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黄帝和岐伯像往常一样凑在一起聊天。黄帝皱着眉头,一脸担忧地问岐伯:“岐伯啊,你说这大人小孩生病扎针咱都知道点门道,可要是碰到那些小婴儿,这扎针可咋整啊?他们那么小,嫩得像刚冒尖的小豆芽,这扎针会不会出啥问题呀?”
岐伯一听,乐了,拍拍黄帝的肩膀说:“黄帝呀,这给小婴儿扎针确实得格外小心,不过也有一套专门的办法。你想啊,小婴儿那身体跟咱们大人可不一样。他们的肉就像刚做出来的嫩豆腐,脆生生的;血也不多,就像一小汪清泉;气呢,也特别弱,就像轻轻一吹就会灭的小火苗。所以啊,给他们扎针,可得讲究讲究。”
“就说这肉脆吧,你看小婴儿的皮肤嫩得能掐出水来,要是咱们像给大人扎针那样用力,说不定就把他们那嫩肉给弄伤了。这就好比你去碰一个特别精致的瓷器,稍微用力大一点,瓷器就碎啦,小婴儿的身体也是这个道理。
再说说这血少。小婴儿身体里的血液总量本来就不多,要是扎针的时候不小心,弄出太多血,那对他们来说可不是小事。就像一个小水池,本来水就不多,要是一下子漏掉好多,水池不就干啦,小婴儿的身体也是这样,得保护好他们身体里的‘小水池’。
还有这气弱。小婴儿的气就像刚点着的小火苗,风稍微大一点就可能吹灭。咱们扎针的时候,要是手法不对,刺激太猛,就可能把他们那微弱的气给弄乱了,影响他们身体的正常运转。所以啊,给小婴儿扎针,就得像呵护一个珍贵的小宝贝一样,小心翼翼的。”
“那具体咋扎针呢?咱们得用毫针。这毫针啊,就像一根特别细的小头发丝,细得不得了。为啥要用这么细的针呢?就是为了尽量减少对小婴儿身体的伤害。就好比你用一根很细的小棍去戳一个气球,气球不容易破,要是用一根粗棍子,气球肯定一下子就爆啦。
扎针的时候呢,得浅刺。啥叫浅刺呢?就是不能把针一下子扎得很深,就像你把小树枝轻轻插到土里一点点,意思意思就行啦。为啥要浅刺呢?因为小婴儿的身体比较娇嫩,承受不了太深的刺激。要是扎得太深,就像你把一根长长的棍子插到小树苗的根旁边,可能会把小树苗的根给弄坏,小婴儿身体里的气血和脏腑也会受到影响。
而且啊,扎完针得赶紧把针拔出来,这就叫疾发针。就像你用手快速地碰一下很烫的东西,碰完赶紧拿开,不能在那停留太久。为啥要这样呢?因为小婴儿的身体反应比较快,要是针在身体里停留时间长了,他们可能会觉得不舒服,哭闹个不停。咱们快速把针拔出来,就能减少他们的不适。
一般来说,一天给小婴儿扎两次针就可以啦。这就好比给小植物浇水,不能浇太多太勤,一天浇两次,让小植物能慢慢吸收水分,茁壮成长。给小婴儿扎针也是这个道理,一天两次,既能起到治疗的作用,又不会让他们的身体负担太重。”
黄帝听得入神,忍不住插嘴问:“岐伯啊,你说用毫针浅刺疾发针,那这毫针得选多细的呀?还有,浅刺具体得刺多深呢?”
岐伯哈哈一笑,说:“黄帝呀,这毫针的粗细得根据小婴儿的具体情况来选。一般来说,会选那种特别细的毫针,细得就像蚊子的嘴一样,这样才能尽量减少对他们身体的伤害。
至于浅刺的深度,这可没有个死规定。大概就是刺到皮肤下面一点点,能感觉到针进去了就行,千万不能刺得太深。这就像你把一颗小石子轻轻放到沙子表面,稍微陷进去一点就可以啦。咱们得根据小婴儿的胖瘦、体质这些情况,灵活调整扎针的深度。就像你开车,得根据不同的路况来调整车速一样。”
黄帝又问:“岐伯啊,那给小婴儿扎针,穴位的选择有没有啥讲究呢?”
