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话音刚落,帐内顿时安静下来。江东众臣目光齐刷刷投向诸葛亮,连一直沉默的鲁肃都往前倾了倾身子。此时的议事厅内,烛火摇曳,映得众人脸上明暗不定,长江的湿气透过窗棂渗入,带着几分逼人的寒意,恰如当前紧绷的局势。
诸葛亮指尖轻叩案几,从容起身。他身着素色纶巾,目光扫过帐内诸人,最终落在周瑜身上,朗声道:“公瑾将军问得好。具体破曹之策,需分三步走 —— 先乱其军心,再断其粮道,最后用火攻一举破敌。”
“先生且细细道来。” 鲁肃连忙接口,生怕这关键的谋划被打断。
“第一步乱军心,” 诸葛亮顿了顿,语气笃定,“曹操大军远来,本就疲惫不堪,又逢水土不服,军中已然开始出现疫病苗头。某听闻,近日曹军士兵腹泻、恶寒者日渐增多,只是曹操严令封锁消息,不许外传。我们可暗中散布流言,说曹军染上的是江东特有疫病,无药可治,死者已逾万。荆州降兵本就心怀异心,听闻此言,必然军心大乱,不敢死战。”
张昭皱眉反驳:“先生此计虽妙,但若被曹操察觉,反倒是打草惊蛇。况且江东疫病之说,如何能让降兵深信不疑?”
“子布先生多虑了。” 诸葛亮笑答,“某已让新野随从联络江东民间医者,明日便让他们带着草药,在曹军营地附近的村落义诊,故意向来往百姓提及‘军中疫病横行,恐蔓延民间’。百姓口耳相传,消息自然会传到荆州降兵耳中。至于曹操察觉,即便他知晓是流言,也难以安抚人心 —— 疫病之事,最是容易引发恐慌,一旦疑窦丛生,便如附骨之疽,难以根除。”
周瑜颔首,心中暗赞诸葛亮考虑周全,又追问:“那第二步断粮道,先生有何良策?曹操大军数十万,粮草消耗巨大,其粮道必然漫长,防守难免有疏漏之处。”
“公瑾将军所言极是。” 诸葛亮走到帐中悬挂的地图前,抬手指向江夏与江陵之间的水道,“曹操粮草多由北方经江陵转运,再沿汉水、长江送往赤壁前线。这段水路曲折,尤其是在巴丘一带,江面狭窄,两岸多山,最是适合设伏。某建议,由江东水师派出精锐快船,伪装成商船或荆州水师船只,趁夜突袭粮船。同时,某可修书一封,联络江夏城内的刘表旧部,让他们在城内制造混乱,牵制曹军兵力,使他们难以分兵保护粮道。”
“刘表旧部如今已然归降曹操,如何肯听先生调遣?” 座中一人高声发问,正是江东老将黄盖。
诸葛亮看向黄盖,语气诚恳:“黄老将军有所不知,刘表之子刘琦如今仍在江夏,麾下尚有万余兵马,且深得刘表旧部之心。某与刘琦素有交往,只需修书一封,说明利害 —— 曹操若胜,刘琦必无容身之地,刘表旧部也难逃兔死狗烹的下场;唯有助我联军破曹,他们才能保全宗族,重振荆州。刘琦聪慧之人,必然知晓其中轻重,定会配合行事。”
黄盖捋了捋胡须,不再多言,显然是认可了这个说法。
帐内众人议论纷纷,多数人脸上的疑虑渐渐消散,转而露出思索之色。张昭却依旧面露忧色,又道:“即便乱了军心、断了粮道,曹操大军仍有数十万之众,硬拼起来,我军依旧吃亏。先生所说的火攻,究竟如何实施?长江之上,风势难测,且曹军战船众多,如何能确保火势蔓延,将其一举焚毁?”
