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盛转衰:奥朗则布(Aurangzeb, 1658-1707年在位)的漫长统治是帝国的转折点。他是一位虔诚且极端的逊尼派穆斯林,推翻了其父沙贾汗,通过残酷内战上位。奥朗则布致力于将帝国彻底伊斯兰化,废除了阿克巴的宗教宽容政策,恢复征收针对非穆斯林的吉兹亚税(Jizya),拆毁印度教神庙,激起了锡克教徒、马拉塔人(marathas)和拉杰普特人的强烈反抗。他穷兵黩武,几乎一生都在南征北战(尤其与马拉塔领袖希瓦吉 Shivaji 的战争耗尽了国力),虽然将帝国版图扩张到最大(几乎覆盖整个印度半岛),但过度的军事扩张、严苛的宗教政策、腐败的官僚体系和沉重的赋税,严重透支了帝国的财富和民心,埋下了分裂的种子。
*光武时代的莫卧尔(1684年):此时的皇帝是**穆阿扎姆**(bahadur Shah I,也称 Shah Alam I),奥朗则布之子。他于1707年奥朗则布死后,经过激烈的皇位争夺战才登基。此时的帝国,已是风雨飘摇:
* **中央权威瓦解**:地方总督(苏巴达尔 Subahdar)权力膨胀,拥兵自重,对德里的命令阳奉阴违。马拉塔联盟在印度中部和西部强势崛起,不断蚕食帝国领土。
* **财政崩溃**:连年战争和宫廷奢靡消耗殆尽国库,货币贬值,税收困难。
* **社会动荡**:宗教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和地方叛乱此起彼伏。
* **皇帝昏聩**:穆阿扎姆本人并非雄才大略之主。他年事已高(登基时已63岁),缺乏其祖父沙贾汗的雄心和其父奥朗则布的狠辣(但也没有其父的宗教狂热),更热衷于宫廷享乐、吟诗作对和宗教仪式,对治理庞大的、危机四伏的帝国显得力不从心。他试图调和矛盾,但收效甚微。帝国的军队虽然名义上庞大,但装备陈旧(以冷兵器、火绳枪和老式火炮为主),训练废弛,士气低落,各派系之间矛盾重重。首都德里,这座曾经辉煌的“沙贾汗纳巴德”,虽然红堡(Red Fort)和贾玛清真寺(Jama masjid)依然壮丽,但城市管理混乱,贫富差距触目惊心,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末世将至的颓靡气息。
这就是光武帝王锦繁剑锋所指的对手——一个庞大、富庶,但内部早已千疮百孔、外强中干的衰老帝国。
雷霆一击:从孟买到德里
光武六年深秋,大明远征舰队主力抵达孟买外海。孟买此时尚是葡萄牙人占据的七个小岛(1661年作为凯瑟琳公主嫁妆的一部分赠与英国,但此时历史线已变,仍为葡萄牙据点)。葡萄牙总督惊恐万分,但明军并未在此登陆,庞大的舰队只是短暂停留进行补给,巨大的舰影给葡萄牙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震慑。
真正的登陆点,选在了孟买以北约一百公里、属于莫卧尔帝国势力范围的**苏拉特(Surat)附近海岸。选择此地,因其是莫卧尔帝国在西部的重要港口和商业中心,且地势相对平坦,便于大军集结和展开。同时,从这里进军德里,可以避开部分复杂山地,利用通航条件较好的塔普蒂河(tapti River)和纳尔默达河(Narmada River)流域平原进行后勤补给。
登陆行动本身,就是对莫卧尔帝国的一次无情武力展示。
黎明时分,海平面上钢铁巨舰的轮廓如同海市蜃楼般浮现。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照亮了那些狰狞的炮口时,岸上零星的莫卧尔边防哨所陷入了彻底的恐慌。警报的号角声有气无力,守军目瞪口呆地看着从未想象过的景象:无数艘登陆艇如同黑色的蚁群,从运输舰的腹中涌出,密密麻麻地冲向海滩!
没有遇到任何像样的抵抗。苏拉特的地方守备部队早已腐朽不堪,看到明军庞大的阵势和精良的装备(黑色制服、闪亮的刺刀、整齐划一的登陆动作),仅有的抵抗意志瞬间崩溃。象征性的几轮老式火绳枪齐射后,守军便作鸟兽散。明军海军陆战队和先期登陆的“神策”、“龙骧”卫精锐,如同黑色的潮水,迅速而有序地占领了滩头阵地,建立起了稳固的桥头堡。
随后的进军,更像是一次武装游行,而非征服战争。
光武帝并未随陆军主力行动,他坐镇“洪武号”,通过刚刚铺设的野战电报线路(利用海岸线和部分内陆线路)掌控全局。陆军实际指挥权在李定国手中。这位老帅深谙用兵之道,目标明确:直捣黄龙——德里!
