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955 年的惊蛰时节,阳光透过云层洒在赤江县赤洪乡的大地上。吴明信静静地站在共青团办公室的窗前,凝视着远方的梯田。
窗外,那片广阔的梯田如同一幅巨大的画卷,展现着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类的勤劳。但在这片田野上,稀稀拉拉的几个身影显得格外孤单。这些身影在田间劳作,他们的动作显得有些迟缓,似乎对这片土地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热情。
土地改革已经结束三年了,但青年们似乎对留在土地上劳作失去了兴趣。他们更愿意去县城寻找临时工作,渴望体验不同的生活。这种现象让吴明信感到十分忧虑。
\"吴书记,\"团委干事周建军抱着一叠报表走了进来,打断了吴明信的沉思。\"这是关于各村青年团员流失情况的最新统计报告。\"周建军将报表递给吴明信,语气有些沉重。
吴明信接过报表,仔细翻阅着。他的眉头渐渐皱起,脸上露出忧心忡忡的神色。这些数据让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青年团员的流失不仅影响了团组织的工作,更可能对整个乡村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周建军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吴明信。他知道吴明信此刻的心情,因为他自己也对这个问题深感担忧。周建军,这位周明远的孙子,当年那个修复标语的年轻人,如今已经成长为全乡最年轻的团支部书记。
\"建军,你认为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吴明信抬起头,看着周建军,询问道。
周建军稍微迟疑了一下,似乎在思考该如何措辞,然后才慢慢地开口说道:“大家普遍都觉得,种地这种事情是没有什么前途可言的。我记得我爹曾经跟我讲过,在当年那个时候,红军来到了我们这里,实行了土地分配的政策。这个政策可真是太好了啊,让每家每户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这样一来,大家就都能够保证有基本的温饱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那么多的人积极响应号召,纷纷加入到红军的队伍当中去。”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突然间,窗外传来了一阵嘈杂的争吵声。这声音吸引了吴明信的注意力,他不禁好奇地探头向窗外望去。只见在不远处的佛尔岩上,几个戴着鲜艳红领巾的小学生正围绕着岩上的标语展开激烈的讨论。
“这字是我爷爷刻的!”其中一个男孩满脸自豪地大声宣称道。
“你瞎说!我爷爷说这是国民党人刻的!”另一个孩子显然不愿意示弱,立刻反驳道。
吴明信看着这一幕,心中不由得一紧。他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真相正在逐渐被人们遗忘。而这些年轻的一代,他们不了解历史真相,会以讹传讹。新一代年轻人更需要一个新的精神坐标,来指引他们前行的道路。吴明信心里想着这个问题,直到夜晚似乎也没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万籁俱寂,只有乡团委的会议室内,一盏煤油灯发出的微弱光芒在黑暗中摇曳。这微弱的光芒将与会人员的影子投射在了斑驳的土墙上,仿佛在诉说着他们内心的迷茫与不安。吴明信,这位充满激情的书记,决定召开这个会议,一是传达贯彻全国共青团会议精神,一是解决青少年的精神崇拜问题。他站在会议桌前,手中紧握着一本《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文件》。他的目光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然后缓缓展开手中的文件,声音坚定而有力地说道:“同志们,团中央向我们发出了号召,要求我们组建青年突击队,去开垦那些荒芜的土地,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
他的话音未落,红星农业社的社长王翠兰便打断了他。王翠兰的脸上透露出一丝忧虑,她叹了口气说道:“吴书记,你说的这些都很好,但是现实情况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一心往县城跑,都想离开这个穷地方,谁还愿意留在这里搞什么突击队呢?”
会议室里顿时陷入了一片沉默,与会人员面面相觑,似乎都对这个问题感到无奈。就在这时,一个充满热血的声音突然打破了沉默。
周建军,这个年轻的小伙子,这时猛地站了起来,目光炯炯地看着吴明信,声音中充满了决心:“吴书记,我愿意参加青年突击队!只要能够让我们脚下的土地增产,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我愿意付出一切努力!”
他的话语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黑暗的夜空,让在场的人们都为之一震。周建军的坚定态度仿佛给了大家一丝希望,会议室里的气氛也因此变得稍稍活跃了一些。毕竟十来个合作社的团支书都是本乡本土的,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和子女,出外谋生,也还是多有不便。孤身一人背井离乡,人地两生疏,恐怕也难挣到钱哦!很多人在权衡利弊以后,最终还是决定就地发展,组建青年突击队,建设家乡。
散会之后,吴明信送走大家,独自一人缓缓地往回走,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佛尔岩下。在皎洁的月光映照下,“平分土地”四个大字在岩石上显得格外醒目,仿佛散发着一种神秘的气息。那字刻得很深,笔画间透露出一种苍劲和力量,在月色的映衬下,闪烁着青色的光辉。吴明信静静地站在那里,凝视着这四个大字,心中涌起一股豪迈之情。回到办公室,他从口袋里掏出笔记本,借着灯光,开始认真地撰写起《关于在赤洪乡开展“红色青年垦荒队”的实施方案》来。
时光荏苒,三天的时间转瞬即逝。二十名充满活力的青年团员们,背着他们的铺盖卷,兴高采烈地聚集在了那面写有“平分土地”的标语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对未来的憧憬。周建军肩上扛着一面鲜艳的红旗,旗面上绣着“向荒地进军”五个闪闪发光的金字。他站在队伍的最前面,身姿挺拔,英姿飒爽。
吴明信站在队伍前,目光坚定地看着这群热血青年。他深吸一口气,然后高声喊道:“出发!”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这支充满朝气的队伍如同一股洪流,浩浩荡荡地向着鹰嘴崖后山进发。他们的步伐整齐而有力,仿佛要征服那片荒芜的土地。
在鹰嘴崖后山,有三百亩荒废已久的梯田。这些土地在土改时期因为一些纠纷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合理的分配,如今,它们将成为这群青年团员们奋斗的战场。