这一问,正是众人心中最大的顾虑。火攻虽烈,但在江面上实施,变数太多,一旦失利,联军便再无还手之力。
诸葛亮神色凝重起来,沉声道:“火攻之关键,在于‘借风’与‘诈降’。” 他指向地图上的赤壁江面,“此处江面狭窄,水流湍急,曹军战船若要布阵,必然密集相连,如此才能抵御江东水师的冲击。某夜观天象,不出三日,必有东南风起 —— 届时风向正好利于我军发起火攻。至于如何让火船靠近曹军水寨,便需一位胆识过人的将军,向曹操诈降,将满载引火之物的战船驶入曹军大营。”
周瑜听到 “东南风” 三字,眼中精光一闪。他久居江东,熟知长江一带的气候,也隐约察觉到近日气压变化,或许真有东南风将至。而诈降之计,正与他心中所想不谋而合,只是他未曾料到,诸葛亮竟也早已想到这一层。
“先生所言诈降,谈何容易?” 张昭追问,“曹操生性多疑,寻常诈降必然难以取信于他。”
“寻常诈降自然不行,但若是江东老将诈降,情况便不同了。” 诸葛亮目光扫过黄盖,“黄老将军在江东威望甚高,若将军愿假装与孙权、周瑜不和,因不满联军抗曹之举而率军归降曹操,曹操必然深信不疑。一来,将军德高望重,并非轻易背主之人,此举更显‘情非得已’;二来,曹操素来敬重老将,若能招降黄将军,不仅能削弱江东实力,还能动摇联军军心,他必定会欣然接纳。”
黄盖闻言,猛地站起身,朗声道:“先生此言甚是!为破曹操,保我江东,老夫愿往!纵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他声如洪钟,帐内众人无不动容。
周瑜见状,心中更是敬佩诸葛亮的识人善用,也起身道:“黄老将军忠勇可嘉!若将军诈降,瑜便暗中调配快船,装满引火之物,待东南风起,便随将军一同出发,直捣曹军水寨!”
诸葛亮点头道:“公瑾将军与黄老将军同心协力,大事必成。此外,还需做好一事 —— 让工匠连夜赶制稻草人,绑于战船之上,伪装成士兵。曹军远观之下,难辨真伪,待火船靠近,他们再想阻拦,已然不及。同时,联军主力需在南岸列阵,待火势燃起,曹军大乱之际,水陆并进,发起总攻,定能将曹操大军一举击溃。”
帐内众人此刻已然全然信服,先前的疑虑一扫而空。张昭看着诸葛亮从容不迫、运筹帷幄的模样,心中也不由得暗自叹服,起身道:“先生真乃奇才!有先生此等良策,我江东与新野联军,必能大破曹操!”
诸葛亮拱手道:“子布先生过誉了。破曹非一人之功,需仰仗孙将军英明决策,公瑾将军调度有方,诸位将军奋勇杀敌,以及江东百姓鼎力支持。某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献些微末之策罢了。”
就在此时,帐外传来脚步声,孙权的亲随走进来禀报:“启禀诸位大人,孙将军驾到!”
众人连忙起身相迎,孙权身着戎装,大步走入帐中,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诸位先生、将军,方才帐外议论之声甚响,想必是孔明先生已然献上破曹良策了?”
鲁肃连忙上前,将诸葛亮的三步走策略一一禀报,从乱军心、断粮道,到借风诈降、火攻破敌,详细叙述了一遍。
孙权越听越是振奋,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看向诸葛亮的目光中满是敬佩:“孔明先生真乃天降奇才!有先生相助,孤心中再无疑虑!明日,孤便昭告天下,与新野结盟,共抗曹操!诸将听令,即刻按照孔明先生与公瑾将军商议的计策,分头行事,不得有误!”
“遵命!” 帐内众人齐声应道,声音洪亮,震得帐顶的烛火都微微晃动。
诸葛亮看着眼前众志成城的景象,心中也不由得涌起一股豪情。他知道,这场赤壁之战,不仅关乎江东与新野的存亡,更关乎天下大势。曹操若败,天下便不会过早统一,百姓也能暂避战火之苦。而他,诸葛亮,将在这场大战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接下来的三日,江东上下一片忙碌。黄盖按照计划,写下诈降书,派人送往曹操大营。曹操起初果然多疑,派人暗中探查,却见黄盖与周瑜在营中假意争执,甚至拔剑相向,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又听闻江东民间流传曹军疫病横行的消息,荆州降兵果然人心惶惶,不少士兵暗中逃亡,曹操虽派人严查,却始终难以遏制。
与此同时,刘琦收到诸葛亮的书信后,当即响应,在江夏城内制造混乱,焚烧曹军粮草仓库,牵制了曹军不少兵力。江东水师则在周瑜的调度下,秘密集结快船,装满引火的油脂、干草,又赶制了大量稻草人,绑于船上。工匠们日夜赶工,将战船改造得更为轻便迅捷,便于突袭。
诸葛亮则每日登上南岸的山岗,观察天象与江风变化。第二日傍晚,他见天边出现晚霞,风向也隐隐有转向东南的迹象,便对周瑜道:“公瑾将军,明日三更,东南风必起。可告知黄老将军,今夜便准备出发,明日清晨抵达曹军水寨附近,诈降献船。”
周瑜点头应诺,立刻派人通知黄盖。黄盖接到命令后,当即率领二十艘快船,满载引火之物,趁着夜色,悄悄驶离江东大营,朝着曹军水寨的方向而去。
夜色如墨,长江江面平静无波,只有战船划破水面的声音。黄盖站在船头,望着远处曹军水寨的灯火,心中默念:“江东父老,就看今日一战了!” 他身后的士兵们也都神色坚毅,做好了必死的准备。
次日清晨,东南风果然如期而至,风力渐强,吹得江面泛起层层波澜。黄盖的战船渐渐靠近曹军水寨,他让人举起降旗,高声喊道:“黄盖愿降,特来拜见曹丞相!”
