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开数日的努力下,村里的大棚种植终于走向了正轨。
一排排整齐的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成为了村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大棚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红彤彤的西红柿像一个个小灯笼挂满了枝头,翠绿的黄瓜顶着黄花,鲜嫩欲滴。
村民们穿梭在大棚之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杨开也忙碌在其中,他帮着村民们采摘蔬菜,一边干活一边和大家聊天。
“王婶,今年这西红柿长得可真好,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王婶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说:“多亏了你啊,杨开,要不是你带着我们干,哪有现在的好日子。”
采摘结束后,大家把蔬菜集中运到了村里的仓库。
看着那堆积如山的蔬菜,杨开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他知道,这些蔬菜不仅是大家辛勤劳动的成果,更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由于杨开前期建立了良好的销售渠道,蔬菜根本不愁销路。
收购商们开着大货车来到村里,直接在仓库前进行收购。
一位收购商对杨开说:“你们这蔬菜的品质越来越好了,我们很愿意和你们长期合作。”
杨开笑着回应:“感谢你们的支持,我们一定会继续保证质量。”
除了传统的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蔬菜也越来越多。
杨开每天都会在网上查看订单信息,安排村民们打包发货。
有外地的客户在网上下单购买了一批蔬菜,收到货后,专门给杨开发来了好评:“你们的蔬菜太新鲜了,口感也特别好,以后还会继续买。”
杨开把这条好评展示给村民们看,大家都备受鼓舞。
为了进一步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杨开不断引进新的种植技术。
他邀请了农业专家来村里举办培训班,传授无土栽培、立体种植等新技术。
在培训班上,专家详细地讲解了这些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地提出问题。
杨开带头尝试新的种植技术。
他在一个大棚里进行了无土栽培的试验,严格按照专家的指导进行操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试验取得了成功。
无土栽培的蔬菜生长速度更快,品质也更好。村民们看到效果后,纷纷表示要学习这种新技术。
随着大棚种植的稳定发展,杨开开始思考产业的拓展。
他发现,村里的蔬菜除了直接销售,还可以进行深加工。
于是,他和村民们商量后,决定开办一家蔬菜加工厂。
他们筹集资金,购买了加工设备,聘请了专业的技术人员。
加工厂主要生产蔬菜罐头、蔬菜干等产品。
杨开亲自参与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他不断尝试不同的配方和工艺,力求让产品的口感和品质达到最佳。
加工厂生产的产品一上市,就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特别是蔬菜罐头,因为方便储存和食用,成为了很多家庭的首选。
产品不仅在当地销售,还远销到了周边的城市。
在大棚种植走向正轨的基础上,杨开又有了新的规划。
他打算发展乡村旅游,利用村里的大棚和自然风光,打造一个集采摘、观光、体验为一体的旅游项目。
他和村民们一起制定了详细的规划方案,准备对村里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建设游客接待中心、采摘园等。
他相信,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村里的经济会更加繁荣,村民们的生活也会更加美好。
夜,静谧而深沉,杨开家中却灯火通明。
昏黄的灯光下,杨开和村里的干部围桌而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
一盘盘炒着大棚种植的新鲜蔬菜,翠绿欲滴,散发着诱人的清香,还有好几道肉菜,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显得格外珍贵。
蔬菜是杨开一早就去大棚摘的,他小心翼翼地挑选着最鲜嫩、最饱满的菜,仿佛那不是普通的蔬菜,而是承载着全村希望的珍宝。
肉是他去供销社买的,为了这几样肉菜,他可是排了好长的队,费了不少心思。
杨开将几瓶本地的白酒放到桌上,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对着村干部们说道:“这段时间大家辛苦了,在各位领导的支持下,村里的大棚种植走向正轨了,我就想着请大家坐一坐,聊一聊。”
几个村干部看着桌上的饭菜,不约而同地咽了咽口水。
要知道,即使大棚蔬菜是村集体种的,可没一个人舍得吃,因为这些都是钱,是改善村里生活的希望。
杨开知道大家的情况,所以他精心准备了许多菜,还有那散发着麦香的白面馒头。
看着大家略显拘谨的表情,杨开再次笑着说:“大家不用客气,边吃边聊。”
村长杨民率先客气地回应:“我们做这些都是应该的,作为村干部和党员,我们就是为大家服务的,杨开,你太客气了。”
其他村干部也纷纷点头,随声附和着。
杨开端起酒杯,真诚地说道:“不管怎么说,都是在各位的领导下,咱们村里的大棚种植才能取得如此成就。
我敬各位一杯,大家赶紧动筷子,不然菜凉了不好吃。”
说完,他一饮而尽。
村干部们也纷纷端起酒杯,抿了一口酒。这时,副村长王强放下酒杯,感慨地说:“杨开啊,当初你提出搞大棚种植,说实话,我们心里都没底。这可是个新鲜玩意儿,谁也不知道能不能成。”
杨开笑着说:“我也是看到了一些资料,觉得这办法可行。咱们村里土地肥沃,就是缺个好法子让它发挥作用。
刚开始的时候确实难,技术不懂,资金也紧张,但大家一起努力,不就挺过来了嘛。”
财务委员李婶也接过话茬:“是啊,那段时间大家都没少操心。为了筹集资金,四处奔走;
为了学技术,去外地请教专家。现在看到大棚里的菜长得这么好,一切都值了。”
村支书赵刚拿起筷子,夹了一口菜放进嘴里,称赞道:“这菜的味道就是不一样,又新鲜又好吃。等卖了钱,咱们村的日子肯定能好起来。”
大家一边吃着菜,一边热烈地讨论着大棚种植的未来。
有人提出要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更多的品种;有人建议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提高蔬菜的价格。
杨开认真地听着每个人的意见,不时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酒过三巡,气氛更加热烈了。
杨民村长拍了拍杨开的肩膀,说:“杨开,多亏了你这个年轻人有想法、有干劲。以后咱们还得一起努力,把村里的经济搞上去。”
杨开坚定地说:“村长,您放心,我会一直把大棚种植这件事做好。我希望咱们村的每个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再为吃穿发愁。”
昏黄的灯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杨开缓了缓,接着说道:“今天请大家来,一是为了感谢大家这段时间的辛苦付出,二是我也在家里有段时间了,江岛那边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我过去处理。
在离开之前,请大家坐一坐,聊一聊,大家也总结一下咱们这段时间的经验,说一说还有哪些问题或困难。”
村长杨民放下手中的筷子,清了清嗓子说道:“杨开啊,这段时间大棚种植能有这样的成果,你可是头功。
经验嘛,我觉得咱们前期的市场调研做得很对,知道种啥能卖上价。
就像那西红柿,咱们瞅准了城里饭店的需求,种出来的又大又甜,人家抢着要。”
副村长王强也跟着点头,补充道:“对,还有技术学习这块,你带着大家去外面学,回来自己实践,这大棚里的温度、湿度控制得越来越好,菜的产量也上来了。
不过呢,问题也有。就说这灌溉,咱们现在还是靠人工挑水,太费力气,效率也低。”
财务委员李婶推了推眼镜,认真地说:“资金方面也有点紧张。虽然咱们的菜能卖钱了,可买种子、化肥啥的都得花钱,有时候周转不过来。
而且咱们给供销社交的手续费有点高,能不能再跟他们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