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他们进来吧,对了。去通知北府军一声,就算是有什么意外,有他们在,也可以摆平。”
林四海知晓了程然的来意后,便帮其出了一个主意。
他也没有想过对方是不是真的大统军,他现在担心的同样是不放对方入关可能引发的后果。
自己原本就被宣明宗给猜疑了。
这个时候,是不能犯什么严重错误,不然岂不是主动把柄递到人家手中吗?
“好,那末将派人去通知北府军一声。”得到了结果,程然是着急的转身就走。
既然决定要放对方入关,当然越快越好。
林四海送走了程然之后,却是叹了一口气。什么大宣,这不过就是自称而已,实则就是狗屁。
以前宣文宗在的时候,就算是他昏迷不醒,涞水关对外也是强硬的态度,谁来都敢与之较量一番。
轮到宣明宗了,政策一改,边关将士做起事情来,反而有些畏手畏脚。
事实证明,大政策一旦制定完了,最好不要随意的更改,不然后果可能会极为的可怕。
但林四海也就是感叹一番,此时他是做不了什么的。
为了不引人怀疑和猜忌,他连军权都主动交了出去,那还操心这些事情做什么。
有程然还有于万里盯着,不过就是三千大统骑兵,应该是翻不起什么浪花的。
洗漱,睡觉。
林四海回躺到了床上,然不等他完全的睡着,外面就突然传出了喊杀之声。
“怎么回事?”
出于多年的习惯,听到了喊声之后,林四海就由床上坐起,开始披甲穿衣。
“父亲,大事不好了,大统骑兵入关之后,突然向我守关将士发起了攻击,猝不及防之下,我军损失惨重。”林大顺由外面跑了进来。
“大统军想要做什么?我们双方不是已经联盟了吗?”
林四海一旁说着话,一边将佩刀握在了手中。
涞水关乱套了。
程然按着林四海所出的主意,派人去通知了附近北府军的五千营。
为了涞水关的安危,于万里特意调了五千人马就驻扎在开城通往涞水关的路上,为的就是以防不侧。
当消息送过去之后,北府军显然是有些不乐意参与这样的事情,所以只是派来了一统兵马,五百骑而已。
本着走一个过场的想法而来罢了。
眼见北府军的骑兵到了,加下关外大统军一直在大骂,表现的很嚣张、很不满,想着也不要等天亮了,程然这就在半夜打开城门,放对方进来。
初时,大统骑兵表现还好,虽然嘴上骂着,却没有动手。
但当三千骑兵进入到了关内之后,突然就毫无征兆的开始杀人。
程然首当其冲,完全没有准备的他,被罗漠然一刀就给削去了脑袋。
主将战死,之前又没有丝毫的防备之下,宣军就吃了大亏。
没有统一的指挥,甚至连预案都没有,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借着这个机会,三千大凉骑兵那是横冲直撞,乱杀一通。
五百北府军冲了出来。
只是人数太少,很快就被大凉骑兵所针对,被重重包围之下,同样是损失惨重。
林四海带着儿子还有亲兵杀了过来,在他的喊声之下,倒是聚集了一些守军,但这些人战力平平,在大凉骑兵的几次反复冲击之下,损失极重。
就连林四海,都受了伤。
若非是林大顺带着亲兵拼死保护的话,怕是他的小命都可能会丢在这里。
战斗一直持续到天亮,直到闻讯而来的北府军主力赶来,罗漠然眼见时机差不多了,这才带着大凉骑兵撤出了涞水关,留下了满地的狼藉,以及一地的尸体。
程然被杀、卫国公受伤,连粮仓都被点燃,付之一炬。
天亮时,于万里带着北府军主力赶到这里时,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一幕。
通过被留下的敌人尸体,于万里已经可以确定对方不是大统军,而是大凉骑兵的事实。
只是这个时候才知道这些,明显有些晚了。叹了口气,于万里下令北府军接管涞水关的防务。跟着就骑马来到了受伤的林四海面前。
“卫国公,得罪了。”
事情出了,总是要有人出来顶缸。
程然已死,指责不得。那一切的责任就只能由林四海来扛。
要知道,名义上,林四海还是朝廷派到涞水关的守关大将。出了这样的事情,他本身就有责任。
林四海是明白人,他没有为难于万里的意思,主动配合被带了下去。跟着于万里就写了奏折,着人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向了昌都。
“传令,没有本将军的命令,谁来也不得开关,不然——斩!”
