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风,轻柔地拂过营区的每一个角落,转角处,几株丁香花开得正盛。淡淡的幽香伴着微风钻入鼻腔,花簇在春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低语着一个个关于坚守与思念的故事。不远处,一位年轻战士驻足花前,目光凝视着那紫白色的小花,眼神里闪过一丝柔软的波动。他是刚入伍不久的新兵,这是他在部队度过的第一个春天。
与此同时,在戈壁滩上的一个通信站内,话务班班长——一位山东姑娘,正坐在三尺机台前执行战备值班任务。窗外,丁香花在风沙中顽强绽放,如同她一样,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了近十年。清晨出操时,她闻到微冷晨风中那股淡淡的、熟悉的幽香,恍然间意识到冬天已结束,而自己也成长为同年兵里第一个独立担负战备值班任务的人。
丁香花,这看似普通的花卉,却以其独特的方式连接着老百姓与军人的情感世界,成为家国情怀的生动注脚。
丁香花在我国已有千年以上的栽培历史。据考证,最晚在三国时期我国已有丁香栽培,姓曹诗人曹植在《妾薄命》中云:“御印浥粉君傍,中有霍纳都梁,鸡舌五味杂香。”其中的“鸡舌”,即丁香的别名。丁香之名缘于“花筒细长如钉且香”,明代高濂在《草花谱》中诠释道:“紫丁香花木本,花微细小丁(钉),香而瓣柔,色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丁香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象。古人把丁香花称为“丁香结”,明万历年间彭大翼所着的《山堂肆考》记载:“江南人谓丁香为百结花。”对这一别称寓意的解释,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其一是对丁香开花时繁茂程度的描述和赞美,寓意热情奔放,美满幸福;而另一种则认为丁香花纤小文弱,枝条柔软,给人以欲放未尽之感,被人们比喻为愁思百结不解。
历代文人墨客对丁香多有赞咏。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代赠》中写道:“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以丁香结比喻郁结不解的愁思。杜甫的《丁香》则赞其“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象征淡雅清幽的高尚人格。清代诗人查礼在《紫丁香花歌》中更是将丁香比作女子:“柔肌仙骨不胜扶,细眼明眸凝欲语。蒙茸乱蕊笑紫荆,更比紫薇难举重。羡君深院金屋同,贮此娉婷十三女。”
丁香与佛教也有着不解之缘。因丁香花浓香,叶片为心脏形,有“心诚则灵”之寓意,被誉为“菩提之树”。我国西北的甘肃、青海等地多选用暴马丁香代替菩提树,并称其为“西海菩提树”。这一渊源使丁香在寺庙中广泛种植,北京的法源寺、戒台寺等古刹的丁香闻名遐迩,法源寺的“丁香诗会”曾吸引无数文人雅士。
在皇家园林中,丁香同样占据一席之地。清代“三山五园”中圆明园的丁香最为壮观,乾隆皇帝曾特设丁香堤,并写下《丁香花》、《戏题紫白丁香》等多首御制诗。据记载,乾隆皇帝还曾命人从圆明园移植20棵丁香至京西戒台寺,如今这些古丁香树龄已逾260岁。
丁香之所以深受百姓和军人喜爱,正因为它凝聚了多种情感:它的芬芳给人以愉悦,它的形态引人怜爱,它的寓意引发共鸣。无论是百姓院中的一株丁香,还是营区里的一排花树,都成为情感寄托的载体。
二、军营里的丁香:坚毅与柔情的见证者
军营中的丁香花,有着特殊的意义。它见证了一代代军人的成长,承载了他们的记忆与情感。
有位退伍老兵回忆道:“我当年服役的部队营区也生长着一种叫丁香的绿植,军港码头、道路两侧、营房前后、训练场旁,到处都有丁香的身影。20年岁月流转,丁香花开花落,我看着它一年又一年的美丽绽放,它见证我从一个战士到军官的成长历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与众多热血青年一道,满怀报国之志,告别亲人,远离家乡,投身军旅。在绿色加方块的军营里,他谨记亲人嘱托,咬定心中目标,恪守军人标准,从一名战士到中校军官,一步一个脚印,践行人生理想。
