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折 洛阙谋定通西域
初春的洛阳尚未褪去寒意,丞相府议事厅内的烛火却燃得格外旺盛。姜维指尖划过西域舆图,目光定格在葱岭以西的广袤土地上,那里的每一道山川、每一条河流,都在烛火下勾勒出清晰的轮廓。
“西域三十六国,自光武中兴后便渐失联系。”姜维的声音打破厅内寂静,案上摊开的西域诸国风土记被夜风掀起一角,“今鲜卑北退,陇右安定,正是重通西域的良机。”
费祎手持茶盏,指尖微微泛白:“丞相,西域路途遥远,戈壁纵横,粮草转运极为艰难。当年武帝通西域,耗费国库无数,虽拓疆千里,却也民力凋敝。如今刚经并州战事,国库虽有结余,恐难支撑如此浩大的工程。”
高柔附和道:“司徒所言极是。且西域诸国向来摇摆不定,忽而依附大汉,忽而倒向匈奴。若我朝出兵护送商队,一旦诸国反叛,便是劳师糜饷,得不偿失。”
邓艾刚从幽州回京复命,一身风尘尚未洗净,此刻上前一步道:“丞相,末将以为,通西域不必兴师动众。鲜卑虽退,但其残余势力仍在漠北游荡,若能联合西域诸国,便可形成掎角之势,牵制鲜卑余部。至于粮草转运,可效仿陇右互市之法,让商队自筹粮草,朝廷只需派遣少量精锐护送即可。”
姜维颔首,目光扫过厅内众臣:“士载所言,正合我意。西域盛产良马、玉石、香料,而我大汉的丝绸、瓷器、茶叶,在西域更是奇货可居。若能开通丝路,不仅可充盈国库,更能传播汉家文化,使诸国归心。”
他指向舆图上的敦煌郡:“敦煌乃西域门户,需先加固城防,设立西域都护府,统管西域事务。陈将军。”
陈默肃然应诺:“末将在!”
“着你率一万精兵前往敦煌,加固城防,训练士卒,务必守住这西进之门。”
“末将领命!”
“邓艾。”姜维转向年轻将领,“你熟悉边地军务,且精通兵法谋略。命你为西域副都护,协助陈将军处理西域事务,重点联络西域诸国,探明各国虚实,说服他们与我大汉通商结盟。”
邓艾眼中闪过一丝兴奋:“末将定不辱使命!”
费祎仍有顾虑:“丞相,联络西域诸国,需选派得力使者。可朝中能言善辩、熟悉西域风土人情者,寥寥无几啊。”
姜维微微一笑,从案上取出一封举荐信:“司徒放心,我已找到合适人选。此人姓班,名勇,乃前西域都护班超之孙,自幼随祖父在西域长大,精通西域诸国语言,熟悉当地习俗,更有报国之心。”
众人闻言,皆点头称善。班超通西域的事迹早已传遍天下,其孙班勇必然不凡。
三日后,陈默与邓艾率领大军启程前往敦煌。临行前,姜维亲自送行,再三叮嘱:“西域诸国情况复杂,切记不可恃强凌弱,要恩威并施。对于真心归附者,厚加赏赐;对于心存异心者,先礼后兵。若遇紧急情况,可便宜行事。”
陈默与邓艾齐声应道:“请丞相放心!”
送走大军,姜维回到府中,班勇已在府外等候。这位年轻使者身着儒衫,目光坚毅,见到姜维,恭敬行礼:“草民班勇,拜见丞相。”
姜维扶起他,笑道:“伯况(班勇字)不必多礼。此番派你出使西域,责任重大,你可有信心?”
班勇朗声道:“祖父曾言,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报国恩。草民自幼便立志效仿祖父,打通丝路,扬大汉国威。此番出使,定不辜负丞相厚望!”
姜维满意点头,取出一枚虎符和一封书信:“这枚虎符,可调动敦煌守军三千,若遇危险,可持此符求援。这封信,是给西域诸国国王的,信中言明我大汉通商结盟之意,你务必亲手交给各国国王。”
班勇接过虎符和书信,郑重道:“草民谨记丞相教诲!”
