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梦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从小狄青就有一个很俗的梦想,率领铁骑出关,攻伐匈奴,扬名天下。

卫青,霍去病,窦宪,李靖,一个个名将的名字光耀千古。

军人只有在对异族的战争中才能体现出最大的价值,木哥这句话说的很好。

三万多骑兵,这是大宋最大的一支马军,也是从大宋立国到现在最大的。而现在,他们都在狄青麾下。

在雁门关时范相向他敬酒壮行,殷殷期盼,狄青当众立誓,不复幽云,绝不回军。

是的,率领大宋最精锐的军队出征,若是无功而返,狄青宁愿去死。

腊月初九,奇袭大同府,一战而下。

随后狄青马不停蹄兵分两路席卷大同各地,守军一触即溃,二十天里九战九捷,杀得辽人胆寒股栗。

辽军终于集结起了三万大军,狄青收到消息,亲率两万精骑急行两天一夜,于正月初四,天成县西展开急袭,辽军猝不及防,一战歼敌近万,契丹军退守弘州,再不敢西向,狄青虎帅之名传遍天下。

这里是骑兵的天下,步卒只配守着土墙烽火台。狄青是天才的骑兵将军,他终于得偿所愿了。

正月二十九,大同府长青县,狄青刚刚处理完了一件小事。

有一户契丹人与一户汉人起了争执,原因是一头牛还是一只羊来着狄青忘了,原因不重要,狄青也没打算知道,然后他就命人把那户契丹人老少六口都砍了,争执完美的解决了。

在这个地方,任何道理法律都是废物,最管用的是刀,实力就是道理,能打做什么都对。

攻占大同后狄青就发布了命令,很简单的命令,汉人安稳过日子,契丹人要么找五户汉民作保,要么滚蛋!

这里人烟稀疏,大同府这么大的地方总共才有人口不到八万,三分之二是汉人,狄青当然没心思去管那些契丹人死活。

这里要说个简单的道理,虽然大辽是契丹和汉民分治,但不可避免的契丹人要硬气一些,汉人没少被欺负,当然了,也有许多契丹人与汉人和睦相处互相通婚。

除了让辽人迁走,狄青还发布了另一条命令,所有军士不得骚扰地方百姓,一旦查实立刻严惩。

很简单的打一派拉一派,目前看来效果不错,相对于契丹人,汉人百姓当然更容易接受汉人。

狄青简单粗暴的做法很适合这里,至少汉民在很短时间就陆续回到家里过日子了。

正月二十九,狄青收到斥候的回报,辽军五万正在赶来,马上就要抵达弘州与辽军汇合。

加上原来集结的守军,辽人总数超过七万,而长青县附近只有宋军两万出头。

有将领建议收拢各部与敌决战,也有人建议向雁门关请求援兵,还有的提议退守大同,甚至有人提议退守雁门……

狄青大怒,立斩畏敌之将,随后下令出兵弘州。

退?绝不!

二月二十,西路军主力骑兵两万五千与辽军马步军近六万决战于弘州城北。

这里没有守城攻城的说法,也没有什么计谋埋伏,一望无垠的地形和残破低矮的城墙不支持玩这些。

一往无前的狄青不允许自己军队锐气受损,失了这股锐气还打什么仗?

