事去,希望能够赶得上!”
其实北路远征军的计划已经暗中调整过一次。对于擅自指挥军人进入外蒙,三十五军的傅宜生还是有很大顾虑的。
名义上还归属中国政府管辖的外蒙,已经在苏联人的暗中扶持下,成立了所谓的“自治政府”,其领导人乔巴山更是紧抱莫斯科的大腿。
以傅宜生谨慎的态度,自然不会去找苏联人的麻烦,孙义成只能退而求次,要求其派一支部队,给自己的部队做向导,在内蒙边界巡视一番,将那些还盘踞包头北部的日伪势力消灭掉。
对此,傅宜生自然不会拒绝,孙义成也只能暗中交待装甲二师师长黄厚胆见机行事。
三月七日,在三道营的装甲五团就收到了命令,停止前进,将驻地交给友军驻守,在绥远城留下一个装甲营,其余部队继续西进,返回包头,接受候新的命令。
此时的绥远城,新三十二师已经进驻,算是重庆政府控制的地盘,但在绥远城周边,几个县城却被八路军大青山根据地占据。
绥远南部的托克托、和林格尔,北部的武川县,都被大青山支队控制,据说这几个地方已经开始建立人民政权。
到达绥远城后,各种车辆就被装上了火车平板车,运往包头。虽然己方的燃料不是很缺,但能节省一点是一点,坐火车比自己跑,能省好多油。
孙义成在榆林忙他的,陈觉民却离开榆林,经绥德前往黄河边上的吴堡县。
绥德到吴堡之间有一条公路叫“绥宋公路”,起点为绥德县城,终点至吴堡县宋家川,全长81公里。该路段属于支道系统,主要用于商贾运输,但战争期间这条公路也就成为陕北地区重要的区域交通干线,承担着物资运输和人员往来功能。
北路远征军先头部队张岩的三十二师,行军到绥德以后就没有在往北走,而是改道绥宋公路,秘密向吴堡县前进。
后续跟来的陈杨第九师、王三平第十八师,也都由绥德改道吴堡,紧跟三十二师的脚步。
步兵在此,同行的装甲第三师却不知去向,基层军官都以为这里山高沟深,加上黄河阻道,可能装甲三师寻找好走的道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