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耳点点头,淡淡道:
“两位来这人族的目的,想必也已经明了了,若是我们再不想想办法的话,这次恐怕就真的要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释迦牟尼笑着说道:
“二位都是我的长辈,此番如何去做,皆由您二位去定夺,我就负责去执行即可!”
虽然释迦牟尼的嘴上这么说,但是心中却十分苦涩。
面前这二位不仅本尊的实力比他强无数倍,就连现在创立的学说,释家也比道家和儒家差上不少。
所以在李耳和孔丘的面前,释迦牟尼实在是没有什么话语权。
而李耳与孔丘也很满意释迦牟尼的态度,直接吩咐道:
“你所在的楚国很不凡,其王室乃是人族五帝之一的后裔。
或许我们可以在这上面做做文章!”
释迦牟尼闻言,先是一愣,随后便是说道:
“楚国王室虽然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可从颛顼至今已经间隔几十万年的时间了。
血脉早就已经是斑驳不全,根本就无法得到人族气运的认可。
要知道现在人族气运可是颇为钟意,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最后能够一统人族的,大概率就是秦国了。”
孔丘自然是知道释迦牟尼所说的是对的,可他压根就不想承认。
一旁的李耳又继续说道:
“秦国现在之所以强大,除了诸子百家的作用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其军队十分强横。
尤其是在兵家那群人的帮助之下,秦国的军队更是锐不可当!
如果不想办法培养出一批强大的军队,那么三国根本就无法与秦国抗衡。”
可不管是道家还是儒家,在这方面都不擅长,甚至是根本没有涉猎。
虽然道家和儒家的弟子本身实力不凡,尤其是儒家弟子,修行有成之后口诵《春秋》更是可以改换天地气象。
但是在数以十万计的军队面前,这些弟子的数量实在是太少了。
或许在某些小战场之上,道家和儒家的这些弟子,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
但是在灭国之战的战场上,这点儿弟子都不够一轮厮杀的。
毕竟秦国的那些士兵,全都是由炼气士组成。
一个两个修士,翻不起什么大浪来,可数百万修炼武道的人组成的军队,人族之中除了人族祖地,根本无人可以抵挡。
“或许,晚辈这里有办法,可培养出一批士兵出来。
只是需要二位前辈相助,不然单凭释家一家,断然不可能成功!”
听到释迦牟尼的话,李耳和孔丘都是将目光转移到了他的身上,都是想要知道是什么办法。
释迦牟尼继续说道:
“我佛……我听闻西牛贺洲的佛教有八部众,分别为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
其中天众之中,有一秘术可激发人体潜力,让普通人在短时间内修炼入门。
只是此术有伤天和,凡是修炼了此秘术的人族,全都是活不过三十岁!”
李耳和孔丘一听,立马便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
毕竟以他们两个人本尊的修为,现在洪荒很少有事情能够瞒得住他们。
释迦牟尼刚一说完,二人便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办法。
这秘法乃是当年巫族的一个秘法,用来刺激自己的肉身、气血,平时的时候可以加速肉身的修炼,战斗时更是可以提升自己的战斗力。
不过这秘法只适用于巫族,因为巫族拥有十分强横的肉身、血脉。
而其他的种族使用了,无疑就是自寻死路!
虽然接引和准提结合自己的丈六金身之法,将此法作出了一些改动,但只是降低了修炼的难度,并没有解决问题隐患。
若是大范围在军队传播此法,届时早亡的这些人到了地府之后,身上的因果自然是有他们这些传法之人的一份。
可现在这个情况,也只能是使用这个办法了。
只要能够打败秦国,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
“好,此法可行,我会让儒家的弟子配合你,将此法传遍齐国!”
孔丘保证完之后,李耳也是表示,会让道家弟子在赵国配合。
不过李耳却是说道:
“要想打败一个人,有一个人不得不防,就是那个荀子!”
“道友过虑了,荀子乃是我儒家之人,只要我这个至圣先师说话,荀子自当遵从!”
“是吗?我看不见得吧!”
李耳看了一眼十分自信的孔丘,淡淡说道:
“那荀子虽然出身于儒家,可是其掌管稷下学宫多年,自身的学说早就超脱了儒家,融合百家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更是汇聚了诸子百家的气运,其修为很有可能已经超越了我等!
我怀疑,他是那一位的布局!”
李耳说着,用手指了指东海的方向。
毕竟在他们的印象之中,红云从来没有在布局之中吃过亏。
而现在的这个局势之中,受益最多的便是荀子了。
所以李耳不得不怀疑,荀子乃是红云的分身转世!
“既然如此的话,不如我们设计将那荀子斩了,不管他是什么人,只要成了死人那就构不成威胁!
而且荀子一死,说不定稷下学宫也就散了,届时我们都还有机会。”
“不错,正是此理!
稷下学宫每年都会举办招收弟子的大典,届时作为祭酒的荀子一定会参加。
那个时候,就是我们动手的最好时机。”
很快,在三人的商议之下,便制定好了针对荀子的计划。
而稷下学宫招收弟子的大典,也很快就召开了。
因为稷下学宫的重要性,故此学宫的位置并不在秦国的国都咸阳城之中,而是设在可逐鹿平原之上。
这里乃是当年轩辕与蚩尤决战的地方,有十分浓郁的人道之力,对于各个学派来说,都有着不小的好处。
故此稷下学宫才会选址在这里!
这一日,无数人族青年聚集在逐鹿平原,期待着自己能够拜入稷下学宫之中。
这里面不只有秦国之人,赵国、齐国以及楚国之人更多。
他们都是希望拜入接下学宫之中,学习诸子百家的学说,最终成就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