热血喷洒的骑兵之战惨烈无比,大宋骑兵军械精良,大辽骑兵弓马娴熟人多势众,在这片没名字的空旷地上忘我厮杀。

大战持续到过午,大宋军队已经露出疲态,就在辽将下令总攻之后,狄青亲自率队冲阵了,他身后是整整三千具装重骑……

三千重骑兵,这就是狄青的底气所在。

说起重骑兵,这个东西缺点很多,对战马和骑士要求太高,毕竟重甲的分量可不轻。

还有就是贵,无论战马还铠甲兵器都贵,对粮草要求还高,一重骑能顶五个普通骑兵,而一个普通骑兵则顶六个步兵,这么算下来真是贵的离谱。

除了贵和难练,还一个大缺点更是让人难以忍受,那就是用得到的地方不多。

攻城守城就不说了,地面崎岖也不行,坚固工事不行,还追不上普通骑兵,行动迟缓……

当初归德川之战缴获了不少重骑兵的甲具,老木看不上,本打算让人改一下当步兵铠甲用,狄青知道了却如获至宝,要了去又凑了一些,好歹凑齐了这三千人马。

这次出征狄青也带着来了,到目前为止,一仗没打,光跟着跑了,这也间接证明了老木的观点,这个兵种确实挺废。

可是在这里,地势平缓,甚至狄青还特意选了个小缓坡方便提速。当对面辽军已经作战大半天疲惫不堪,阵型已经全线铺开的时候,三千重骑兵就是三千辆钢铁战车。

重骑兵冲锋发出闷雷一样的声音,辽国主将马上知道不好,急令退兵,可惜晚了,刚刚下令全军进攻,阵型已经完全展开,他眼睁睁的看着魔鬼一样的狄青一马当先,摧枯拉朽的把人撞飞……

是役,西路军伤损骑兵近万,辽军近六万大军惨败,被阵斩两万余,另有近万被俘,溃兵逃回弘州不敢停留,连夜撤往乔山,消息传开,天下震动。

二月二十五,六百里加急的报捷文书送到京城,汴梁城内欢声雷动。

两万多骑与六万辽军正面争锋大胜,如果传回消息的人不是范相公,所有人是不会相信的。

武英殿内韩琦等人兴高采烈的谈论着这一仗的意义,这仗打完,意味着西路军已彻底站稳了脚跟,意味着大同府,应州,朔州,丰州等地彻底与幽州隔开,单看面积,幽云十六州已经收复一半了。

“陛下,请立即下旨犒赏西路军将士”。

赵曦矜持的点头道:“准卿所奏”。

有不懂的人可能会问,仗还没打完呢,这么急?

没错,就是这么急!

说起来这事儿有前车之鉴,当初太宗皇帝灭掉北汉,而后又马不停蹄的拥兵北伐,杀到幽州城下结果惨败。

过后大人们分析了失败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出在打完北汉后答应将士们的赏赐没到位。

本来出征在外那么长时间了都疲惫想家,皇帝又要翻山越岭去打幽州,将士们就问,前面答应的赏赐发不发?皇帝告诉他们,打完了幽州一块发。

这就相当于拖欠加班费和奖金了,能愿意就有鬼了,结果打幽州的时候许多人明显不想出力了……

现在西路军经过血战打了胜仗当然要立刻赏赐,难道还要拖着人心里不高兴了再发?