岐伯点点头,说:“黄帝呀,这穴位选择可重要啦!给小婴儿选穴位,得选那些比较安全、效果又好的穴位。比如说,手上的一些穴位就比较常用,像小天心。小天心这个穴位就在手掌根部,大鱼际和小鱼际相接的地方,有个小小的凹陷处,就像一个小坑。这个穴位对小婴儿的一些消化问题、睡眠问题都很有帮助。
还有板门穴,就在手掌大鱼际平面,就像一块小小的门板。刺激这个穴位,能帮助小婴儿消化食物,让他们的小肚子更舒服。
再比如说,足三里这个穴位,虽然在腿上,但也是个很不错的选择。足三里就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经常刺激足三里,能增强小婴儿的脾胃功能,让他们身体更健康。不过给小婴儿扎足三里的时候,更要注意浅刺,因为腿上的肉相对厚一点,要是不小心扎深了,小婴儿会很疼的。
咱们选这些穴位,就像给小婴儿身体里的‘小零件’做保养,让他们的身体能正常运转。但选穴位的时候,得综合考虑小婴儿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不能随便乱选。”
黄帝接着问:“岐伯啊,那给小婴儿扎针,在什么时机扎比较好呢?”
岐伯说:“黄帝呀,这扎针时机也有讲究。一般来说,小婴儿在比较安静、放松的时候扎针比较好。比如说,小婴儿刚睡醒,心情还不错,这时候扎针,他们可能比较配合。要是小婴儿正在哭闹,情绪很激动,这时候扎针,他们肯定会更抗拒,而且身体也会因为哭闹变得紧张,扎针效果也不好。
就像你要给一只调皮的小猫洗澡,小猫正玩得开心的时候,你去给它洗,它可能还能乖乖配合;要是小猫正生气呢,你去给它洗,它肯定会又抓又挠的。所以啊,咱们给小婴儿扎针,得选个好时机,让他们能放松地接受治疗。”
黄帝皱着眉头思考了一下,说:“岐伯啊,给小婴儿扎针,家长这方面得咋配合呢?”
岐伯拍了拍黄帝的肩膀,说:“黄帝呀,家长的配合可太重要啦!首先,家长得在扎针前安抚好小婴儿的情绪,让他们尽量放松。比如说,给小婴儿唱唱歌,讲讲小故事,让他们开开心心的。
在扎针的时候,家长得帮忙固定好小婴儿的身体,别让他们乱动。因为小婴儿不懂事,可能会因为害怕而挣扎,要是乱动的话,很容易导致扎针失误,伤到他们自己。这就像你要给一个调皮的小孩打针,得有人帮忙按住他,才能顺利打针。
扎完针后,家长还得注意观察小婴儿的反应。要是小婴儿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比如局部有点红肿、哭闹不止,得及时告诉咱们,咱们好采取相应的措施。所以说,家长就像小婴儿扎针治疗过程中的‘小助手’,作用可大啦!”
