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约仪式并未选择在聚光灯下的豪华礼堂,而是在一间庄重肃穆的官方会议室举行。
现场除了几名获准进入的官方媒体记者,再无其他外界目光。
没有长枪短炮的追逐,没有喧哗的闪光灯,一切都在一种低调而高效的氛围中进行。
这并非双方不重视此次合作。
恰恰相反,正因其涉及领域的高度敏感与战略价值,才更需要隐藏在公众视野之外。
合作协议的具体内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被列为机密。
或许许多年后,当历史的尘埃落定,公众才会从解密档案中窥见这一纸合约的分量,领悟它在今时今日所代表的深远意义。
仪式虽不隆重,规格却极高。
华国方面派出了一位在相关领域极具分量的直属领导,亲自与李亦面对面交谈,并完成了最终的签约。
双方交换文件、握手的那一刻,快门声轻微响起,记录下这注定将影响未来格局的瞬间。
仪式结束后,这位领导特意安排了与李亦的短暂单独会面。
休息室内,茶香袅袅。
谈话的内容超越了合作协议本身,从看似随意的寒暄,逐渐转向对当前国际局势,尤其是海外某些热点区域的探讨。
领导的话语温和却带着深意。
显然,李亦以及他所代表的,早已不仅仅是康澜医药,更是在阿非利加乃至更广阔地域拥有不容忽视影响力的庞然大物。
华国方面需要了解他的态度,评估他的立场。
李亦的回答从容不迫,既保持了必要的尊重,又滴水不漏。
他没有夸夸其谈,也没有做出任何不切实际的承诺。但在谈及阿非利加时,他明确表示:“我个人的努力,是希望为那片饱经磨难的土地带来持久且真正的和平,帮助它彻底摆脱旧时代殖民阴影的纠缠,实现自主发展。”
“这一点,我相信与贵国长期以来所倡导和坚持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他没有说“我们”,而是用了“我个人”和“我相信”,既划清了组织与国家的界限,又巧妙地表达了潜在的共同利益基础。
这种分寸感拿捏得恰到好处。
领导深邃的目光在他脸上停留片刻,最终化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以一句“年轻人很有想法,以后常沟通,多交流”作为结束语。
这场短暂的非正式交谈,其背后蕴含的政治信号与未来互动的可能性,或许比刚才那份白纸黑字的合作协议,更加耐人寻味。
离开官方驻地,李又来到了位于首都核心商务区,康澜医药那间极尽奢华的办公室。
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繁华的都市景象,与方才会议室内的庄重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在这里,他对早已等候在此的韩韦阳进行了一番更为深入的叮嘱。
“与华国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合作,是当前所有事务中的最优先项。”李亦的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其重要性,甚至暂时凌驾于康澜本身的医药项目之上。”
“你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确保合作的顺畅推进,满足对方在合理范围内的所有需求,同时,也要确保我们的核心利益和技术底线不受侵犯。”
韩韦阳心中凛然。
他虽然不完全理解boSS为何对遥远的星空投入如此巨大的热情和资源,但长久以来养成的绝对服从让他毫不犹豫地点头:
“明白,李董。请您放心,我会亲自盯紧每一个环节,绝不出任何纰漏。”
李亦微微颔首,不再多言。
有些战略层面的布局,无需向下属解释过多。
随后,他返回下榻的文华东方酒店。
套房内,夏悠悠早已等候多时。她似乎深谙如何保持新鲜感,此刻又换上了一身剪裁合体的白色典雅旗袍,面料上绣着淡雅的缠枝莲纹,将她玲珑有致的身材勾勒得恰到好处。
鼻梁上架着一副无框眼镜,平添了几分知性书卷气,与昨日的JK少女风格迥异,却同样动人。
“这是又研究了什么新花样?”李亦唇角微扬,带着一丝玩味的笑意,在沙发上坐下,好整以暇地看着她。
夏悠悠脸颊微红,却没有退缩。
她迈着轻缓的步子走到李亦面前,没有言语,只是仰头用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凝望着他,眼神里充满了仰慕、依赖以及一丝小心翼翼的讨好。