......
昌都城。
宣明宗看到急报的时候,已经是大战发生一天半以后的事情。
看到急报上所说,程然被杀,守关将士一战死伤五千余,连粮草都被尽毁的时候,气得一拳就砸在了龙案之上。
“废物,都是废物。”
宣明宗有生气的理由。
对于涞水关,他还是十分看重的。
他还是摄政王的时候,就调了不少的粮草送往那里,为的就是把涞水关打造成第一铁关,以保证自己的统治地位不会动摇。
现在好了,那么多的粮草都被烧了,让他在短时间内去哪里再准备那么多的粮食送往边关?
没有了粮草,军心就会浮动,岂不是更难守的住了。
其实宣国现在是不缺粮食的。
贾平安的高产粮种已经施实两年,很多权贵与大族的土地上种的都是这些。
收成照以往翻了好几倍之后,粮荒的问题应该解决了。
但这是应该。
事实上呢?
粮食都被权贵和豪绅所掌控,粮食也在他们手中。
就像是昌都,各个粮铺的价格一直是居高不下,且还在缓步上涨之中,便已经证明了一切。
权贵与豪绅才不管朝廷缺不缺粮呢,他们只要利益。
相反,朝廷缺粮还是好事情,至少不用担心有人会突然的打压粮价,断他们的财路。
贾平安只有一个。
已经不在昌都,各大粮商们不再担心。
国库中已经没有多少的存粮,之前的全部拨付到了涞水关,现一把大火烧了精光。
无粮之下,让五十万准备出关出战的宣军怎么办?
有心想要向权贵和豪绅征粮吧?
可前一阵子刚问人家要了一批,这才过去多长时间,再开口索要,怕是无人会配合。
用钱买吗?
国库里的银子是有数的,只出不进,又能坚持到几时?
“来人呀,宣几位重臣入殿议事。”没有头绪,宣明宗便决定叫大臣来共同商议解决办法。
杜文渊来了。
他虽然还是首辅之职,但其实已经没有了多少的权力。朝堂之上,他成为了一个摆设。
这还是因为他有另一层身份,杜氏族长。
而杜氏还是昌都第一大族,有这个光环在,他才没有被清理掉。
如今真正百官之首变成了毛宇寰,这位被杨敏君寻到,并早早站台在宣明宗一方的人。
除了两位辅臣,还有六部尚书都赶了过来,大家也看到了于万里发来的急报。
“这个大凉,好不要脸,竟然装扮成大统军的样子,偷袭我们,可恶,可恶呀。”
毛宇寰看了急报之后,忍不住出声斥责。
可也就是喊喊而已,根本就没有说要如何解决粮草的办法。
他也是大族出身,成为朝臣的同时,他也要顾及到毛氏的整体利益。所以,捐粮这样的话,他是绝对说不出口的。
他若是敢带这个头,就会成为其它权贵们的共同敌人。
毛宇寰只是斥责,跟着就闭上了嘴,其它大臣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现在还能站在大殿之中的,无不是身靠大族之人。
若是不然,根本就逃不掉被清理的命运。
对于没根脚的臣子,宣明宗说收拾就可以收拾。但有大族做靠山,他也不能随便动手。
大殿之中,陷入到了沉默与安静之中。
这一幕,看得宣明宗眼皮直跳。
这就是天天在朝堂之上,口口声声说,要效忠大宣的臣子吗?
现在自己有难了,这些人却连粮食都不肯拿出来一粒。
他已经从影卫那里得到了消息,这些大臣们的家中,有的人家粮仓早已经堆满。但他们宁可放在那里,变成陈粮,或是让老鼠偷吃,也不肯拿出来贡献给朝廷。
这些人,哪里还有什么忠心可言?
或许,他们还等着看自己的笑话吧。
但明知道这些,宣明宗却是半点的办法没有。
他总不能因为对方不捐献粮食,就把他们给抓了,下至大狱吧?
他若是真敢这样做,那就等着这些人来造自己的反吧。
就在大殿中沉默一片,宣明宗火气都有些要压抑不住的时候,下面站着的兵部尚书许德勇突然开了口,“皇上,其实也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哦?爱卿可有什么主意,请说。”
还是有忠臣呀。
这般想着,宣明宗看向许德勇的时候,眼中全是期待。
希望越大,换回的往往就是失望。
“皇上,不如先把城内准备出征大军的粮草送到涞水关,以解那里的燃眉之急,那里现在更重要。”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