黄帝一脸神秘兮兮的样子,拍了拍岐伯的肩膀说:“岐伯啊,你说这‘临深决水’,在咱中医里头到底是啥个讲究啊?我这脑袋里啊,一直琢磨不明白,感觉就像一团乱麻似的。”
岐伯一听,乐了,哈哈笑着说:“黄帝呀,你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临深决水’呢,在咱中医这儿,其实就是打个比方,用来形容身体里气血的一种状况,以及咱们相应的治疗方法。这就好比啊,把身体里的气血想象成一条河,有时候这条河的情况有点复杂,咱们得像治水一样去处理。”
“先说说这‘血清气浊’。啥叫血清气浊呢?就好比一条河,河水看着挺清澈,但是河面上却飘着好多脏东西,乌七八糟的。这身体里的血就像河水,看着还行,比较清澈;可气呢,就像河面上那些脏东西,变得浑浊不堪。
为啥会出现这种血清气浊的情况呢?这原因可多啦!比如说有的人啊,生活习惯特别不好。天天熬夜,晚上不睡觉,就像个夜猫子似的,把身体的生物钟全打乱了。这就好比本来正常流动的河水,突然被大坝拦住了,水流变得混乱,气也就跟着乱套了,慢慢就变得浑浊。
还有些人呢,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一会儿吃一堆油腻腻的东西,一会儿又胡吃海塞各种辛辣刺激的食物。这就像往河里扔了好多垃圾,虽然河水本身还没变得太脏,但这些垃圾在水面上飘着,导致河面上乌烟瘴气的,身体里的气也就跟着浑浊起来了。
这种血清气浊的状态啊,对身体可不好啦。气一浑浊,就像交通堵塞了一样,身体里的各种“物资”,也就是气血,就没办法顺畅地运送到各个地方。人就可能会觉得浑身没力气,没精神,整天懒洋洋的,干啥都提不起劲来。就好比一辆车,本来跑得好好的,突然没油了,或者发动机出问题了,跑起来就磕磕绊绊的。”
“那针对这种血清气浊的情况,咱们该咋办呢?岐伯这里说‘疾泻之则气竭焉’。啥意思呢?‘疾泻’就是快速地把身体里那些不好的东西排出去,就像快速地把河面上的垃圾清理掉一样。但是呢,这个‘泻’可不能乱来,要是泻得太猛了,就会出现‘气竭’的情况。
这‘气竭’啊,就好比河里的水突然被放光了一样,身体里的气一下子就没了。为啥会这样呢?你想啊,咱们身体里的气虽然浑浊了,但它也是维持身体正常运转的重要东西啊。要是咱们像开闸放水一样,一下子把气全放出去了,那身体可就受不了啦。
就好比一个气球,本来里面有点气,虽然气有点乱,但还能保持气球的形状。要是咱们一下子把气全放光了,气球不就瘪了嘛,身体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啊,在治疗血清气浊的时候,虽然要把那些浑浊的气排出去,但得把握好度,不能排得太猛,不然身体的气就全没了,人就会变得特别虚弱。
那具体咋把握这个度呢?咱们在选穴位的时候,就得特别小心。比如说,会选一些能调节气的运行,又能把浊气慢慢排出去的穴位。像膻中穴,这个穴位就在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线上,就像身体里的一个‘气的大管家’。咱们通过针灸刺激膻中穴,就像给这个‘大管家’下命令,让它把身体里的浊气慢慢清理出去。
还有合谷穴,在手上,拇指、食指并拢,肌肉的最高处就是。合谷穴就像一个‘小助手’,能帮助身体把浊气往外排。但在针灸的时候,手法很重要,不能扎得太深,也不能留针时间太长,不然就容易导致气泻得太多,出现气竭的情况。
咱们得像个细心的厨师做菜一样,把握好调料的用量,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针灸的时候也是,进针的深度、力度,还有留针的时间,都得恰到好处,这样才能既把浑浊的气排出去,又不会让身体的气消耗过度。”
黄帝听得眼睛都瞪大了,赶紧问:“岐伯啊,你说这针灸的手法和穴位的选择,有没有啥具体的标准呀?我还是有点迷糊。”
岐伯笑着说:“黄帝呀,这标准得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定。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一样,血清气浊的程度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对于身体比较强壮的人,针灸的时候手法可以稍微重一点,进针可以深那么一点点,留针时间也可以稍微长一点。但也不能太过分,还是得在安全的范围内。这就好比一辆大卡车,能装的货物多一些,可以稍微多装一点。
要是身体比较虚弱的人,那手法就得轻得多啦,进针要浅,留针时间也要短。就像一辆小推车,装不了太多东西,你要是装太多,小推车可能就被压坏了。
穴位的选择呢,除了刚才说的膻中穴、合谷穴,还得看具体症状。要是这个人还伴有脾胃不好,肚子胀胀的,那可以再加上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足三里穴就像脾胃的‘好朋友’,能帮助脾胃把浊气排出去,让脾胃功能恢复正常。
要是这个人还有点胸闷,呼吸不太顺畅,那就可以再选内关穴,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穴能调节心脏和胸部的气机,把那里的浊气清理掉。
咱们得像个聪明的裁缝,根据每个人身体的‘尺寸’,也就是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灸手法,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