次日,班勇率领一支由百名护卫组成的使团,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他们带着大汉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礼物,一路向西,穿越戈壁沙漠,向着遥远的西域诸国进发。
而此时的西域,并非一片安宁。龟兹国国王白纯,依仗匈奴支持,称霸西域,欺压周边小国,听闻大汉使团将至,心中暗生忌惮,却又不甘臣服,暗中与匈奴联络,商议如何对付大汉使团。
疏勒国国王安国,向来与大汉交好,得知大汉欲通西域,心中大喜,派遣使者前往边境迎接班勇使团,希望能与大汉重新结盟,共同对抗龟兹和匈奴。
一场围绕丝路开通的博弈,在西域大地上悄然展开。远在洛阳的姜维,站在丞相府的高台上,望着西方的天空,心中默念:“伯况,陈默,士载,西域的未来,就交给你们了。”
第二折 敦煌筑垒固西疆
敦煌郡的风沙,比洛阳的寒风更烈。陈默率领大军抵达敦煌时,这座西域门户早已不复当年的繁华,城墙破旧,守军稀少,城中百姓大多面黄肌瘦,眼中满是不安。
“将军,敦煌城防年久失修,城西城墙已有多处坍塌,若遇敌军来袭,恐难坚守。”敦煌太守李嵩迎上前来,面带忧色地说道。
陈默点头,目光扫过破败的城墙:“李太守放心,我等此次前来,便是要加固城防,重振敦煌。传我将令,全军将士分为两队,一队修补城墙,挖掘护城河;另一队前往城外开垦荒地,囤积粮草。”
军令一下,一万汉军将士立刻行动起来。修补城墙需要大量的砖石木材,将士们便就地取材,开采附近的山石,砍伐戈壁上的胡杨木;挖掘护城河时,他们不畏辛劳,日夜奋战,汗水浸透了衣衫,双手磨出了血泡,却没有一人叫苦叫累。
邓艾则负责训练士卒。他发现敦煌守军久疏战阵,战斗力低下,便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每日天不亮,将士们便在校场上集合,进行队列、射箭、骑马、格斗等训练。邓艾亲自示范,耐心指导,对于训练刻苦、表现优秀的将士,给予重赏;对于敷衍了事、畏缩不前的,严厉惩处。
“身为军人,当以保家卫国为己任!若连基本的武艺都不精通,如何面对凶残的敌人?如何守护身后的百姓?”邓艾站在校场上,声如洪钟,“从今日起,每日训练加倍,若有违抗者,军法处置!”
在邓艾的严格训练下,敦煌守军的战斗力日益提升。将士们个个精神抖擞,武艺精湛,眼神中充满了杀气。
与此同时,邓艾还派人深入西域,打探诸国虚实。他得知龟兹国与匈奴勾结,暗中扩充兵力,欲阻止大汉通西域;疏勒国、于阗国等小国则希望依附大汉,寻求庇护。
“将军,龟兹国国王白纯已派遣使者前往匈奴,请求匈奴出兵相助,共同对付我大汉。”探马向陈默和邓艾禀报。
陈默眉头紧锁:“匈奴若出兵,我军恐难应对。士载,你有何良策?”