丁香花非常耐寒,它是春日里最早在军营盛开的花儿,很有一番军人的气质特征——不惧严寒,甘于奉献,勇于争先。有一位老兵深情地回忆:“到了团部机关工作以后,最初映入我眼帘的室外环境就是办公场所周围的许多枝繁叶茂花儿盛开的丁香树,丁香花朵有的粉红、有的淡紫、有的洁白。”也是一个丁香花儿盛开的日子,他采访的部队机关做好防汛演习的一篇消息很快发表了,这是他调到机关工作后发表的第一篇新闻稿件,盛开的丁香花见证了他的工作成绩。
在戈壁滩的军营里,丁香花更是具有特殊意义。一位通信站的女兵描述:“戈壁的春总是姗姗来迟。清晨出操,她闻到微微冷冽的晨风里有股淡淡的、熟悉的幽香。是丁香花开了!她恍然间意识到,冬天已结束,而自己也成长为同年兵里第一个独立担负战备值班任务的人。”驻训部队在这片戈壁锤炼本领时,她和连队的战友,在三尺机台前默默地保障着演训。等到演训圆满结束,看着楼前的丁香,她意识到,扎根在此的丁香花,历经黄沙与疾风的摧打,却年年迎风绽放,将沁人心脾的清香随风送给官兵。这戈壁上的花香,远比别处更珍贵!
丁香花不仅见证了军人的成长,也参与了他们的生活与情感表达。戈壁军营的女兵们,在丁香花即将凋落前,会细心收集花簇,做成香囊,收在箱子里,准备寄给远方的家人。这一枚枚香囊,承载着女兵们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
有一位老兵分享了他在军营中与丁香花相关的深刻记忆:“几年的与丁香花相伴,让我悟出了丁香花的性格特征。”他曾经也有过一丝的迷茫,但通过阅读和思考,他明白了丁香花的象征意义:它不争春,不斗艳,只是默默绽放,散发芬芳,正如军人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
军营中的丁香花,不同于寻常园林中的观赏植物,它已成为军人精神的一部分。一位在戈壁服役多年的话务班长说:“自己和这些丁香花一样,已扎根在这片戈壁,寒冷、苦累都难不倒自己。”说这话时,她露出了灿然如花的笑。这种与丁香花的认同,体现了军人对自身使命的理解和接纳。
三、百姓院中的丁香:平凡日子的诗意点缀
对于老百姓而言,丁香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观赏花木,是春天的重要信使,也是情感寄托的载体。
丁香花是我国最常见的观赏花木之一,绽开于百花斗妍的仲春,芳香袭人,花繁色丽,纷纭可爱。作为木犀科丁香属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它不仅可观赏,有些种类的花还可提制芳香油,亦为蜜源植物。丁香花小,圆锥花序,顶生或侧生,一簇一簇的。颜色有紫、淡紫或蓝紫,也有白色、紫红色,其中以白色和紫色为居多。花开的时候,特别是晚上,远远飘来花香浓郁,让人如痴如醉。
有位作家深情写道:“不经意间又来到了阳光明媚的五月,又迎来了丁香花儿盛开的日子。看着我家居民小区内绿化草坪间一棵棵茂盛的丁香树,那盛开的丁香花儿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这种每年如期而至的花开,成为普通人生活中稳定而美好的存在。
百姓院中的丁香,往往承载着个人的记忆与情感。有人分享道:“童年的邻居家有一棵丁香树,春日的清晨,丁香馥郁的香气常随风袭来。顺着家庙湾边上的小路往前走,就会到达丁香花开的人家。家庙湾边上,柳芽鹅黄,苇莺啼叫,一派春意盎然。走到白丁香树下,抬头看那一树繁花,仿佛云朵一样洁白,让人有一种醉在春天里的感觉。”这种童年记忆中的丁香花,成为一个人终身难忘的乡愁符号。
对于普通人而言,丁香花不仅是观赏对象,也与生活智慧密切相关。古人早就发现了丁香的实用价值。中药丁香是桃金娘科丁子香属植物丁香的花蕾,又名丁子香、支解香、雄丁香、公丁香等,是常用的温里类中药。丁香的干燥花蕾略呈短棒状,下部为圆柱状略扁的萼管,上部近圆球形,红棕色至暗棕色,形如铁钉,气味芳香浓烈,故而得名丁香。