在那片荒凉的凹陷地平面上,垦荒队的帐篷孤零零地矗立着,仿佛是这片荒芜土地上唯一的生命迹象。每天黎明还未破晓,吴明信就已经带领着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们开始了一天的辛勤劳作。他们不畏艰辛,用炸药炸开坚硬的石头,修建起一道道水渠,为这片贫瘠的土地注入了新的生机。其中,周建军这个聪明伶俐的青年更是引人注目。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发明了一种被大家称为“土法爆破器”的简易装置。这个装置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用竹筒装填火药,然后通过引爆来炸开板结的土地,为后续的耕种铺平道路。
就在大家都在热火朝天地劳作时,技术员林晓梅从县农技站匆匆赶来。她手里紧紧握着一包双季稻种,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吴书记,”林晓梅气喘吁吁地喊道,“我带来了双季稻种……”林晓梅,这位毕业于川大农学院的高材生,放弃了城市里的舒适生活,自愿来到农村,一心想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推广农业新技术。尽管她总是戴着一副洁白的手套,但吴明信注意到,她的指甲缝里却总是沾着泥土,这无疑是她对工作全身心投入的最好证明。
经过漫长而艰辛的三个月,梯田里终于迎来了生命的绽放——绿油油的稻苗如同一层层绿色的波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这是青年突击队员们辛勤劳作的结晶,也是大自然的馈赠。
终于,收割的日子来临了。唐明兰怀着满心的期待和喜悦,小心翼翼地捧着那金黄的稻穗,仿佛它们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她激动得热泪盈眶,声音颤抖地说道:“我活了六十岁,头一回见这么好的谷子啊!”这简单的一句话,却饱含着她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和对丰收的无限感慨。
这个好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周边的乡镇。人们纷纷赶来,想要亲眼目睹这令人惊叹的景象。而在佛尔岩下,吴明信抓住这个机会,组织起了“青年夜校”。他用红军当年刻下的标语作为教材,激励着年轻一代:“当年红军刻下这四个字,是为了让我们有饭吃。现在,我们要刻下新的字——‘科学种田’!”
更让人震惊的是,周建军的二爷爷周明方,竟然是一位秘密农会的会员。他曾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冒着巨大的风险为红军运送粮食,为革命事业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当吴明信找到正在试验场里忙碌地嫁接果树的周建军时,他激动地告诉他:“建军,你爷爷当年早逝,但你二爷爷周明方并不是地主,而是我们的同志!”这个消息对于周建军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撼。他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吴明信,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
听到这个消息,周建军如遭雷击,手中的嫁接刀像失去了控制一般,“当啷”一声掉落在地,发出清脆的声响。
那个夜晚,月色如水,周建军和吴明信悄然来到了佛尔岩深处。四周静谧无声,只有他们的脚步声在山间回荡。在一块隐蔽的岩壁前,他们停下了脚步。借着微弱的月光,他们看到岩壁上的弹痕,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痕迹依然清晰可辨:仿佛在提醒他们千万不要忘记历史。
周建军凝视着字迹和弹痕,心中涌起一股无法言喻的情感。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红军战士在这里刻字和战斗的情景,那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和心境啊!
春节的赤洪乡,万人大会在佛尔岩下隆重召开。吴明信站在主席台上,他身后的岩壁上,新刻的“科学种田”标语与旧标语并列展示,组成了“平分土地 科学种田”八个醒目的大字。
“乡亲们,”吴明信展开手中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声音洪亮地说道,“我们要在十年内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台下的人们激动不已,掌声如雷,响彻云霄。
周建军作为青年突击队的代表,走上主席台,宣读了他们的倡议书:“我们要让每寸土地都长出黄金!”他的话语铿锵有力,充满了信心和决心。
大会结束后,人群渐渐散去,林晓梅却留了下来。她走到吴明信面前,目光坚定地说:“吴书记,我申请加入垦荒队。”
“你不回城吗?”吴明信一脸惊讶地看着眼前的姑娘,似乎对她的决定感到十分意外。姑娘微微一笑,缓缓摘下了那副洁白的手套,露出了她那双因长时间劳作而略显粗糙的手掌。她轻轻抚摸着手上的老茧,仿佛在感受着这片土地带给她的印记。“我想明白了,”姑娘的声音坚定而有力,“这里才是我的战场。”
深夜,万籁俱寂,吴明信独自一人站在崖边,眺望着山下那星星点点的灯火。那微弱的光芒在黑暗中显得格外耀眼,就像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虽然渺小,但却充满了生机与希望。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夜晚的凉风拂面而过。他知道,这片土地正在经历一场重生,不仅仅是土地的重生,更是一代人精神的觉醒。
欢腾的元宵佳节刚刚过去,吴明就收到了两个消息。其中一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让他心情郁闷至极。原来,他前年递交的入党申请书,直到今年初才被党支部书记组织讨论。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书记不仅给他提出了许多需要改正的意见,还决定继续对他进行半年的考察,之后再考虑是否发展他入党。
另一个消息却让吴明有些喜出望外。他被告知将被调往赤洪区担任团委书记。原来的区团委书记是南下干部,在山西运城做过乡团委副书记,到赤洪区任团委书记五年了,此次上调直接任赤江县团委书记。赤洪区是赤江县的派驻机构,负责管理药洪、瓦洪、兴洪、长洪、久洪和赤洪这六个乡的团委工作,同时下辖五十个团支部,拥有五百多名共青团员。这里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组织架构也相当庞大。他匆匆忙忙交接了工作,带着满腹不解到赤洪区团委上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