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节度使、都督、刺史、县令之中,高楷尤其重视县令。
这可是百里侯,一地父母官,与百姓接触最直接、最普遍者,切身体察各地风土人情、民生疾苦,也是朝廷政令、措施的最终实施者,至关紧要。
想了想,高楷直接道:“把今岁所有外放任职之县令,召入宣政殿,朕要亲自出题,考察优劣。”
“遵旨!”
群臣皆是感叹,这些县令恰逢其会,竟能得陛下亲自召见、考察。
搁在以往,即便终老一生,大部分人都无机会面见天颜。
消息传出,果然引发轰动。这些新任百里侯,奔走相告,欢欣鼓舞。
然而,数日后,来到宣政殿,上考场,一个个成了苦瓜脸。
高楷出题,可不会考什么诗词歌赋,对四书五经也不感兴趣。
他只考察赋税、户籍、律法熟悉情况,农业、商贸管理,以及算术、断案,应对天灾、修桥铺路、打击盗匪、调解纠纷这些“俗务”。
在他看来,这些属于县令基本功,若要做到称职,不说面面俱到,至少也得中规中矩。
然而,这些新鲜出炉的父母官,一个个大眼瞪小眼,暗自叫苦。
不少人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也不知如何回答。即便纸上谈兵,也不知如何下笔。
更有人试图蒙混过关,通篇答卷,尽是溢美之词、对高楷歌功颂德。
不过,这类人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高楷一见,自是毫不犹豫黜落。
到头来,二百多人,四十五个直接淘汰,回返家乡重新钻研学问。
三十二个不入第,暂停任职,留在朝廷继续历练。
惟有百余人,矮个子里拔将军,尚可一观。至于让高楷眼前一亮,啧啧称奇者,凤毛麟角。
裴季不禁叹息:“倘若大秦所有县令,都让陛下考核,不知多少人罢官去职。”
沈不韦笑道:“我倒觉得,陛下此举恰如其分。”
毕竟,这些人是去做县令,不是吟诗作赋,赏花观景。最要紧的,便是熟悉各项制度,处理俗务。
这次考核成绩,只能说差强人意。高楷忍不住深思,京官尚且如此良莠不齐、不通世事,那些地方上的县令,岂非更加不堪?
对此,自不能无视,反倒重拳出击。
翌日,朝廷颁布《整饬吏治诏》,昭告天下。
“朕缵承大业,于兹三年,虔奉丕基,不敢失坠,兢兢业业,右履春冰。
牧宰之任,选擢非轻,至于阜俗康民,丰财益国,乃为本职,固合用心。
……
凡百有位,宜体朕怀。”
诏书中宣布,朝廷每年十月,派按察使十七人,奔赴各道,专门对县令政绩,进行考核。
成绩分为最、中间、殿三等,作为吏部改转升降的依据。
此诏一出,十七道诸多县令个个凛然,作奸犯科者心惊胆战,再不敢随意盘剥、贪污受贿。
从六月一直持续到十月,这场整饬吏治运动,刮起一阵又一阵风暴。
贪官污吏一个个落网,锒铛入狱,接受律法制裁。各州、各县百姓,却拍手称快,大声叫好。
期间,王景略、徐晏清联袂上禀,把两千多个京官,裁减到六百四十五人。
其余一千多人,有贬黜者,有治罪者,也有免官者,惟有少数得以升迁。
整个朝堂却焕然一新,行政效率大为提升,少有从前推诿、扯皮之风。
与此同时,裴季、萧宇禀报,大秦两都十七道,裁减至三百个州,一千五百个县。
这些刺史、县令,有升有降,上行下效,却更为通畅。
紫宸殿。
高楷命人把六个都督,十七个节度使、三百个刺史,姓名、官职、履历、功过,一一记录在屏风上,时时查看。
不少人因此平步青云,升为京官,登上天子堂。
到十月底,这场整饬运动逐渐平息,但其掀起的风暴,却如涟漪一般,持续扩散。
王寅虎笑道:“陛下,长安城盛传一首歌谣,颂扬您整饬吏治、处罚贪官污吏、惩恶扬善、爱民如子。”
“哦?”高楷好整以暇,“念来听听。”
“是!”王寅虎绘声绘色,“长安大街、杨槐葱笼,下驰华车,上栖鸾凤,英才云集,诲我百姓。”
高楷神色玩味,平民百姓,整日奔波劳碌,只为解决一日两餐、养家糊口。光是吃饱穿暖,便需竭尽全力,哪有闲心传唱歌谣。
这分明是有心人,故意为之。
毕竟,若非触及切身利益,有几个在乎那张龙椅之上,坐的是谁?
“唱得很好,但不必宣扬。”
“是!”王寅虎百思不解。
……
光阴荏苒,来到武德三年十二月十五日。
这一日,唐检上禀一事,引发轩然大波。
东突厥大将奈特勤,率一万骑兵,进犯河东道。
所幸,朔州刺史范庸、代州刺史陆重荣,两人结成掎角之势,把突厥骑兵击败,赶出大秦境内。
夏侯敬德瓮声道:“是可忍,孰不可忍。”
“始罗可汗派人进犯,泱泱大秦,怎能忍气吞声?”
诸将纷纷请战,连并州刺史阴见素,也上书直言六大理由,对东突厥宣战,将其覆灭。
高楷从谏如流:“东突厥侵犯我大秦疆土,其心可诛,理当吊民伐罪,加倍奉还。”
“许晋,如今大秦有多少折冲府,多少兵卒?”
许晋不假思索:“回禀陛下,经过军改,全国共有折冲府六百多个,总兵力七十万人,分布在大秦十七道、八府、八十七州。”
听闻此言,诸将眉飞色舞,大秦兵强马壮,何愁灭不了东西突厥?
“好!”高楷大笑,“实践出真知,军制改易完成,是时候检验一番了。”
“传朕旨意,征集诸道十二万大军,兵分六路。”
以许晋为主帅,哥舒浩为副将,统领中军。
阴见素、马规元,率一军,从河东道进发,进攻东突厥腹地。
夏侯敬德、刘兴宗,领一军,从陇右道出发,顺黄河前进,和许晋遥相呼应。
赵喆、鲍秀,也率一军,从关内道发兵,向东突厥挺进。
段治玄、安修贵,也领一军,镇守燕云诸州,防止始罗可汗东逃。
最后,郭恪、褚俊,统领一军,从河西道进发,绕到东突厥后方,防止始罗可汗逃去漠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