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阳在最终决策会议上总结:“废墟教堂不是脆弱的象征,而是坚韧的证明。它提醒我们,即使站在废墟上,也要抬头看向星空;而地下堡垒则是我们的退路,是安全感的基石。但婚礼的意义,不正是让安全感的基石上开出希望之花吗?”最终,筹备组以微弱优势通过废墟教堂方案,并决定在仪式当天启用“光影穹顶”,既保留了废墟的沧桑感,又增添了科技的保护。当新人手挽手走过教堂的残柱时,穹顶外的电磁防护网泛起微蓝光芒,而穹顶内,向日葵花束与丝绸礼服在阳光下交织出温暖的色调——这便是“新曙光”对“希望与安全”的完美诠释。林阳秘密启动的“记忆碎片”项目,是这场集体婚礼最动人的情感伏笔。他深知,末世中的新人需要的不只是当下的承诺,更需要看见“爱曾如何存在过”的证据——于是,他带着技术组在废墟中掘地三尺,从旧电视台的档案库里抢救出二十台未被辐射损坏的老式摄像机,又从居民家中收集了三百盘生锈的录像带与磨损的婚礼光盘。
项目组的核心成员是退休剪辑师老周。他带着徒弟们在防辐射舱里搭建了临时剪辑室,用自制的信号放大器修复模糊的影像:1999年的海边婚礼,新娘的白色头纱在风中扬起;2008年的古镇婚宴,红灯笼下交换的银镯;2015年的城市教堂,牧师用普通话与英语交替宣读誓词……这些跨越三十年的影像,被老周用蒙太奇手法剪辑成十二分钟的短片,每一帧都藏着“爱在不同时空下的模样”。
全息投影的调试更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技术组在废墟教堂的残钟旁架设了四台激光投影仪,通过特殊算法将二维影像转化为三维全息画面。他们反复测试光线的角度与强度,确保投影不会灼伤观众的视网膜,又能让影像在黄昏的微风中清晰可见。最艰难的挑战是音轨修复——老录音带里的婚礼进行曲混杂着电流杂音,音乐组用了三天三夜才用人工智能算法分离出纯净的旋律。
婚礼当天,当新人说出“我愿意”的瞬间,全息投影突然亮起。斑驳的光影中,三十年前的母亲为女儿别上珍珠发夹,二十年前的父亲将儿子举过头顶,十年前的情侣在樱花树下交换用樱花编织的戒指……这些影像与现实中的新人重叠,仿佛穿越时空的拥抱。有位老人突然泪流满面——他认出了影像中那对在1999年结婚的夫妇,正是自己因辐射病去世的父母。
林阳站在暗处,看着人群中的抽泣与微笑,知道“记忆碎片”不仅是一段影像,更是末世中最珍贵的“希望锚点”。它告诉所有人:爱从未因末日而消失,它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继续在废墟中生长——而这场集体婚礼,正是让爱重新绽放的仪式。当全息投影最终定格在“新曙光”基地的向日葵田时,人群中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那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反对派“自由联盟”的破坏行动始于一场精心策划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