邓艾沉吟片刻,道:“匈奴远在漠北,出兵西域需长途跋涉,粮草转运困难。我们可先下手为强,派遣一支精锐骑兵,突袭龟兹国的粮草囤积地,断其粮草供应。同时,联络疏勒国、于阗国等小国,约定共同出兵,夹击龟兹。”
陈默点头:“此计甚妙!就依你所言,你率五千轻骑,突袭龟兹粮草囤积地;我则留守敦煌,联络西域诸国,准备接应。”
邓艾领命,即刻挑选五千精锐骑兵,备足粮草和武器,趁着夜色,悄然向龟兹国进发。
龟兹国的粮草囤积地位于都城郊外的一座山谷中,由一千名士兵看守。邓艾率领骑兵日夜兼程,抵达山谷附近时,正是黎明时分。
“将士们,随我杀进去!”邓艾一声令下,五千骑兵如猛虎下山般冲入山谷。龟兹守军毫无防备,顿时乱作一团,纷纷弃械投降。邓艾下令放火焚烧粮草,熊熊大火冲天而起,照亮了半边天空。
白纯得知粮草被烧,又惊又怒,急忙派遣大军追击邓艾。但邓艾早已率领骑兵撤离,等龟兹大军赶到时,只看到一片焦土。
与此同时,陈默成功联络上疏勒国、于阗国等小国。诸国国王见大汉军队战斗力强悍,又有诚意结盟,纷纷表示愿意出兵相助。
“陈将军放心,我等愿与大汉同心协力,共破龟兹!”疏勒国国王安国握着陈默的手,激动地说道。
陈默大喜:“多谢各位国王相助!待破了龟兹,我大汉定当厚加赏赐,与诸国永结盟好!”
不久后,陈默率领敦煌守军,联合疏勒、于阗等国军队,共计两万余人,向龟兹国进发。白纯得知大汉联军来袭,急忙派遣大军迎击。双方在龟兹都城郊外展开激战,汉军将士奋勇杀敌,西域诸国军队也不甘示弱,龟兹军队节节败退。
白纯见大势已去,带着少数亲信弃城而逃,前往匈奴求援。陈默率领联军攻占龟兹都城,安抚百姓,张贴告示,宣布龟兹国归入大汉版图,受西域都护府管辖。
消息传回敦煌,全城百姓欢欣鼓舞。邓艾也率领骑兵赶回,与陈默汇合。
“将军,龟兹已破,下一步我们该如何行动?”邓艾问道。
陈默望着西方的天空,道:“下一步,我们要乘胜追击,收服西域其他诸国,打通丝路。同时,继续加固敦煌城防,囤积粮草,为迎接班勇使团和后续商队做好准备。”
在陈默和邓艾的努力下,敦煌城日益坚固,粮草充足,成为了大汉在西域的重要据点。而西域诸国见龟兹国被破,纷纷派遣使者前往敦煌,表示愿意归附大汉,与大汉通商结盟。
此时的班勇使团,正穿越茫茫戈壁,向着敦煌而来。他们一路上历经艰险,遭遇了沙尘暴、缺水、迷路等诸多困难,甚至还受到了少量匈奴骑兵的袭击,但在班勇的带领下,使团成员齐心协力,一一克服,终于在一个月后,抵达了敦煌。
陈默和邓艾亲自出城迎接,将班勇使团接入城中。班勇见到敦煌城的变化,心中感慨万千:“陈将军,邓将军,辛苦二位了!若不是二位在此苦心经营,我等恐怕难以顺利抵达西域。”
陈默笑道:“伯况客气了,这都是我等分内之事。如今西域诸国大多已表示归附,就等伯况前往诸国,正式签订盟约,开通丝路了。”
班勇点头:“我定当尽快前往西域诸国,完成使命!”
第三折 使团西行结诸邦
休整三日后,班勇率领使团离开敦煌,继续向西行进。此次西行,与之前相比,顺畅了许多。沿途的西域小国,得知大汉使团将至,纷纷派遣使者前往边境迎接,献上当地的特产,表达归附之意。
班勇牢记姜维的教诲,每到一国,都亲自拜见国王,送上大汉的礼物,宣读姜维的书信,阐明大汉通商结盟的诚意。他言辞恳切,态度谦和,又熟悉西域诸国的习俗,很快便赢得了诸国国王的信任和好感。
在疏勒国,国王安国亲自出城迎接班勇使团。大殿之上,安国举起酒杯,对班勇道:“班使者,当年我祖父曾受你祖父班超公的恩惠,今日大汉使团前来,我疏勒国定当全力相助!”
