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载坖的诏书下达之后,朝廷的反应是很激烈的,尤其是朱载坖要让高拱入祀太庙,这在大明还是非常之罕见的,大明之前的历史上,能够配享太庙的,无一不是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的人。
如太祖皇帝升遐之后,进入太庙奉祀,配享他的功臣,就是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俞通海、张德胜、胡大海、赵德胜、耿再成、桑世杰12人。
而配享成祖皇帝的,则是张玉、朱能、王真、姚广孝4人,之后的皇帝都再没有臣子附祭。但是对于配享太庙的人员,历朝都有一些调整,世宗修订朝廷祭祀礼仪,为朱元璋增加了配享大臣刘基1人,然后因为姚广孝是和尚,将姚广孝从朱棣的配享大臣中移除,转祀于大兴隆寺。
还有就是太祖朝名将郭英的配享太庙,原本郭英是没有在太祖配享太庙的功臣行列的,但是嘉靖十六年,武定侯郭勋乞请,升进其先祖郭英配享太祖。对此,户部左侍郎唐胄力争,以为不可,但是,世宗没有听取,接纳了郭勋的建议。
在大明,除了太祖成祖之外,其他的皇帝还没有配享太庙的臣子,朱载坖要让高拱配享太庙,这是旷世恩典,这些臣子们自然是眼红不已,他们纷纷上疏,认为高拱配享太庙之事不可。
但是很奇怪的就是内阁诸位辅臣,却罕见的没有任何反应,其实每个毫无反应也早就在朱载坖的意料之中,内阁为什么在这件事情上不发一言,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张居正等人自己也想要配享太庙这个荣耀,若是现在他们将高拱配享太庙的事情也否决了,等到自己之后想要配享太庙,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了,所以张居正等人在这件事情上不发一言。
而朱载坖当然是很清楚张居正的想法,于是在文华殿召见了张居正,朱载坖的现在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现在朝堂之上对于配享太庙的问题意见很大,但是朱载坖要推动此事,所以朱载坖向张居正询问有没有好的办法,对于朱载坖的这个要求,张居正早就有所思考了。
为什么朝堂之上对于朱载坖让高拱配享太庙的意见这么大,并非是他们对高拱功绩有所怀疑,对于高拱担任首辅期间的功绩,满朝上下还是都认可的,问题是大明从太祖、成祖之后就没有功臣配享太庙的事情了,朱载坖猛地要让高拱配享太庙,群臣们很难接受。
张居正对朱载坖说道:“陛下,自成祖以后,就无配享之典,陛下猝然兴之,必有所疑也!”
朱载坖明白了张居正的意思,要想让高拱等人配享太庙,朱载坖就不能一个人吃独食,得给自成祖以后得先帝们都配享功臣才行,这样高拱配享太庙也就显得不那么突兀了,日后张居正等人就也好援引此例也配享太庙,对于朱载坖来说,这个办法确实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直接回复配享制度,所有的先帝们都一视同仁,这样一来,臣子们的反对意见确实是会小很多。
但是对于朱载坖而言,这个事情绝对没有这么简单,历代的先帝都要有功臣配享,这当然可以减少群臣们对于高拱配享太庙的反对声浪,但是对于历代先帝的配享功臣,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于仁宗、宣宗等先帝来说,他们配享的功臣相对比较好确定,因为如三杨、金幼孜、蹇义等人都是大名鼎鼎的任务,没有什么可以争议的。
而对于英宗、肃宗、武宗、世宗等几位皇帝,配享太庙的功臣人选就很微妙了,第一个问题就是于谦要不要配享太庙,从肃宗皇帝本身来说,于谦自然是应当配享太庙的,于谦对于大明也算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人,但是从英宗皇帝来说,让于谦配享太庙,无异于狠狠地抽留学生的脸,这是万万行不通的。
其次就是武宗和世宗这两位距离朱载坖最近的臣子,武宗朝的问题就是杨廷和要不然配享太庙,从武宗的角度来说,杨廷和立下了安定社稷,拥立新君的大功,但是在世宗朝,杨廷和的形象就不那么光辉了,不管是从大礼议还是左顺门之变,还有世宗皇帝对于杨廷和父子的看法也是极为恶劣的,朱载坖是肯定不可能让杨廷和配享太庙的。
至于世宗朝,那就是更热闹了,不说现在还活着的徐阶,已经死了的张璁、严嵩等人,也都是风云人物,到时候肯定会搞得整个朝廷不得安生的。
要是朱载坖命令为历代先帝选择功臣配享太庙的话,朱载坖可以想象到时候整个朝廷的口水仗肯定是打的飞起,但是现在开来,似乎只有如此,于是朱载坖命令张居正与礼部、国史馆、翰林院一道线小范围讨论一下此事,将历代先帝可以配享太庙的功臣们予以罗列,朱载坖在最终决定。
很快内阁和国史馆、礼部、翰林院就是拟定了一份名单,上奏朱载坖:仁宗朝:黄淮、蹇义等;
宣宗朝:金幼孜、杨士奇等
英宗朝:杨溥、李贤等;
肃宗朝:于谦、王直等人;
宪宗朝:商辂、彭时等人;
孝宗朝:刘健、刘大夏等;
武宗朝:李东阳、杨廷和等;
世宗朝:张孚敬、徐阶等。
朱载坖在批阅了这份奏疏之后,从上述名单中勾去了两人,一个是杨廷和,原因很简单,朱载坖援引世宗皇帝的上谕:“杨廷和为罪之魁,以定策国老自居,以门生天子视朕。”所以朱载坖将其勾去。
另外一个是徐阶,朱载坖勾去徐阶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徐阶现在毕竟还活着,就议定其配享世宗太庙,虽然荣耀,但是有些不吉利,朱载坖还希望徐阁老多挺一会儿,所以朱载坖勾去了徐阶的名字,明确规定这次商议配享太庙的臣子,都是已经故去的重臣,仍旧在世的不在此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