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江畔的机器轰鸣声,工业园区里的谈判签约,标志着江泉在绿色转型和新兴产业布局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然而,秦风与刘玉凤都清醒地认识到,江泉的版图上,还有一片更为广阔、也更为基础的天地——农村。没有乡村的振兴,没有农民的富裕,“收入倍增计划”就是不完整的,江泉的现代化也是不全面的。当城市的引擎加速运转时,广袤的田野也必须焕发出新的生机。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涉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方面面。它需要产业的支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更需要民生的保障,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这篇文章,需要不同的笔触共同书写。市长秦风,从全市发展全局出发,更侧重于激活乡村的经济动能;而常务副市长刘玉凤,以其一贯的细腻和务实,则将目光投向了农村养老、医疗等最贴近百姓生活的短板。两人默契配合,共同擘画江泉乡村的新图景。
春分刚过,大地回暖。秦风带着农委、商务局、文旅局的负责人,轻车简从,直奔位于江泉北部的几个农业大县。他没有选择去样板村、示范点,而是随机走进普通的村庄,深入田间地头。
在柳林村,他遇到正在大棚里忙碌的种植大户老周。老周种了十几年蔬菜,有技术,有经验,但脸上却带着愁容。“秦市长,不瞒您说,种地越来越难了。好年景菜价低,烂在地里;年景不好,产量上不去。最头疼的是卖菜难,菜贩子压价狠,自己运出去成本又高。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还不如出去打工。”老周的话,道出了许多农民的心声。
在靠山的杏花村,村支书老王向秦风介绍,村里有百年杏树,杏花盛开时很美,杏子品质也好,但就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只能低价卖给收购商,或是烂在树上。村里也想搞旅游,但缺资金、缺规划、更缺人气。
秦风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思考。他意识到,乡村振兴,首要的是让农业有效益,让农民有钱赚。分散、小规模、抗风险能力弱、与现代市场对接不畅,是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瓶颈。必须找到一条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调研归来,秦风立即召开专题会议。他提出,乡村振兴的产业突破口在于“特色化、品牌化、融合化”:
“一要大力推广‘一村一品’,甚至‘一村多品’。” 他要求农委牵头,对全市乡村的特色资源进行系统摸底,因地制宜,每个村都要找准自己的优势产业,可以是特色果蔬、精品粮油、生态养殖,也可以是手工艺品、传统小吃,形成规模,做出特色。
“二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提升附加值。” 他指示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农委,围绕具有潜力的特色农产品,如“雾江清水米”、“北山生态羊”、“柳林温室黄瓜”等,制定严格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统一溯源,用品牌赢得市场信任。
“三要推动农旅融合,延伸产业链。” 他要求文旅局和农业部门紧密配合,选择基础好的村落,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民宿经济,让“田园变公园、农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实现“接二连三”的增值效应。
“四要全力打通电商销路,突破地域限制。” 这是秦风特别强调的一点。他要求商务局立即着手,联合大型电商平台,建立“江泉特色农产品电商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网店开设、运营培训、物流配送、品牌营销等一站式服务,让江泉的优质农产品能够直接面对全国消费者。
一套组合拳的思路清晰呈现。目标明确:让土地的产出更值钱,让乡村的资源变资本。
就在秦风为乡村产业谋划蓝图的同时,刘玉凤带着民政、卫健、人社部门的负责人,悄然走进了江泉南部几个偏远的乡镇。她的调研重点,不在产业,而在人,尤其是农村的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
在青石镇敬老院,刘玉凤仔细查看了老人们的居住条件、伙食标准,拉着一位八十多岁孤寡老人的手,询问生活还有哪些不便。老人激动地说:“政府好,有地方住,有饭吃,就是……就是有时候闷得慌,有个头疼脑热,去镇卫生院还得走好几里地,不方便啊。”
在桃花坞村卫生室,唯一的村医向刘玉凤倒苦水:药品不全,设备简陋,只能看个头疼感冒,稍微复杂点的病就得往县里送。很多老人怕花钱、怕麻烦,小病拖成大病。
她还走访了几户留守家庭,看到年迈的爷爷奶奶带着幼小的孙子孙女,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都严重缺失。一些身体尚可的低龄老人,虽有劳动意愿,却苦于没有合适的就业门路。
眼前的一幕幕,让刘玉凤心情沉重。乡村的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人的振兴,是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如果养老、医疗、托幼这些基本民生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乡村振兴就失去了温度和意义。
回到市里,刘玉凤立刻召集相关部门,研究补齐农村民生短板的方案。她的思路务实而具体:
“养老问题,要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服务体系。” 她要求民政局:一是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养老,利用闲置校舍、村委会房屋等,建设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站;二是推广“老年饭桌”服务,解决独居、高龄老人吃饭难问题;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面向农村的普惠型养老机构;四是探索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定期巡访制度。
“医疗问题,关键在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她要求卫健委:一是推动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建立紧密型医共体,提升诊疗水平;二是完善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配齐常用药品和基本设备;三是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规模,充实乡村医生队伍;四是完善远程医疗系统,让农民在乡镇就能享受到县级专家的服务。
“同时,要关注留守妇女和儿童。” 她要求妇联、教育、人社部门联动,为留守妇女提供技能培训、就近就业机会;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刘玉凤的方案,没有宏大的口号,却处处着眼于解决农民最急最忧最盼的现实问题,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务实精神。
思路明确后,秦风和刘玉凤分头行动,推动各项举措落地。
秦风这边,“江泉特色农产品电商服务中心”率先挂牌成立。首批筛选的5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开始接受系统培训,从如何拍照上传产品,到如何与客户沟通,事无巨细。同时,商务局积极对接大型物流公司,争取到了针对农产品的优惠运费政策。很快,“雾江清水米”等第一批特色产品上线销售,由于品质优良、故事性强,很快打开了销路,价格比传统收购高出近三成,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农旅融合项目也开始规划,几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初步设计完成。
刘玉凤这边,农村民生改善项目稳步推进。首批20个农村日间照料中心试点启动建设,多个乡镇卫生院与县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一批年轻的医学毕业生通过定向培养计划充实到村医岗位。虽然过程繁琐,推进中遇到资金、用地等具体困难,但在刘玉凤的持续督导下,一个个难题被逐步破解。看到家门口的医疗条件改善,村里有了老人活动的地方,村民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几个月后,秦风再次来到柳林村。老周的大棚里,新一茬的黄瓜翠绿欲滴。不同的是,大棚里安装了物联网设备,湿度、温度、光照实现智能调控。老周兴奋地告诉秦风:“秦市长,现在不一样了!咱的黄瓜有了‘身份证’,扫码就能知道是哪天种的、用的什么肥!通过电商平台,直接卖给城里的超市和居民,价格好多了!村里还组织我们成立了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成本也降了。今年,我打算再扩种两个棚!”老周的脸上,洋溢着久违的自信和希望。
而在青石镇,新落成的日间照料中心里,老人们正在下棋、看电视,其乐融融。镇卫生院的远程诊疗室,一位老人正通过视频接受县医院专家的诊断,免去了奔波之苦。
看着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秦风和刘玉凤倍感欣慰。他们知道,乡村振兴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方向正确,脚步坚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就一定能让沃土生金,让乡梓温暖,让江泉的乡村真正成为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美好家园。这片广袤的土地,正在政策的阳光和辛勤的汗水浇灌下,孕育着更加丰饶、更加温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