曹军士兵连忙禀报曹操,曹操此刻正在中军大帐内议事,听闻黄盖前来投降,心中大喜,连忙下令:“打开水寨大门,让黄盖进来!”
水寨的栅栏缓缓打开,黄盖的战船径直驶入。曹军士兵看着船上的稻草人,并未起疑,只当是黄盖带来的随从。待战船行驶到水寨中央,距离曹军主战船不足百米时,黄盖猛地拔出佩剑,大喝一声:“放火!”
早已准备就绪的士兵们立刻点燃船上的引火之物,顿时,二十艘快船化作熊熊燃烧的火船,在东南风的助推下,如离弦之箭般冲向曹军战船。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火焰迅速蔓延,曹军战船密集相连,根本无法避让,一艘接一艘地被引燃。
“不好!是诈降!快救火!快阻拦!” 曹操见状,大惊失色,连声下令。但此刻已然太迟,火船冲击力极强,撞毁了曹军多艘战船,火势迅速蔓延至整个水寨。曹军士兵们惊慌失措,纷纷跳水逃生,江面之上,哭喊声、惨叫声不绝于耳。
荆州降兵本就军心涣散,此刻更是大乱,不少人直接弃船逃跑,甚至有人倒戈相向,攻击曹军士兵。曹操的中军战船也被引燃,他在众将的护卫下,狼狈地换乘小船,向江北逃窜。
南岸之上,周瑜见火势燃起,立刻下令:“总攻开始!” 联军主力战船浩浩荡荡地驶出,朝着曹军水寨发起猛攻。江东水师的战船灵活迅捷,士兵们个个奋勇杀敌,曹军早已溃不成军,毫无还手之力。
诸葛亮站在山岗上,看着江面上熊熊燃烧的大火,听着联军士兵的呐喊声与曹军的惨叫声,心中感慨万千。这场赤壁之战,终于是按照他的谋划顺利进行,曹操数十万大军,即将灰飞烟灭。
激战一直持续到黄昏,江面上的火势渐渐平息,留下一片狼藉。曹军战船被焚毁殆尽,士兵死伤无数,江水被染成了红色。曹操带着残兵败将,一路向北逃窜,联军则乘胜追击,收复了江陵、江夏等失地。
战后,孙权在江东大营设宴,款待诸葛亮、刘备等人,以及立下大功的诸位将军。宴会上,孙权亲自为诸葛亮斟酒,笑道:“孔明先生,若无先生的锦囊妙计,孤断无今日之胜。先生之功,孤永世不忘!”
诸葛亮起身谢道:“孙将军过奖了。此战大捷,全赖孙将军信任,公瑾将军调度得当,黄老将军舍生忘死,以及诸位将士奋勇杀敌。某不过是恰逢其会,略献小计罢了。”
周瑜也举杯道:“孔明先生之才,瑜深感敬佩。此次合作,瑜受益匪浅。愿今后,江东与新野永结盟好,共图大业!”
诸葛亮回敬道:“公瑾将军此言甚是。曹操虽败,但根基未动,日后必然卷土重来。我两家唯有同心协力,相互扶持,才能抵御曹操,保全一方安宁,甚至有望恢复汉室,还天下太平。”
刘备也起身道:“孔明先生所言极是。备愿与孙将军携手,共抗曹操,绝不背盟!”
孙权哈哈大笑,举杯道:“好!今日,孤与玄德公、孔明先生,以及诸位将军,歃血为盟,永结同好!共抗曹操,匡扶汉室!”
众人纷纷举杯,高声应和:“共抗曹操,匡扶汉室!” 酒杯碰撞之声,响彻大营,也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诸葛亮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却并未有太多喜悦。他知道,赤壁之战的胜利,只是一个开始。曹操逃回北方后,必然会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日后的战事,将会更加艰难。而江东与新野的联盟,也并非牢不可破,其间的利益纠葛、权力纷争,都可能成为日后的隐患。但此刻,他暂且放下这些忧虑,与众人一同饮酒欢庆,享受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夜色渐深,宴会渐渐散去。诸葛亮独自一人站在江边,望着滔滔江水,思绪万千。长江之上的烽火已然熄灭,但天下的战火,却远未平息。他的征途,才刚刚开始。
夜色如墨,浸染着长江两岸。江风卷着水汽扑面而来,拂动诸葛亮素色的衣袍,将他额前的发丝吹得微微凌乱。他立于江畔的礁石之上,身后是逐渐沉寂的吴军大营,灯火点点如星,却照不透弥漫在天地间的苍茫。江水滔滔东去,拍打着礁石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古往今来无数兴亡事。
“孔明先生深夜独酌江风,莫非是嫌大营中的酒不够烈?” 一个清朗的声音自身后传来,带着几分笑意。
诸葛亮回身,见鲁肃提着一盏灯笼缓步走来,灯笼的光晕在他脚下铺开,照亮了湿滑的卵石路。“子敬先生,” 他拱手一笑,语气平和,“宴上喧嚣,不及江风清醒神智。先生怎也未安歇?”