班勇起身回礼:“国王陛下客气了。我大汉与疏勒国世代友好,此次通西域,若能得到国王陛下的支持,定能早日开通丝路,使两国百姓共享太平之福。”
安国大喜,当即与班勇签订盟约,约定两国互通有无,共同抵御匈奴和龟兹残余势力的侵扰。
离开疏勒国,班勇使团前往于阗国。于阗国盛产美玉,国王广德得知大汉使团带来了精美的丝绸和瓷器,心中十分高兴。他对班勇道:“班使者,我于阗国的美玉,在西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若能与大汉通商,我等定能获得丰厚的利益。”
班勇笑道:“国王陛下所言极是。我大汉的丝绸、瓷器,在中原也是珍品,若能运往西域,定能受到诸国百姓的喜爱。今后,两国可互派商队,互通有无,共同发展。”
广德当即应允,与班勇签订盟约,并派遣使者跟随使团前往其他国家,协助班勇联络诸国。
然而,并非所有西域国家都对大汉使团表示欢迎。莎车国国王贤,自恃国力强盛,又受到匈奴残余势力的蛊惑,对大汉使团十分冷淡,甚至暗中策划袭击使团。
“国王陛下,大汉国力强盛,若与大汉结盟,对我国有利无害。”莎车国大臣延久劝谏道。
贤冷哼一声:“大汉远在东方,如何能庇护我等?匈奴虽退,但实力仍在,若得罪匈奴,我国必将遭殃。不如趁大汉使团立足未稳,将其消灭,向匈奴示好。”
延久再三劝谏,贤却置若罔闻,暗中派遣两千士兵,埋伏在使团必经之路的山谷中。
班勇早已得知莎车国国王贤心存不轨,暗中加强了戒备。当使团进入山谷时,班勇示意护卫们做好战斗准备。果然,当使团行至山谷中段时,两侧山坡上突然响起喊杀声,两千莎车士兵手持刀枪,冲了下来。
“将士们,准备战斗!”班勇一声令下,百名护卫立刻结成阵势,手持盾牌和长矛,奋力抵抗。莎车士兵虽然人数众多,但战斗力低下,又缺乏统一指挥,很快便被护卫们击退。
班勇率领护卫们乘胜追击,直逼莎车国都城。贤见阴谋败露,又惊又怕,急忙关闭城门,坚守不出。
“国王陛下,大汉使团兵力虽少,但战斗力强悍,若一味坚守,恐怕难以持久。不如打开城门,向大汉使团赔罪,请求结盟。”延久再次劝谏道。
贤犹豫不决。此时,班勇派人将一封书信射入城中,信中言明,若莎车国愿意归附大汉,签订盟约,大汉可既往不咎,否则,将联合西域诸国,共伐莎车。
贤见信后,心中更加恐惧。他深知,若与大汉为敌,必将招致灭国之祸。无奈之下,贤只好打开城门,亲自出城向班勇赔罪,请求结盟。
班勇见贤真心归附,便接受了他的道歉,与莎车国签订盟约。此后,班勇使团又先后前往车师、焉耆等国,一一签订盟约。
历经三个月的艰苦跋涉,班勇终于完成了使命,与西域三十六国全部签订了通商结盟盟约。诸国纷纷表示,愿意臣服大汉,受西域都护府管辖,同时开放边境,允许大汉商队进入西域贸易。
消息传回洛阳,丞相府内一片欢腾。姜维手持班勇送来的盟约,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好!好!伯况不负所望,成功打通了西域丝路!从此,大汉的丝绸、瓷器将传遍西域,西域的良马、玉石也将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
费祎笑道:“丞相英明!通西域不仅能充盈国库,更能彰显大汉国威,使四夷归心。这真是千秋功业啊!”
