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明朝朝中也是很清楚开封的价值的,汜水县知县就曾经上书表示:“我之所以痛苦哀叹,不是为了汜水,也不是为了汴梁城,更不是为了周王宗室和百万百姓的安危(亦非为周藩天潢宜轸、百万生灵宜恤也)”,“我唯一担心的是,汴梁城是河南的枢纽腹心之地,是南北交通的咽喉……汴梁失守,河南就不保,河南不保,中原也将不保,而中原不保,河北的咽喉就要被切断……”】
【当然啦,这段内容也再一次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了官员们对整个天下的真实态度:土地很重要,至于土地上面的普通百姓,啊,那就洒洒水啦。】
【只不过,想来许多人都听说过那句话,“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人始终才是战争中的关键,不论是人所代表的人力,还是人所蕴含的人心向背,始终都要比一块地方更加重要,哪怕这块地方是什么交通要道河北咽喉。】
【这个道理吧,倒也不能强求官员和皇帝们都明白,一来很多人是从心底里不把百姓当人看的,二来就算明白也未必能够做到,毕竟这个道理看似是在讲用兵之法作战道理,但是一旦细想,就必然往深里走,一旦往深里走,那就很容易想到一些和制度以及核心利益完全相悖的东西……】
【而这东西,那是真的要命的。】
【不只是要皇帝的命,也不只是要官员的命,还不只是要一个王朝的命,而是要彻底掘了所有人的根。】
将领们,以及很多对军事颇有些心得的皇帝们都对这句话深感兴趣。
“人确实要比简单的土地更加重要。”卫青点头,“若大汉没有足够的骁勇士卒,那是不可能保得住现有的土地的,更何况北伐匈奴。”
刘彻对此也没有什么异议,这个道理他同样认同。
虽然他有时候会搞一些可持续性竭泽而渔的事情,但是那不代表他就不懂得这个道理——那也是没办法,在衡量得失之后不得已而为之啊。
人比单纯的土地更加重要,一个简单的表现就是如卫青所说,没有人的话连现在的地都守不住,更遑论主动出击北伐匈奴扩张大汉的控制区域了……怕是匈奴早就侵占了大汉的无数土地,说不定还是不费一兵一卒的那种。
而再进一步说,如果没有人的话,那不只是没有人从军,同样没有人缴纳赋税钱粮,朝廷无法运转的同时,也没有办法给军队发放军饷;这样一来,就算把军队兵力尽可能扩充,这军队有几分战斗力同样难说。
就算军队还存在战斗力,可是这种时候的军队听谁指挥,是否忠于朝廷,那都要保持怀疑。多少军队在这种时候会选择把刀尖对准朝廷呢?
至于说这个道理有多少人明白……要刘彻说,其实许多人都明白的,就算不是非常明白,那心里面也是隐隐约约有那么点认知的。不然的话,为什么每一个朝廷建立之后,都要鼓励人口繁衍,把人丁旺盛作为一个官府的政绩?
人丁繁衍,不只是在开国时期是好事儿,就算是在中期后期,都没人能说这是坏事儿。
只不过,知道归知道,能做到归能做到。
就如明朝这个时候一样,官员们表示比起人,更加在意开封这个地理位置——这有错吗?其实也没错。
开封的地理位置毋庸置疑的重要,而人……虽然也很重要,但是明朝朝廷能怎么办?
如果要付诸行动,那是要直接把藩王们都清理掉,然后给当地百姓发钱发粮,然后让当地百姓支持朝廷一起抵抗起义军吗?
朝廷做不到啊。
既然做不到,与其勉勉强强还吃力不讨好,倒不如彻底不做,还能节省下来一部分资源和时间精力,用在其他地方。
“至于说这个话,往深里想……”他摇头,“不能直接禁绝讨论,那就需要让人加以引导……”
刘彻对此其实没有太过担心,这么做纯属一种顺手预防。
这话如果往深里想,可能会走向什么方向,他心里有数——虽然他也没有深入琢磨;而朝中官员、天下有能力读书钻研的人,那同样心里有数。可不论是他,还是那些人,都不可能会让这些想法往下发展。
百姓们当然有聪明人,但是聪明人有多少?只是头脑聪明而没有知识,同样不足以成为巨大的威胁。
因此,只要派人在百姓们可能的议论中加以引导……
想来其他王朝也同样会这么做。
【崇祯十四年七月,李自成迎来了一个人和他的队伍:罗汝才。】
【罗汝才本来是和张献忠一同作战的,如今不知为何和张献忠起了冲突,还走到了非常激烈的地步,因此干脆和张献忠分开,率部前来还和李自成会合,共同作战。这一来,对李自成来说,那就是如虎添翼,起义军的力量得到了显着增强,对明朝也造成了更大的威胁。】
【两人联合之后,便从河南西部进入湖广地区,准备攻取承天府——这个地名大家可能不熟悉,另一个名字大家可能更熟悉一点,那就是安陆州,治所在钟祥县。】
【时任三边总督的傅宗龙非常担心起义军把承天祖陵给毁坏了,因此赶忙带着贺人龙等人赶往承天——没错,承天府还有一个“祖陵”,其实这也正是安陆州从州变府的原因。】
【明朝都说是两京一十三省,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两都,一个是中都凤阳府,就是朱元璋老家,另一个就是兴都承天府,虽然很多人其实不承认“两都”,只认一都凤阳府,觉得承天府没有资格被算作是另一个都。】
【那为什么承天府会变成府,成为名义上的两都之一,并且还是用“承天”这样的名字,那就和我们大明鼎鼎大名的万寿帝君飞元真君忠孝帝君有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