陆军的核心是禁卫军精锐“神策”、“龙骧”卫(“虎贲”卫作为预备队和后勤保障部队),辅以部分欧罗巴军团作为向导和前哨。仆从军如“高丽忠武营”、“倭国萨摩旅”则负责侧翼掩护、维持占领区秩序(主要是镇压小股溃兵和土匪)以及最重要的——后勤运输保障。庞大的运输车队(骡马、牛车)满载着粮草、弹药、野战炮,在工兵部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保障下,沿着古老的商道,浩浩荡荡地向东北方向的德里挺进。
沿途的景象,深深震撼了明军将士,也印证了情报的准确性。曾经富庶的恒河平原,如今满目疮痍。村庄凋敝,田地荒芜,道路上可见流离失所的饥民。地方官员或望风而逃,或紧闭城门以求自保。偶尔遇到的地方守军或王公(如马尔瓦malwa、拉杰普塔纳Rajputana地区的一些土邦)的部队,要么象征性地抵抗一下便溃散投降,要么干脆直接派出使者献上礼物表示臣服。李定国严格执行光武帝“速战速决,直取德里”的命令,对这些地方势力,只要不主动攻击明军,便不予理会,最多留下少量仆从军看守交通要道。
明军的行军速度极快,得益于良好的组织、先进的装备(骡马化、部分路段甚至使用了实验性的蒸汽牵引车拖曳重炮)和对敌人虚弱本质的准确把握。他们如同插入腐朽木头的烧红利刃,所向披靡。消息如同瘟疫般在莫卧尔帝国蔓延,恐慌以比明军行军更快的速度传递到了德里。
**德里的陷落:帝国的终结**
当明军先头部队的黑色军旗出现在德里城郊时,莫卧尔帝国的心脏——沙贾汗纳巴德,彻底陷入了混乱。
年迈的皇帝穆阿扎姆早已被接连不断的坏消息(马拉塔人进攻、锡克教徒叛乱、地方总督不服从调遣)和明军势如破竹的推进打击得心力交瘁。此刻,他蜷缩在红堡奢华的寝宫内,听着城外隐约传来的枪炮声和城内民众的哭喊、骚乱声,眼神空洞而绝望。他试图召集军队保卫都城,但响应者寥寥。帝国最精锐的部队要么在遥远的南方与马拉塔人纠缠,要么早已被各地此起彼伏的叛乱拖住,留在德里及周边的,多是老弱病残和缺乏战斗意志的城防部队。临时拼凑起来的贵族私兵和城市民兵,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士气如虹的明军面前,不堪一击。
战斗在德里城下爆发,却更像是一场单方面的碾压。
明军没有强攻坚固的红堡(Lal qila)和庞大的德里城墙(此时已有多处破损)。李定国采取了更高效的方式:集中优势炮火(包括从舰队拆卸运来的部分海军重炮和陆军的野战炮),猛烈轰击防御相对薄弱的德里门(delhi Gate)和喀什门(Kashmiri Gate)区域!硝化棉火药赋予炮弹前所未有的威力,古老的砖石城墙在持续的猛烈炮击下剧烈颤抖,大段大段地坍塌!
炮火准备后,由“龙骧卫”精锐组成的突击队,在“猛虎”坦克(喷吐着火舌,碾过瓦砾堆)和轻型野战炮的抵近支援下,如同黑色的钢铁洪流,从城墙的巨大豁口处汹涌而入!他们手中的“全无敌四型”后装线膛枪射速快、精度高,射程远超守军的火绳枪。密集而精准的弹雨将任何试图组织抵抗的守军成片撂倒。手榴弹在街垒和建筑内爆炸,喷火器扫荡着负隅顽抗的据点。明军士兵三人一组,交替掩护,沿着宽阔的街道和狭窄的巷弄快速突进,战术动作娴熟而冷酷。
抵抗迅速瓦解。守军要么被歼灭,要么丢弃武器混入惊恐奔逃的市民之中。城内陷入更大的混乱,抢劫、纵火时有发生。
通往红堡的道路被迅速肃清。当“龙骧卫”的士兵用炸药炸开红堡沉重的**拉合尔门**(Lahori Gate)时,象征着莫卧尔帝国最高权力的堡垒,终于向征服者敞开了怀抱。
红堡内一片狼藉。昔日的金碧辉煌被慌乱和恐惧笼罩。宫女、太监、仆役四散奔逃,珍贵的器皿、地毯散落一地。皇帝穆阿扎姆,这位帖木儿和成吉思汗的后裔,曾经的“世界征服者”(Alamgir)之子,穿着象征皇权的华服,却如同抽去了脊梁,瘫坐在他那镶嵌着无数宝石的孔雀王座上,眼神涣散,等待着命运的审判。
李定国身着笔挺的帝国元帅服,在精锐卫兵的簇拥下,踏着红堡内华丽的大理石地面,一步步走向莫迪清真寺(moti masjid)旁的公众觐见厅(diwan-i-Am)。他的目光扫过那些象征着莫卧尔辉煌的建筑与装饰,眼神中只有征服者的冰冷与历史的沧桑感。
在觐见厅那曾经接受万邦使节朝拜的高台御座前,士兵们迅速清理出一片空地,铺上了一张巨大、斑斓、散发着野性气息的——孟加拉虎皮!这是前锋部队在进军途中猎获的战利品,此刻被赋予了新的象征意义。
光武帝王锦繁并未亲临这陷落的都城。他仍在“洪武号”上运筹帷幄。但他的意志,已化作了李定国此刻的行动。李定国走到御座前,并未坐下,而是威严地转身,面向被押解进来的、失魂落魄的穆阿扎姆皇帝和一众瑟瑟发抖的王公贵族、帝国重臣。
“奉大明光武皇帝陛下旨意!” 李定国的声音如同洪钟,在空旷的大厅内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伪莫卧尔国主穆阿扎姆,昏聩无能,致使国政崩坏,民不聊生,已失天命!今,天兵已至,伪朝覆灭!自即日起,凡日月所照,恒河所流之地,尽为大明疆土!尔等皆为大明子民!”