姜维摇头:“这只是开始。接下来,我们要派遣商队前往西域,建立稳定的贸易渠道;同时,加强西域都护府的管理,安抚诸国百姓,传播汉家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守住这条丝路,守住西域。”
不久后,姜维奏请刘禅,任命陈默为西域都护,邓艾为西域副都护,班勇为西域长史,负责管理西域事务。同时,派遣由百名商人组成的商队,带着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前往西域贸易。
商队离开洛阳时,姜维亲自送行,叮嘱商队首领:“此次前往西域,不仅要完成贸易任务,更要传播大汉的文化和习俗,与西域诸国百姓友好相处。若遇困难,可前往西域都护府求援。”
商队首领恭敬应道:“请丞相放心,我等定不辱使命!”
第四折 丝路通商惠万民
西域都护府所在地,龟兹国都城内,一片繁忙景象。陈默、邓艾和班勇正在指挥工匠修建商馆、驿站和粮仓,为迎接大汉商队做好准备。
“都护大人,商馆和驿站已基本修建完毕,粮仓也已囤积了足够的粮草。”一名校尉向陈默禀报。
陈默点头:“好!通知下去,全军将士加强戒备,确保商队安全抵达。同时,派人前往西域诸国,告知商队即将抵达的消息,让诸国做好迎接准备。”
数日之后,大汉商队抵达龟兹国都城。陈默、邓艾和班勇亲自出城迎接,将商队接入城中。商队首领见到陈默等人,激动地说道:“都护大人,副都护大人,长史大人,一路辛苦二位了!若不是沿途诸国的接应,我等恐怕难以顺利抵达西域。”
陈默笑道:“商队首领客气了。保护商队安全,是我等的职责。如今商队已到,可尽快安排贸易事宜。”
次日,龟兹国都城内举行了盛大的贸易开市仪式。陈默、邓艾、班勇以及西域诸国的使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随着陈默一声令下,开市仪式正式开始。大汉商队的货摊一字排开,五彩斑斓的丝绸、晶莹剔透的瓷器、香气四溢的茶叶,瞬间吸引了西域诸国百姓的目光。他们纷纷围拢过来,好奇地触摸着这些从未见过的商品,眼中满是惊叹。
“这丝绸竟如此顺滑,颜色这般鲜艳!”一位西域妇人抚摸着一匹蜀锦,忍不住赞叹道。
“这瓷器敲起来声音清脆,上面的花纹真好看!”一个年轻的西域男子拿起一个青花瓷碗,爱不释手。
商队首领笑着介绍:“各位乡亲,这些都是我大汉的特产。丝绸可做衣物,轻便舒适;瓷器可盛饭菜,不易损坏;茶叶能提神醒脑,有益健康。若有喜欢的,可用金银、玉石、马匹等物交换。”
西域百姓早已对大汉商品垂涎三尺,听闻可以交换,纷纷回家取出家中的财物,前来交换丝绸、瓷器和茶叶。一时间,贸易市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疏勒国的使者带来了当地的优质玉石,于阗国的使者带来了精美的玉器,车师国的使者带来了健壮的良马。大汉商人也十分爽快,按照事先约定的比例,与诸国使者和百姓进行交换。
邓艾看着繁忙的贸易市场,对陈默道:“都护大人,没想到丝路通商竟如此火爆。照此下去,不出数年,国库必将充盈,西域也将更加安定。”
陈默点头:“这都多亏了丞相的远见卓识和班长史的努力。我们要好好守护这条丝路,确保商队往来安全,让大汉和西域诸国的百姓都能受益。”
为了保障丝路安全,陈默和邓艾制定了严格的安保措施。他们派遣精锐骑兵,在丝路沿途设立驿站和哨所,定期巡逻;同时,与西域诸国约定,共同组建联防军队,一旦遇到匈奴残余势力或盗匪袭击,立即相互支援。
班勇则负责传播汉家文化。他在龟兹国都城设立学堂,邀请大汉的文人墨客前来授课,教授西域百姓汉字、汉语和儒家经典;同时,组织工匠向西域百姓传授丝绸纺织、瓷器烧制等技艺。
西域百姓对汉家文化十分感兴趣,纷纷送子女前往学堂学习。不少西域工匠也主动向大汉工匠请教技艺,希望能学会这些先进的技术,改善生活。
在莎车国,国王贤看着百姓们穿着崭新的丝绸衣物,使用着精美的瓷器,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对延久道:“多亏了班长史的劝说,我才没有与大汉为敌。如今,我国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这都是大汉带来的福祉啊!”