鲁肃走到他身边,将灯笼放在一块平整的礁石上,望着江水长叹一声:“今日盟约既定,本是该酣睡的时刻,可闭上眼,满脑子都是江北的烽火。曹操虽败,根基未动,这长江天堑,终究不能护江东一世安稳啊。”
诸葛亮颔首,目光投向江北的方向,夜色浓稠,却仿佛能望见许都的宫阙与冀州的麦田。“子敬所言极是。曹操用兵三十年,虽经赤壁之败,然其麾下谋臣如雨,猛将如云,北方九州已固,只需数年休养生息,卷土重来并非难事。我等今日之盟,不过是为天下争取了一线生机,真正的硬仗,还在日后。”
“先生深谋远虑,肃自愧不如。” 鲁肃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这是江东各地的粮草账册,赤壁一战,我军损耗颇巨,如今府库空虚,将士疲惫,若曹操即刻南下,恐怕难以支撑。玄德公麾下虽有万人,却无固定疆域,粮草器械皆需江东接济,长此以往,恐生嫌隙啊。”
诸葛亮接过账册,借着灯笼的微光翻阅,竹简上的字迹密密麻麻,记录着江东的困境。他心中清楚,鲁肃所言并非多虑。刘备集团此刻寄人篱下,虽有盟约护身,却终究缺乏根基,正如水中浮萍,难以长久。而孙权虽有盟主之实,却也忌惮刘备的声望与诸葛亮的智谋,这联盟之下,本就暗流涌动。
“子敬放心,” 诸葛亮将账册交还鲁肃,“亮早已考虑此事。近日听闻荆南四郡守备空虚,曹操麾下降将曹仁、徐晃退守襄樊,无力南顾。玄德公可率军南下,攻取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如此一来,既能为联盟开拓疆土,又能自给自足,无需再依赖江东粮草,实乃两全之策。”
鲁肃眼中一亮,随即又面露迟疑:“荆南四郡虽弱,却也是兵家要地。吴侯麾下诸将,怕是也有意染指。尤其是周大都督,早有收取荆襄之意,恐怕不会轻易应允。”
提及周瑜,诸葛亮眸色微沉。赤壁一战,周瑜火烧连环船,功不可没,但其心胸狭隘,对自己多有猜忌,如今联盟初成,若因荆南之地起了争端,后果不堪设想。
“周大都督雄才大略,深明大义,” 诸葛亮缓缓道,“他必知荆南四郡若为曹操所得,江东将腹背受敌。玄德公攻取四郡,实则是为江东屏障西南,周都督当能明白其中利害。明日议事,亮当亲自向吴侯与周都督进言,促成此事。”
鲁肃点头,心中稍安。他素来主张联刘抗曹,深知唯有两家同心,方能抵御曹操的兵锋。“有先生出面,此事或有转机。只是……”
他欲言又止,望着诸葛亮的眼神带着几分担忧,“周都督对先生多有不满,先生明日进言,需多加小心。”
诸葛亮淡然一笑:“亮为联盟计,为天下计,何惧个人安危?只要能让两家同心,共拒曹操,些许猜忌,不足挂齿。”
夜色更深,江风渐急。
两人又在江畔交谈许久,从粮草军备到兵马部署,从北方局势到荆襄利弊,所言皆是军国大事。
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鲁肃才起身告辞,临走时再三叮嘱诸葛亮明日议事务必谨慎。
诸葛亮独自留在江畔,望着东方渐渐亮起的晨曦,心中思绪翻涌。攻取荆南四郡,只是他规划中的第一步。
若能成功,刘备便能拥有立足之地,日后再图益州,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方能与曹操、孙权分庭抗礼。
但这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
周瑜的阻挠,孙权的疑虑,荆南四郡的抵抗,还有曹操在北方的动向,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天光大亮时,诸葛亮返回营帐,简单洗漱后,便前往吴军大营的议事堂。
此时,孙权、周瑜、鲁肃及江东诸将已齐聚一堂,气氛却略显凝重。
见诸葛亮到来,孙权起身相迎:“孔明先生来了,快请入座。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商议日后的用兵之策。曹操虽退,北方未宁,我等需早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