他顿了顿,目光如电,扫过下方面无人色的众人:“皇帝陛下仁慈,念尔等乃前朝遗族,若即刻臣服,献上疆域图册、户籍黄册、国库钥匙及传国玉玺(指莫卧尔皇帝印章),宣誓效忠,可保尔等宗庙祭祀不绝,性命无忧,富贵不失!若再行抗拒,或阴怀异志……” 李定国的手按在了腰间的佩剑上,杀意凛然,“科伦坡、德里城下之骸骨,便是榜样!勿谓言之不预!”
最后的通牒如同重锤,砸碎了莫卧尔君臣最后一丝侥幸。穆阿扎姆老泪纵横,颤抖着身体,在帝国宰相的搀扶下,艰难地跪下,以额触地,献上了象征莫卧尔帝国四百年传承的皇帝印玺和一份早已准备好的、盖满各地总督(很多已名存实亡)印章的“归顺文书”。他身后的王公贵族、大臣们,如同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齐刷刷地跪倒一片,口称“万岁”,宣誓效忠。
李定国接过印玺和文书,转身,昂首阔步地走到那铺着斑斓虎皮的御座前,沉稳地坐下。冰冷的金属将星与温热的虎皮形成了奇异的触感。他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匍匐的昔日王者与权贵,一股掌控万里疆域、生杀予夺的无上权力感油然而生。他清晰地感受到,自己此刻坐在这里,不仅仅代表着自己,更代表着身后那位年轻而雄心万丈的帝王,代表着整个大明帝国的煌煌天威!
“传令!” 李定国的声音带着掌控一切的沉稳,“通告全城!伪朝已灭,大明已立!即刻起,实行军管!有胆敢趁乱劫掠、造谣生事、抗拒天兵者——杀无赦!各部按计划,接管城防、府库、衙署!征召可靠本地官吏,维持秩序,清点户籍田亩!向陛下飞骑报捷!”
“遵令!” 厅内厅外的明军军官齐声应诺,声震屋瓦。
消息通过架设好的野战电报线,以最快的速度传向阿拉伯海上的“洪武号”。
当光武帝王锦繁在舰桥收到这份由李定国亲笔签署、并盖上了新鲜缴获的莫卧尔皇帝印玺(作为战利品证明)的捷报时,年轻的帝王猛地从龙椅上站起,紧握着那份沉甸甸的电文,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灼热光芒!捷报上最后一句清晰地写着:“臣定国,已坐伪帝之座,代陛下宣谕,群酋俯首,万民归心!德里已定,北印度尽入版图!”
成功了!如此之快!如此彻底!一个曾经与大明比肩的庞大帝国,在他光武皇帝的铁蹄下,仅仅数月便土崩瓦解!这功业,超越了父皇,足以彪炳史册!他仿佛看到了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光武西征,破荷兰,灭莫卧尔,开疆万里!”
巨大的成就感和征服欲如同最炽烈的火焰,在他胸中熊熊燃烧,将他心中最后一丝对“好战必亡”的隐忧彻底焚尽!他走到巨大的海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德里,然后缓缓向西移动,越过波斯高原,直抵奥斯曼帝国的腹地,再向北指向莫斯科,最终,落在了那片被称为“欧罗巴”的土地上!
“好!好!好!” 光武帝连道三声好,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随即转为斩钉截铁,“传旨李定国!稳固德里,收服余土,征召仆从,清点钱粮!朕,要这莫卧尔故地,成为朕西征欧陆最坚实的粮仓与兵源之地!”
“传旨卢师准!加紧整训,我们终极目标是将荷兰这过气的帝国捏的粉碎。
帝国的巨轮,在光武帝燃烧的野望驱动下,碾碎了莫卧尔帝国的残骸,带着更磅礴的气势,更凌厉的锋芒,向着更遥远、更广阔的世界,轰鸣前行!西征之路,远未结束,征服的序曲,才刚刚奏响最激昂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