延久笑道:“国王陛下英明。与大汉结盟,开通丝路,不仅能让我国百姓过上好日子,还能得到大汉的庇护,免受匈奴侵扰。这真是明智之举!”
随着丝路通商的日益繁荣,大汉的影响力在西域不断扩大。西域诸国百姓对大汉的认同感越来越强,不少西域青年主动报名参军,加入西域都护府的军队,为守护丝路安全贡献力量。
远在洛阳的姜维,收到西域都护府送来的贸易账目和奏报,心中十分欣慰。他对费祎道:“司徒你看,西域通商仅半年时间,便为朝廷带来了巨额的税收。西域诸国也越来越安定,这正是我想要的结果。”
费祎翻阅着账目,赞叹道:“丞相真是神机妙算!通西域不仅拓疆千里,更惠及万民,这真是千秋功业啊!”
姜维摇头:“这只是开始。我们还要继续扩大丝路贸易,将大汉的商品运往更远的西方;同时,加强与西域诸国的文化交流,让汉家文化在西域落地生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不久后,姜维奏请刘禅,派遣更多的工匠和文人前往西域,协助西域都护府开展各项工作。同时,下令在洛阳设立专门的西域贸易管理机构,负责统筹丝路贸易事宜。
此时的丝路,早已不是当年那条荒凉的古道,而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商贸大道、文化大道、和平大道。商队往来不绝,驼铃声声,响彻戈壁沙漠;西域诸国百姓与大汉百姓友好相处,互通有无,共享太平之福。
第五折 北漠余烬再燃烽
正当丝路通商日益繁荣,西域一片安定之时,漠北传来急报:鲜卑残余势力拓跋力微之子拓跋沙漠汗,召集鲜卑各部余众,联合匈奴残部,共计三万余人,大举南下,侵扰大汉边境,扬言要夺回西域,切断丝路。
消息传回洛阳,丞相府议事厅内顿时气氛凝重。姜维手持急报,眉头紧锁:“拓跋沙漠汗好大的胆子!其父拓跋力微兵败北逃,他不思悔改,竟敢联合匈奴残部,再次南下侵扰!”
费祎忧心忡忡:“丞相,如今西域刚刚安定,丝路通商正盛。若鲜卑和匈奴联军攻破边境,不仅西域将再次陷入战乱,丝路也将被切断,朝廷损失惨重啊!”
高柔道:“丞相,当务之急是派遣大军前往边境,抵御联军入侵。可如今陈默、邓艾率领大军驻守西域,洛阳城中兵力空虚,如何是好?”
姜维沉吟片刻,道:“西域不可无守军,陈默和邓艾不能轻易调动。洛阳城中虽兵力空虚,但我们还有一支精锐之师——由徐逸组建的鲜卑营。”
众人闻言,皆面露惊讶。徐逸的鲜卑营,是由鲜卑降兵组成的,虽然战斗力强悍,但毕竟是异族军队,若派他们出征,恐生变故。
“丞相,鲜卑营皆是鲜卑降兵,派他们去对付鲜卑和匈奴联军,会不会...?”费祎担忧地问道。
姜维摇头:“徐逸治军严明,鲜卑营将士早已对大汉忠心耿耿。况且,他们熟悉鲜卑和匈奴的战术战法,派他们出征,定能出奇制胜。传我令,命徐逸率领鲜卑营一万将士,即刻北上,抵御联军入侵;同时,命并州、幽州守军全力配合,务必将联军击退。”
不久后,徐逸接到命令,立即率领鲜卑营将士启程北上。这支由鲜卑降兵组成的军队,虽然身着汉军军装,却保留着鲜卑人的勇猛彪悍。他们个个马术精湛,箭法如神,士气高昂。
“将士们!拓跋沙漠汗背叛大汉,联合匈奴残部,侵扰我边境,残害我百姓。今日,我等奉命出征,定要将他们击败,守护大汉疆土,保卫丝路安全!”徐逸站在阵前,大声喊道。
鲜卑营将士齐声高呼:“誓死守护大汉!誓死保卫丝路!”
