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厉公即位后,也想与诸侯搞好关系,但诸侯之间缺少诚信,都在为各自的利益奔忙。秦晋是邻国,厉公想与秦国恢复了盟友关系。便与秦桓公隔着黄河,订立了盟约。
然而,秦桓公回国后,便背信弃义,不仅不履行盟约,还暗地里与狄人、翟国勾结,企图联合他们共同进攻晋国。消息传到晋厉公耳中,他勃然大怒,深感被秦国的背约之举所羞辱。
晋厉公三年,厉公派吕相责备秦国,并联合诸侯兴兵讨伐秦国。他召集大臣商议,大臣们纷纷表示支持,认为秦国此举实在可恶,必须给予严惩。晋厉公精心部署,挑选了精锐的将士,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晋厉公亲率大军,以栾书为中军将,荀庚为上军将,士燮为上军佐,韩厥为下军将,荀罃留守国内。晋军浩浩荡荡地向秦国进发,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秦桓公得知晋军来犯,也急忙集结军队应战,秦军过了泾水,两国军队在麻隧摆开了阵势,一场决定秦晋两国未来局势的大战就此拉开帷幕。战鼓擂动,喊杀声震彻天地。晋军士气高昂,栾书指挥若定,中军如一把利刃直插秦军阵营。
秦军也不甘示弱,奋力抵抗,双方陷入了胶着的混战。荀庚率领上军从侧翼包抄,与士燮相互配合,不断冲击秦军防线。韩厥的下军则在后方稳固阵脚,随时准备支援。
秦桓公在阵中焦急万分,他没想到晋军如此勇猛。突然,晋军后方出现异动,原来是狄人、翟国的军队赶来支援秦军。晋厉公临危不乱,迅速调遣荀罃留下的预备兵力前去抵挡。经过一番激战,晋军成功挡住了狄、翟之兵。
此时,栾书瞅准时机,下令发起总攻。晋军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秦军防线逐渐崩溃。秦桓公见大势已去,只得率领残军仓皇逃窜。麻隧之战以晋军的大获全胜告终,秦国元气大伤,晋厉公也借此战威震诸侯,巩固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伯宗是晋国知名的贤德大夫,深受百姓爱戴。为了晋国利益,也敢于直言劝谏君主。可郤锜、郤犨、郤至对伯宗有怨言,经常在厉公面前说伯宗的坏话。厉公不分青红皂白,竟然杀死了伯宗,引起了晋国人民的不满,晋国百姓不再信任厉公。
晋厉公六年春天,郑国不相信晋厉公,便背弃晋国,与楚国结盟。晋厉公听说后十分生气,便调兵遣将攻打郑国。栾书说:“郑国不把晋国放在眼里,一定要打服了他,才能保住霸主地位。”
厉公亲自率领军队,渡过黄河,向郑国进攻。郑国得知晋军来犯,急忙向楚国求救。楚共王深知郑国战略位置重要,若郑国被晋占领,楚国在中原的势力将受到极大威胁,于是立刻点齐兵马,亲自率军驰援。
很快,楚晋两国军队在鄢陵相遇。大战前夕,晋军内部出现分歧,一些将领主张坚守待变,而栾书等则力主速战。晋厉公权衡再三,决定采纳速战之策。战斗打响,晋军士气如虹,兵分多路向楚军发起猛攻。
楚共王亲自督战,指挥楚军顽强抵抗。战场上,刀光剑影,血流成河。就在双方激战正酣时,晋军一名神箭手突然射中楚共王的眼睛。楚共王疼痛难忍,但仍强撑着指挥战斗。
然而,主帅受伤极大地影响了楚军士气,晋军趁势发起更猛烈的攻击。楚军渐渐难以招架,阵型开始混乱。最终,楚共王不得不下令退兵,晋军再次取得胜利,因此威震诸侯,号令天下,晋国在诸侯中赢得了霸主地位。
晋厉公即位不久,就取得了霸主地位,逐渐漂了起来,不把文武大臣放在眼里,却重视宠姬、外戚。竟然想免除全部大臣的职务,任用宠姬的兄弟等外戚来取代朝中大臣。有个宠姬的哥哥叫胥童,曾与郤至有恩怨,就想陷害郤至,取而代之郤至高位。
胥童在厉公面前进谗言,说郤至在鄢陵之战时,本可生擒楚共王却故意放走,是心怀异志,想里通外国。厉公本就对大臣们有不满,听了胥童之言,未加详查,便信以为真。
一天,厉公安排众大臣去打猎,在猎场中,胥童指使手下故意与郤至发生冲突,然后诬陷郤至谋反。厉公立刻下令将郤至、郤锜、郤犨逮捕。三郤素来正直,在朝中威望颇高,众大臣纷纷为他们求情,可厉公被胥童等人蒙蔽,不听劝告,执意斩杀了三郤。
此事引起朝中大臣的恐慌,大家人心惶惶,晋国朝堂陷入一片混乱。而胥童如愿以偿,取代了郤至的高位,更加肆无忌惮地弄权。胥童在朝廷上挟持了栾书、中行偃,胥童对晋厉公说:“不杀死这两个人,灾难一定落在国君您的头上。”
晋厉公说:“一个早上就杀了三位卿士,我不忍心再多杀人了。”胥童虽心有不甘,但也不敢违背厉公之意,只好放了栾书和中行偃。栾书和中行偃表面上对厉公谢恩,心中却已对厉公的昏庸和胥童的跋扈怀恨在心。他们暗中联络其他对厉公不满的大臣,商议对策。
此时,晋国国内因厉公滥杀大臣,民心浮动。而周边诸侯也在观望晋国局势,蠢蠢欲动。栾书和中行偃意识到,若不改变现状,晋国必将陷入内忧外患的绝境。于是,他们决定先下手为强。
数日后,趁厉公不备,栾书和中行偃发动政变,将厉公囚禁起来。胥童得知消息后,匆忙组织人手抵抗,但寡不敌众,最终被擒杀。
栾书和中行偃从周京城迎立了新君公子周就是晋悼公,晋国局势逐渐稳定下来。而曾经威震诸侯的晋厉公,因自己的昏庸和轻信谗言,落得个被囚的下场,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厉公被囚禁六天后遭杀害,只用一辆车陪葬了他,这个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昏君,得到了应有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