丁香性味辛、温,归脾、胃、肾经,具有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的功效。在民间,丁香常被用于治疗胃寒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等症。丁香花蕾的蒸馏液为丁香露,其所含挥发油可制作成丁香油,二者皆有药用功效。
有趣的是,古代由于缺乏科学的口腔保健知识和有效方法,口臭现象十分普遍。性味辛香的鸡舌香(丁香的成熟果实)可以治疗因胃火上升或牙周炎引发的口臭,古代官员在皇帝面前奏事,嘴里都含嚼鸡舌香以避免口臭,并成为一项礼仪。这一习俗在历史上留下了“刁存含香”的典故,以及曹操曾赠诸葛亮鸡舌香五斤,委婉表达希望与其同朝为官的佳话。
百姓院中的丁香花,虽不如军营中的那般被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却在平凡日常生活中点缀生活,记录着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成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四、军人与百姓:丁香花连接的情感世界
丁香花作为一种常见的观赏植物,无意中成为连接军人与百姓情感的纽带。无论是军营中的军人,还是普通百姓,都对丁香花怀有特殊情感,这种共同的情感体验成为沟通的桥梁。
对于军人而言,丁香花常常勾起他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一位老兵回忆道:“当兵后在部队大院里,我第一次见到紫丁香。驻足树下,那熟悉的香气和悦耳的鸟鸣,让我恍若回到了故乡。”这种由花香引发的乡愁,是许多军人共同的情感体验。
军营中的丁香花,也见证了军人与家人之间的深情。有一位军人子弟回忆童年时探望在边防服役的父亲:“直到13岁那年,母亲带着我从父亲的老家四川出发,翻越一座座大山,终于来到了神秘的卡拉乔克雪山,那是父亲所在部队驻扎的地方。在大年三十的夜里,我与父亲在他的山上撞了个满怀。”这种难得的团聚时刻,成为军人家庭珍贵的记忆,而丁香花作为军营常见的植物,往往成为这些记忆的背景。
在军人心中,丁香花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戈壁军营中的女兵们将丁香花制成香囊,寄给远方的家人,这小小香囊成为连接军人与亲人物件,承载着双向的思念与牵挂。家人收到来自军营的丁香香囊,不仅感受到花香,更体会到军人深沉的情感。
对于百姓而言,丁香花也常常让他们联想到军人和国防。有人写道:“告别军营以后,我在银行一直工作了三十多年。这期间,我发表了数不清的新闻和文学作品。”虽然离开了军营,但军营中的丁香花依然在心中绽放,成为激励自己在平凡岗位上继续努力的力量。
丁香花还成为军民融合的象征。在历史上,乾隆皇帝曾将圆明园中的丁香赐予戒台寺,这一举动本身就具有深意——将代表皇家的花木赐予佛教寺院,象征不同领域的融合。类似地,军营中的丁香花,也象征着军人与百姓的密切联系。
有一位老兵感慨道:“时间静静地流,我脱下‘国防绿’已有些年头,军营里的那些丁香树长得还好吗?又到了丁香的花开时节,想必已是繁花满枝了吧。”这种对军营丁香花的牵挂,体现了退伍军人对部队生活的怀念,对战友的思念,这也是军民情感共鸣的一种表现。
五、丁香花的哲学意蕴:生命价值的沉思
丁香花不仅是一种观赏植物,也是一种引发人们对生命价值沉思的媒介。从丁香花的生长特性中,人们可以领悟到许多人生哲理。
丁香花被佛门视为“菩提之树”,这一方面是因为菩提树只适宜种植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其他地区的佛门弟子只好选用一些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树种代替菩提树,我国西北的甘肃、青海等地多选用暴马丁香。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丁香花本身具有的特性与佛教精神相契合:它芳香而不浓烈,花色淡雅而不艳丽,形态谦逊而不张扬,这些特点与佛教倡导的清净、谦和、内敛的精神相一致。