然后,她缓缓屈膝,姿态柔顺地跪坐在他脚边的地毯上,如同古代侍奉君王的姬妾,仰视着她唯一的信仰与主宰。
她为何如此卖力地取悦他,李亦心知肚明。
昨日女助手转达的那句关于“收购蓝天娱乐”的轻描淡写的话语,无疑给了她巨大的震撼和前所未有的野望。她
渴望抓住这棵参天大树,渴望摆脱过去那种身不由己、仰人鼻息的生活,渴望获得真正的、由他赋予的自由和权力。
李亦并不在乎她的这些小心思。
欲望和野心,本就是驱动人性的燃料。只要她足够乖巧,足够懂得取悦他,并且保持他要求的“洁净”,那么随手赐予她一些在世俗眼中遥不可及的东西,对他而言,不过是弹指之间。
他享受这种掌控一切,包括他人命运和欲望的感觉。
……
在华国首都盘桓约一周后,李亦的湾流专机再次起飞,目的地——科摩罗。
当飞机降落在科摩罗主岛那座经过大规模扩建,已初具现代化规模的机场时,李亦透过舷窗,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片土地日新月异的变化。
这座正在疯狂“生长”的岛屿城市,如同一个巨大的磁石,正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劳动力。
稳定的工作机会、远超周边地区的丰厚薪酬,以及最为重要的、由李亦麾下武装力量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安全感,使得科摩罗对周边岛屿乃至整个阿非利加东部沿海地区的民众,产生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每天,都有船只,甚至是一些破旧的小渔船,载着满怀希望的人们抵达科摩罗的海岸。
其中不乏从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冒着风险穿越海峡而来的黑人青年。
他们渴望在这里找到一份能够养活家人、改变命运的工作,甚至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在这片传说中的“乐土”安家落户。
对于这些涌入的人口,李亦的政策是来者不拒。
只要通过蜂后安排的、严格高效的体检程序,确认没有携带烈性传染病,就会被迅速分配到各个建设岗位上——建筑工地、港口码头、道路施工、甚至是初具雏形的工厂流水线。
对于那些敢于举家迁徙而来的,李亦更是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倾斜,比如优先分配条件更好的临时住房等。
在这种近乎“野蛮”的人口吸纳政策下,科摩罗的人口在短时间内呈现出爆炸式增长,迅速膨胀了数十万。
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若在别处,必然伴随着治安的急剧恶化。
但在科摩罗,这一切却井然有序。
街头巷尾,除了忙碌的建筑工人和往来车辆,最常见的就是身穿统一黑色制服、配备非致命武器、神情冷峻的巡逻队。
他们隶属于经过忠诚芯片筛选和严格训练的“科摩罗内务安全部队”,受蜂后直接调度。
任何试图挑衅秩序的行为,都会在萌芽状态被迅速、无情地碾碎。
同时,无处不在的监控探头和蜂巢无人机,构成了无形的天网,让罪恶无所遁形。
高效的管理,严酷的刑罚,以及相对公平的上升渠道,共同维系着这座新兴城市的表面稳定。
而随着第一批移民将“科摩罗遍地是机会,只要肯干活就能过上好日子”的消息传回家乡,一种奇特的“移民经济”甚至开始自发形成。
一些有商业头脑的人,搞起了专门运送人员抵达科摩罗的“客运”业务。
尽管其中不乏欺诈和盘剥,但总体上,人口输入的管道被进一步拓宽。
对于李亦而言,这些源源不断涌入的人口,是支撑他庞大计划的基石,是必要的“燃料”和“耗材”。
芬奇教授那些走在伦理禁忌边缘的生物实验室,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实验样本和辅助人员。
日益扩大的工程建设和军工生产,更需要海量的劳动力。
他有的是地方“消化”这些慕名而来的人们,用他们的汗水和……有时甚至是生命,来浇筑他那通往星海与末日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