联军先锋部队已抵达并州边境,攻破了两座县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徐逸率领鲜卑营赶到时,联军正准备进攻雁门关。
“将军,联军兵力众多,我们只有一万人,硬拼恐难取胜。”副将担忧地说道。
徐逸笑道:“我自有妙计。鲜卑人和匈奴人向来轻敌,我们可利用这一点,设下埋伏,诱敌深入,一举将其歼灭。”
徐逸下令,将主力部队埋伏在雁门关外的山谷中,自己则率领一千骑兵,前往联军阵前挑战。
拓跋沙漠汗见汉军只有一千骑兵,不屑地笑道:“就这点兵力,也敢来送死?传令下去,全军出击,消灭汉军!”
联军将士如潮水般涌了上来,徐逸率领骑兵且战且退,故意示弱,将联军引入山谷。
当联军全部进入山谷后,徐逸一声令下,埋伏在两侧山坡上的鲜卑营将士顿时发起攻击。箭矢如雨般射向联军,滚石、擂木不断从山坡上滚下,联军顿时乱作一团,纷纷逃窜。
“不好,中计了!快撤退!”拓跋沙漠汗大喊道。
但此时,山谷出口已被鲜卑营将士堵住,联军插翅难飞。徐逸率领主力部队冲入联军阵中,奋勇杀敌。鲜卑营将士个个勇猛无比,如入无人之境,联军将士死伤惨重。
拓跋沙漠汗见大势已去,带着少数亲信突围而逃。徐逸率领将士乘胜追击,斩杀联军一万余人,俘虏数千人,缴获大量的马匹、武器和粮草。
雁门关大捷的消息传回洛阳,丞相府内一片欢腾。姜维手持捷报,脸上露出了笑容:“徐逸果然不负所望,成功击退了联军!这下,西域和丝路安全了。”
费祎道:“丞相英明!启用鲜卑营,真是神来之笔。徐逸年轻有为,将来必成大器。”
姜维点头:“徐逸确实是个人才。待他班师回朝,定要重加赏赐。不过,拓跋沙漠汗虽然兵败,但鲜卑和匈奴残部仍在漠北游荡,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传我令,命徐逸率领鲜卑营驻守雁门关,加强边境防御;同时,命陈默、邓艾在西域加强戒备,防止联军残余势力侵扰西域。”
不久后,徐逸班师回朝,刘禅亲自在洛阳城外迎接。朝堂之上,刘禅封徐逸为镇北将军,赐爵关内侯,赏赐金银珠宝无数。
徐逸跪地谢恩:“臣今日所获之功,皆丞相教诲之功,陛下信任之功。臣定当再接再厉,守护大汉疆土,不负陛下和丞相厚望!”
刘禅笑道:“徐将军不必过谦。你为国效力,屡立战功,朕心甚慰。今后,大汉的北疆安全,就交给你了。”
此时的漠北,拓跋沙漠汗收拢残部,心中不甘,却又无力再与大汉抗衡。他深知,大汉国力强盛,将星璀璨,若再执意南下,必将招致灭国之祸。无奈之下,拓跋沙漠汗只好率领残部,向漠北深处退去,从此一蹶不振。
西域的风,依旧吹拂着丝路;洛阳的灯,依旧照亮着大汉的疆土。姜维站在丞相府的高台上,望着西方的天空,心中默念:“丝路已通,边境已安。接下来,该全力发展国力,让大汉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了。”
东方的启明星缓缓升起,新的一天即将到来。属于大汉的辉煌,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属于姜维的传奇,也在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