丁香花寓意着“纯洁”、“青春”、“思念”、“谦逊”,这些花语内涵在军人身心之上多有体现。有人说,丁香花寓意着青春、纯洁、思念、勤奋、谦逊和初恋。在与军营丁香花儿相伴的日子里,军人除了没有经历过“爱情的初恋”以外,其余的花语内涵似乎都在身心之上应验过了。这种对应关系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军人这一群体所具有的品质与丁香花象征的精神天然契合。
丁香花的生长特性也给人以启示:它非常耐寒,是春日里最早在军营盛开的花儿,很有一番军人的气质特征,不惧严寒,甘于奉献,勇于争先。在戈壁滩上,丁香花历经黄沙与疾风的摧打,却年年迎风绽放,将沁人心脾的清香随风送给官兵。这种顽强生命力,正是军人精神的写照。
丁香花还引发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古人将丁香花称为“丁香结”,既有对生活美满幸福的期盼,也有对愁思难解的认识。这种矛盾统一的意象,反映了生活的复杂性,也体现了中国人辩证的思维方式。一位军人感慨道:“找到五瓣丁香时,我会送在一起的战友。这一份花儿带来的幸运寄托着一份珍惜和祈祷,祈祷爱的长久,祈祷生命平安。”这种对生命的珍视、对平安的祈愿,是军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呼声。
丁香花年复一年地绽放,见证着时光流转、人事变迁。一位老兵感叹:“丁香花儿年年开,我的业绩年年在。”在丁香花的开落之间,军人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实现了人生价值。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从丁香花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种植物的生长规律,更是一种生命态度的表达:它不争春色,只是静静绽放;它不畏风寒,顽强生长;它奉献芬芳,不求回报。这些品质,正是军人精神的体现,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生活态度。
丁香花,这普通而不平凡的花卉,以其独特的方式连接着军人与百姓的情感世界,成为家国情怀的生动象征。无论是军营中的钢铁军人,还是普通百姓,都能从丁香花中找到情感的共鸣点。
军营中的丁香花,见证了一代代军人的成长与坚守,承载了他们的记忆与情感。戈壁滩上,丁香花与军人一同经受风沙考验;海防线上,丁香花与官兵一同守望祖国疆土;训练场旁,丁香花见证着官兵们的汗水与拼搏。这些丁香花已成为军人精神的一部分,象征着军人顽强不屈、默默奉献的品质。
百姓院中的丁香花,则点缀着日常生活,记录着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它是春天信使,是乡愁符号,是情感寄托。普通百姓通过丁香花,能够理解军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军人的家国情怀。
丁香花之所以能够成为连接军人与百姓的纽带,是因为它象征着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情感认同。无论军人还是百姓,都向往纯洁与美好,都珍视青春与生命,都心怀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都秉持谦逊与勤奋的态度。这些共同价值,正是军民间深厚情感的基石。
四月的风中,丁香花又开了。在营区内,新兵站在花前,眼神坚定;在戈壁上,话务班长值班结束,轻轻摘下一串丁香,放入口袋,准备制成香囊寄给远方的母亲。而在千里之外的普通人家,一位老人站在院中丁香树下,轻声对孙子讲述着当年在部队的故事,眼中闪烁着光芒。
丁香花不语,却见证了一切。年复一年,它静静绽放,诉说着那些关于坚守、思念、成长与奉献的故事,连接着军人与百姓的情感世界,成为家国情怀永不褪色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