当然了,最主要的是朝廷有钱,有钱的时候谁不想仗义?当年太宗皇帝也不想欠账,问题是他手头当时确实紧巴……

说完了西路军大胜,又开始说东路。其实东路也没什么好说的,安稳的不像话。

经过最开始的骚扰,悉族人到处跑着戒备,磨蹭了一段时间后都觉得挺没劲的。

然后悉族人联络上了迟旦,“俺们皇帝说不用去幽州了,你也别打俺们了,闲着也是闲着,咱们做买卖吧……”。

悉族人很聪明,皇帝都说了不用去了,海上这帮子人也确实没法防备,还不如化敌为友做点买卖呢。

于是扯淡的一幕出现了,大同杀得尸横遍野荡气回肠,辽东人与迟旦率领的船队开始做买卖哥俩好了……

随梦书屋推荐阅读:穿越种田之农家小妹这个大明好像不太一样一缕幽香让你匡扶汉室,你去扶貂蝉蔡琰我有一城,住着历代帝王不让江山我要做首辅家父范疆,开局我大骂张翼德大唐:长乐请自重,我真不想当驸马科举,我书画双绝,诗仙在世手握召唤系统闯不一样的三国铁血虎贲战大明红楼:每年一百万叫我怎么花?魂穿古代造就一世人皇汉末刘尨:现代魂掀乱世风云宋魂大秦:三千大雪龙骑踏咸阳南明:炮火开局,我要反清复明穿越红楼的戏剧人生最佳词作斗罗大陆之我能抽取无限武魂本草纲目之药食同源穿越大唐:李承乾的皇位我保定了明末:只允许一万人穿越大唐:长乐请自重,我是你姐夫我都皇叔了,叫刘备声大哥怎么了抗战老兵之不死传奇南唐荣光:我李煜不止是词帝战贞观逍遥王养成记白嫖诗词我权倾朝野乱世枭皇:柴荣三国:我能趋吉避凶倒霉蛋回到古代当法官十日游戏,但全员皇帝穿越古代,穷屌丝的人生逆袭我成了宋朝最有权势的地主开局明末战场,首秀三连杀贺平安一觉醒来变赘婿大乾九皇子贞观大闲人娶妻靠抽签:老婆是在逃女帝这个武圣只想当官被老丈人嫌弃,我说莫欺少年穷逍遥六皇子,父皇恭请我登基家有卷轴通古今,我养成了未来首辅中兴之主穿越:我是老实农夫?你们想多了妃子令,冥王的俏新娘
随梦书屋搜藏榜:第八冠位汉末:家父袁绍,足矣一手遮天主角们你们玩吧,我要专心搞事业我在明末修仙警官,我是直男冒牌皇叔闭关锁国让大明领先世界数百年换宋宋末争霸:从水浒二龙山开始皇姐和亲,我在敌国杀疯了三国战神天启新篇粉丝建言重塑大明于是我成为了神孤才不要做太子大明:开局我跟朱元璋谈人丁税重生之太子归来我刷的短视频通古代,古人看麻了战争服务公司开局被退婚,路边捡个便宜小娘子颜值太高!人在古代成魅魔了!重生古代:从军户到一统山河!水浒:开局花一块钱彩礼娶潘金莲锦衣当国心死休妻后,我成大奉最强亲王苏宋无上仙秦:从绑定大秦国运开始成至高三国之我是皇太子三国:万倍返还,主公我绝不私藏东汉之我都成仙了,还当皇帝无限烽火:坦克大玩家唐砖军旅情路纯情小妞很霸道祁同伟重生武大郎,水浒杀疯了星主三国水浒卧底朱元璋:从梁山开始,覆灭北宋!明末:我是神豪我怕谁我在古代的种田大空间重生:太子要造反计谋天下一品辣妻大唐第一村大姑爷小书生齐襄超级医道兵王喋血王妃:一怒倾天下明末皇太子宋韵流年带着枪炮去大宋
随梦书屋最新小说:穿越朱元璋,率大明军队征伐天下庶子闲云志:穿回古代后只想躺平三国:开局北上求援,刘备我来了穿越古代,开局先娶三位敌国公主铁器时代:从零开始的工业革命幽冥帝阙:阴阳同仇录开局无敌:我在金营杀人如麻老子今朝,点检形骸大秦,让我魂牵梦绕大明,那个位置你坐到底!我等着汉阙孤臣我统一了战国开局家将,继承十二位遗孀联的江山,全是梗!!!大唐:我成了什么都能卖神秘商人朕的阿斗不可能这么英明!大秦轮回指南:从入门到入土再造大宋:我在靖康玩职场权谋穿越隋末,君临天下我在古代开盲盒,女帝们抢疯了明末:铁血山河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一阙夺鼎:八皇子的帝王梦寒川霸主:我的科技帝国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三国:重生吕布从下邳开始大明巨匠烟雨龙魂路本王只想修路:父皇求我继承大统大秦:扶苏的两千年救赎!三国:从桃园四结义开始无敌抗倭战神快穿:硬核授课,教的太子都篡位南诏残魂穿越三国:主角比吕布还猛科举:大梁魅魔,肩抗两京十三省楚汉争霸演义我在明朝修铁路历史天幕:永乐大帝梁朝九皇子汉武基建:墨家系统带我定乾坤李世民重生水浒南海龙腾:从张保仔到七海之王吴越霸业之这个钱镠不一般糊涂县令贾清廉开局怒打朱元璋,老婆竟是他女儿明末,你让我一只狗拯救大明朝朕,陆地神仙,你让我当傀儡!大明1643,我以敌血铸轩辕扶苏双穿:用科技打造日不落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