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吴阿蒙。
从和布克赛尔县出发,车轮沿着戈壁上的柏油路一路南下,身后的牧歌渐远,前方却是一片愈发厚重的沙砾之地。我知道,我正驶向一座被火焰点燃的城市——克拉玛依。
这是一座因油而生、因井而盛的城。它不像喀纳斯那样风景如画,也不如伊犁那样繁花似锦,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诉说着中国西部工业化的崛起与命运。从地下千米喷涌而出的石油,改变了这座城市的走向,也在我踏入这里的瞬间,重新书写了“沙漠之城”的定义。
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我郑重落笔:
“第343章,克拉玛依。
油井、风沙与火焰的合奏,
这是工业之歌,也是边地脉搏。”
一、城市初印象:燃烧与寂静的对峙
进入克拉玛依市区,第一眼见到的并不是高楼林立的天际线,而是戈壁中的火炬。那是炼油厂排放燃气用的明火,如长蛇般缠绕在高高的铁塔上,昼夜不息。火焰在风中摇曳,仿佛在向人类低语,又像在与天抗衡。
城区道路宽阔整洁,规划如棋盘,极具现代气息。这里没有明显的市井喧嚣,更多的是一种秩序感与沉稳感。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油气味,却不刺鼻,反而让人明白,这座城的心脏正跳动于地底之下。
我入住在“油城宾馆”,墙上挂着一张老旧的照片:1955年,第一口油井喷涌时,工人们兴奋地拥抱在一起,背后是一望无际的黄土与盐碱滩。
那一刻,我心中忽然浮现出一个画面——戈壁深处,黄沙掩埋着时间,石油如同沉睡的黑金,被一代代人从地底唤醒。
我写下:
“克拉玛依,是一座被点燃的城市。
它不靠湖泊山川生长,
而是靠人类意志,将沙漠变成家园。”
二、黑油之下:工业与信仰的根基
我前往位于城市北郊的“黑油山”,这块外表并不起眼的戈壁高地,是克拉玛依最初的名字由来,也是中国石油工业神话的起点。山体黝黑发亮,地面渗出黏稠的原油,细细嗅之,有一股浓烈的天然石油味。
导游老李是一位曾在油田工作三十年的退休老工程师。他指着脚下的裂缝说:“五十年代,这里是探明克一号油井的地方。那时我们住帐篷,吃馕就咸菜,但每天都盼着油柱喷起的那一刻。”
我顺着他手指望去,远处仍有几座老式井架矗立,其间间或传来轰鸣声。工人身着橙色制服,在烈日下检查设备。看似普通的劳动,却像在参与一场与地心对话的仪式。
老李指着脚边的一块黑油石,递给我:“这就是我们的财富,也是一种信仰。”
我捧起它,黑亮如墨,沉如铁石,心中不由肃然。
我写下:
“石油,不只是燃料,
它是深埋地底的沉睡之诗,
被人类用锲而不舍的手一寸寸唤醒。”
三、荒原之美:人与自然的边界协奏
克拉玛依是中国城市化率最高的地级市之一,但出城不过十分钟,便可直达荒原与沙海。油田以外,大片的荒漠、盐碱地与雅丹地貌悄然铺展,像是大地的原初模样。
我租了一辆越野车,独自驱车前往“乌尔禾魔鬼城”。沿途无人,风声如刃,天地间只剩岩石与光影。魔鬼城的风蚀地貌在夕阳下呈现出金红之色,如神殿残垣,也似远古巨兽的骨架。风穿行其间,发出低沉如啸的声响,难怪当地人称其为“鬼哭之地”。
我站在一处高台,环顾四野,天地浑然,心无杂念。城市在此刻仿佛遥远,而我,则如一粒沙尘,随风在天地之间游走。
我写下:
“沙漠不是寂寞的象征,
而是对人类极限的考问。
在克拉玛依,文明与荒原,
始终处于僵持、对话与共存。”
四、油城生活:流动的工地与归属感
傍晚,我返回市区,在一家“工人餐厅”用餐。大厅里摆满长条桌,墙上挂着石油局成立初期的黑白老照片,几位穿着工服的年轻人正说笑着用餐,神情松弛,像极了在北方任何一个小城市生活的人。
我与其中一位叫“小高”的年轻钻井员聊天。他今年刚满二十七岁,老家在河南,来克拉玛依不过三年。他说:“这地儿冷、干、苦,但钱不少,关键是有归属感。你看,我们钻井的,去过全国各地,但回来时,还是觉得克拉玛依是家。”
他说话时语速飞快,脸上挂着油渍与风沙的痕迹,但那笑容,是我此行见过最踏实的笑容之一。
我望着窗外高耸的井架,天色早已转深,灯火却不熄,空气中仍弥漫着轻微的油气味。工地不是城市的边角,而是它的核心——这是属于劳动者的城市,是钢铁与汗水共同筑成的城堡。
我写下:
“在克拉玛依,
没有风花雪月的吟咏,
却有最本真的生计与荣光。”
五、能源之道:绿色与转型的微光
第二天,我拜访了克拉玛依的新能源示范区。在那里,大片光伏板如镜铺地,风电塔缓缓转动,仿佛是这片油城在转型路上的轻声低语。
工作人员告诉我,如今克拉玛依已不再单靠石油为生。新能源、旅游、现代物流和城市绿化,正逐步构成它的“第二轮脉搏”。他说:“我们的父辈为油而来,我们这代人想的是:城市不能只靠一种颜色生存。”
在沙漠边缘,我见到一排排成林的梭梭与胡杨,是人工植被带的一部分。绿意虽弱,却坚定。
那一刻,我看懂了这座城市真正的魅力——它不是停在过去的辉煌,而是在悄然酝酿着未来的可能。
我写下:
“克拉玛依不只是油的化身,
它是一种生长的渴望,
在沙砾中生根,在火焰中更新。”
六、再出发:通往高原草地的新篇章
第三日清晨,我背起行囊,走上了前往托里县的路。这一程,将离开戈壁与油井,进入天山北麓的牧场与古道。
回望克拉玛依,火炬依旧在风中燃烧,那是一盏不肯熄灭的灯,也是这座城市精神的象征。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郑重落笔:
“第343章,克拉玛依,记。
火焰、黑油、风沙与希望,
在此交响,奏响西部工业文明的深歌。”
下一站,托里县。
我要走入更高的山地,去追寻草原与边城的故事,在古道旧驿与雪山之间,续写属于北疆深处的另一段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