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夏来,北地的阳光变得炽烈,
大同城内各项事务在贺烽的掌控下高效运转,
然而,他的目光,却逐渐从内陆的农田,工坊,投向了东方那一片蔚蓝,
这一日,贺烽召集了李御,慕白,以及刚刚从辽东巡查归来的苏锐,还有负责工坊及营造事宜的大匠作鲁衡,
“诸位!”
贺烽开门见山,手指点在了舆图上幽州以东,一个位于渤海湾畔的地点:
“我意在此处,兴建一座新城,并以此为基,打造我镇朔军的水师基地!”
众人目光汇聚,那里标注着几个小渔村,地名“三岔口”,位于潞水,卫河入海之处,
“王爷,我军如今陆战无敌,为何要突然大力兴造水师?而且选在此地?”
苏锐有些不解地问道,他常年陆上征战,对水战并不熟悉,
李御却似乎想到了什么:
“王爷是顾虑南朝水师?还是……?”
贺烽赞许地看了李御一眼,道:
“皆有!”
“南朝倚仗长江天堑,其水师确是心腹之患,未来若是南朝有什么不该有的扰民心思,没有一支强大的水军,我们拿什么护民!”
“你们可别忘了,辽东以东,还有高丽,以及更东边的倭国!之前跟金人对垒时,那高丽人是没有心思染指,但若是他们动了心思,当时我们还不知道要付出多少将士的性命!”
“而且茫茫大海之上,未必没有潜在的对手,其三,海运之利,远超陆运!”
他顿了顿,详细解释道:
“如今我镇朔军疆域,西至西域,东抵辽东,北括漠北,南临江淮,各地物资调配,若全靠车马陆运,耗费巨大,耗时漫长,若能开辟海运,则江南粮米可直抵辽东,辽东木材,皮货亦可南下,省时省力,事半功倍,此地地处北运河南端,连接腹地,又控渤海咽喉,是兴建港口,打造水师的最好选择!”
慕白闻言,眼中精光一闪:“王爷深谋远虑!若能控扼海运,不仅利及民生军事,更能以此为契机,加强与高丽,乃至更远国度的联系,通商获利,宣扬国威!”
大匠作鲁衡则是盯着地图,眉头微蹙,似乎在思考工程难度:
“王爷,此地地势低洼,多沼泽,兴建大城与港口,需大量人力物力,且需解决防洪,地基等诸多难题,”
“困难必有,但事在人为,”贺烽语气坚定:
“鲁衡,着你即刻抽调精干人手,组建营造团队,前往三岔口实地勘测,绘制详图,拟定营建方案,所需匠人,民夫,由慕白先生协调各地予以支持,材料,就近取自辽东,幽燕,”
“是!王爷!”
鲁衡感受到贺烽的决心,连忙躬身领命,
“苏锐”
贺烽又看向苏锐,
“末将在!”
“水师基地,需有陆军护卫,命你从辽东行省驻军中,抽调一万精兵,移防三岔口区域,肃清周边,保障营造安全,同时,着手招募熟悉水性的青壮,无论是汉人,渤海人还是其他各族,皆可,先行组建一支守备水营,负责警戒,运输,”
“末将领命!”
苏锐虽然对水战不熟,但对执行贺烽的命令毫无迟疑,
“李御,你负责统筹钱粮物资,确保工程用度,同时,设法通过商队,向南朝沿海州县,秘密招募一些有经验的造船工匠,水手,许以重利,我们要尽快掌握造船与航海技术,”
“领命!”
李御点头,
“此城,便命名为‘海津’吧!”
贺烽一锤定音:
“意为通往海洋之津渡,它将是未来我镇朔军走向海洋的起点!”
兴建海津城与打造水师的计划,被贺烽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庞大的资源开始倾斜,
几天后,由鲁衡亲自带领的勘探队伍,在上千名将士的护卫下,离开大同,前往三岔口,
随后,从辽东,幽燕等地征调的工匠,民夫也开始陆续向那里汇集,沉寂了千百年的渤海湾畔,即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此同时,贺烽也并未放松对内部的其他整顿,
随着疆域的急剧扩张,原有的军政体系显得有些臃肿和不适应,
在慕白的主持下,一场旨在明确权责,提高效率的官制改革,也开始悄然进行,
而就在贺烽致力于内政建设与长远布局之时,南方的宋朝,在经过激烈的朝堂争论和忐忑不安的观望后,终于派出了以宰相张浚为首的正使团,携带着赵构的亲笔信和又一批“岁币”,北上来到了大同,
这一次,使团的规格更高,态度也显得更加“诚恳”,
其目的,无非是进一步探听贺烽的真实意图,并试图通过外交手段,维系那脆弱的和平,
张浚的到来,无疑给正在快速发展的镇朔军政权,又增添了一丝微妙的变数,